积极适应,全面准备
2022-10-18北京交通大学幼儿园寇丽娟北京教育学院朱丽芳
文/北京交通大学幼儿园 寇丽娟 北京教育学院 朱丽芳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科学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让家长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真正帮助幼儿做好入学适应,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好生活习惯、交往能力、学习意识、思维方式以及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这意味着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双向成长型的亲子关系,为幼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科学认识幼儿阶段的学习
关注生活中全面、综合式的学习
幼儿阶段的学习全面、综合,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前儿童的学习范围包括: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逐步学会识别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同伴友好相处,形成健全人格;乐于发现并解决大自然与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发现身边的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与创造美。不难发现,幼儿阶段的学习,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可以说,幼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感受与认识、技巧与能力是互嵌、相融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不同领域的学习是杂糅在一起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实际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情绪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强、时间分配合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幼儿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往往高效、乐观、自信,自主思考能力强。
案例1:采摘山楂
周末,果粒和图图两家相约去郊外采摘山楂。采摘前,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赏满树的果实,抚摸树干感受树的纹理,拥抱大树感知粗细。开始采摘时,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摇晃树,让成熟的山楂掉落。后来,又到农场找来各种工具(沙包、长短不同的棍子、梯子等)打落更多山楂。采摘结束后,家长们建议果粒和图图比一比谁采摘的山楂多。两个孩子先通过目测估算,再将山楂对应着摆成两排进行精准比较。
可以看出,在家长的协助下,采摘山楂活动成了一次全面、综合式的学习。家长要关注生活中的学习,为孩子创造条件与机会。家长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这个活动可以带给孩子哪些经验,孩子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能带给他哪些挑战和进步,我能为他提供哪些帮助?询问可以帮助我们跳出直接帮助孩子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地看到学习带给孩子的影响,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
关注幼儿对经验的理解与应用
无论是“双减”还是“科学幼小衔接”,减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脱离幼儿当前生活的无效学习;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与幼儿当前生活紧密结合的理解式、应用型学习反而要“增”。以阅读为例,“知识抢跑”理念下的阅读,会让父母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孩子选择图书,还会将图书作为识字、讲道理的工具。那么,支持孩子自主思考的阅读又该如何进行呢?
案例2:阅读故事
妈妈和名名共读《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读完后,妈妈问了名名不同类型的问题。感受性问题:“你觉得书中什么地方好玩?为什么?”解释性问题:“《好饿的毛毛虫》里,毛毛虫给妈妈的印象是五颜六色的,大卫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词?”分析性问题:“这两本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创造性问题:“如果大卫去公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讨论过后,妈妈和名名一起畅想,创作了故事《大卫去公园》。
案例中,妈妈尊重名名的兴趣与喜好,选择了符合儿童视角,能引发名名共鸣的绘本。阅读过程中,妈妈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帮助名名思考。接着,妈妈引导名名对绘本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运用,一起创作了新故事。
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幼儿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幼儿当前的感受与体验会强烈影响幼儿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对学习成效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时刻关注幼儿的体会,肯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及时让幼儿获得正向的反馈,面对问题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幼儿的成长。
案例3:制作沙拉、骑车
周末,妈妈给了乐乐一把安全刀和切成大块的苹果,请乐乐把苹果切成小块,并建议乐乐加一些酸奶制作成水果沙拉,乐乐提议加入其他水果,并盛放在漂亮的盘子里。妈妈协助乐乐完成了沙拉的制作。
乐乐喜欢骑车,但一直骑的是有辅助轮的脚踏车。其实他的身高已经可以去掉辅助轮了,妈妈鼓励乐乐勇敢尝试,并告诉乐乐,如果感觉自己失去平衡,可以用脚踏地面的方式支撑住。乐乐接受了挑战。练车时,妈妈在一定距离内观察,她没有表现出紧张情绪,更没有不放心地紧随乐乐。
