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结肠息肉EMR术前、术后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
2022-10-18丁太龙朱晓婷杰朱颖炜
丁太龙 朱晓婷 徐 杰朱颖炜
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结肠息肉是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结肠内长出的新生物,且无论新生物是炎症、增生或是腺瘤性的均称为结肠息肉[1]。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它是一种微创切除方法,主要用于胃肠道息肉的切除,其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于黏膜下,形成水垫,使切除肿物隆起,再对黏膜进行剥离和切除[2]。临床上常以肠镜作为检查结肠息肉的标准,但由于肠镜禁忌症较多,且检查前需要麻醉镇静,具有一定的痛苦,故某些患者对肠镜检查拥有较强的抗拒心理。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是对人体的每一个断面,一层一层的进行扫描,对每层的解剖、病理及情况进行了解,目前CT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全身各个系统都是可做CT检查,以此或得解剖结构图像[3]。结肠息肉一般情况下均为良性息肉,但也具有恶变的倾向,可发展为结肠癌,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行EMR的结肠息肉患者给予CT检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我院消化内科经EMR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便血、右下腹疼痛等临床表现;X线平片显示为不完全肠梗阻;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合并严重高血压及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肠道疾病严重者。100例研究对象中,男患者57例,女患者43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5.31±2.61)岁;均为单发息肉。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并通过。
1.2 治疗方法患者检查前24h需禁止纳入流质食物,在患者检查当天凌晨指导患者口服20%的甘露醇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250mL/瓶,国药准字:H13023037)1000mlu清洁肠道。检查前12h需禁食,并在患者检查前10min注射山莨菪碱(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mg/支,国药准字:H41023771)10~20 mg,减轻患者肠道张力,使肠蠕动下降,以便CT检查[5]。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管电流自动控制,电压120KV,层厚与层间距为5mm。指导患者分别采取平卧位及俯卧位,由膈顶扫描至盆底,收集患者数据。CT检查完成后,将CT图像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内窥镜等处理后,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CT结果进行分析。
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检查结果符合手术要求后方可进行手术。术前10h内禁食禁水,冲服聚乙二醇(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0g,国药准字:H20052078)清洁肠道,完善术前准备[6]。手术给予全麻,并在手术过程中持续供给丙泊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mL,国药准字H20123138)每分钟0.1~0.3mg/kg。首先使用内镜确定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病变程度,也可对可以部位进行染色再观察,用内镜注射针在病灶基地部周围组织下注射1mL肾上腺素和100mL的生理盐水