案例中,妈妈关注到乐乐的学习体验,为乐乐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做沙拉切苹果时,妈妈预先进行了处理并提供了安全刀,既保证了安全,又让乐乐有新鲜感和挑战体验。骑脚踏车时,妈妈给了乐乐充分的信任,让乐乐有自我调整的空间,并产生努力后获得成功的自我效能体验。参与家务活动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自己能做大人才能完成的家务劳动。
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并强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感知、操作、体验三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这为教师及家长如何在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学习指明了方向。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孩子积极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与人、事、物发生互动联结,进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自主获得新经验。
案例4:玩轮胎
几个幼儿把长条木板一头搭在梯子上,又在木板另一头放置了一个两边开口的大木桶。他们把轮胎推上木板的高处,又将轮胎顺着木板滚下,想让轮胎穿过木桶,可试了几次总是穿不过去。他们改变用力大小及轮胎方向、距离,反复尝试。终于有一次,轮胎像小车进山洞一样从木桶一侧滚入,另一侧滚出。
案例中,为了让轮胎穿过木桶,幼儿进行了多次尝试,这些尝试让他们获取了大量由观察、操作而来的直接经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主动思考不成功的原因,一次又一次进行实践,新的经验带给他们新的认识,最终获得成功。生活中,我们要思考如何丰富孩子的感知,拓展孩子的活动,帮助其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与经验。
“双减”背景下,儿童将面临新的挑战,从面对定论性、机械性的知识,到面对处于不同情境、需要独立思考的问题。他们要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自我调控、协调资源、解决问题。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世界的理解程度,是从无数次与外界互动中获得的。幼儿生活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给予幼儿无数感知、操作和体验的机会。
形成伙伴式共同成长的关系
“双减”背景下,家长需要和孩子形成伙伴式共同成长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亲子双方逐步形成成长型思维。
转变互动方式:从信息交流式到情感沟通式
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是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有效保障。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习任务的加重,亲子间的情感纽带变得越来越脆弱,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适应力、掌控感与安全感。父母可以检视一下自己与孩子的互动内容。“今天在幼儿园都干什么了”“午饭吃了什么”“妈妈给你的任务完成了没有”这些信息交流式互动侧重于亲子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不具有情感色彩,或情感偏冷淡。家长往往会倾向于询问孩子的任务完成情况而忽视孩子的情绪体验,甚至对孩子加以指责。而情感沟通式互动侧重于亲子间的情感传递,关注孩子做事情的体验与感受。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帮助孩子增加对一日生活的掌控感,可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当前的行动,传递家长对孩子行为的积极感受。如,“你能记得带书包真是太好了,爸爸妈妈就不用提醒你了”。
2.鼓励孩子与伙伴合作,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暗示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伙伴关系。如,“你认为达达搭建得很好,是吗?下次你可以邀请他一起搭建,或者和他做你擅长的事情”。
3.让孩子有机会表达感受,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消极情绪。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的事物。
改变支持方式:从直接帮助到启发引导
遇到困难时,家长采取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应对,会改变他们日后的处事态度与倾向。当一种态度与倾向持久出现时,就会固定为孩子的习惯与处事风格。如,孩子们在折叠花篮时,因为没有看明白折纸中的虚线,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操作。涵涵妈妈直接帮涵涵完成了这一步操作。而琪琪妈妈请琪琪观察折纸处的线条和其他线条有什么不一样,提示孩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折法。事实表明,通过启发式引导解决困难的幼儿更具心理韧性与弹性,遇到困难时更有毅力面对。
捕捉成长时刻:借助特殊时机,亲子共同成长
孩子成长背后往往有家长的用心付出,这种用心需要家长用儿童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把握亲子共同成长的时机。
案例5:难忘的生日会
昊昊邀请朋友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妈妈和昊昊一起商量相关事宜并制作邀请卡。他们搜集了各种邀请卡,观察并讨论哪些是必要信息,如何清楚地让朋友们知道生日会的时间、地点、流程和注意事项。生日会最终确定在小区附近的公园举办,昊昊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参加。妈妈请小朋友们带来旧玩具玩藏宝游戏,孩子们开心地确定场地、绘制藏宝图、藏玩具,随后互换藏宝图开始寻宝。
案例中,昊昊妈妈将过生日这一生活事件转化为孩子的成长经历。其中,有很多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点。第一,制作邀请卡。昊昊需要将“制作邀请卡”分解为一个个小步骤:搜集信息、解读信息、完成制作。第二,确定生日会地点。既要考虑好朋友家和自己家的位置,还要注意场地的大小、周边环境等。第三,藏宝游戏。孩子们需要看懂地图并迁移运用地图的信息。
“双减”政策下的积极适应、全面准备,需要家长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孩子的行为,支持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不断贴近孩子的发展需要,用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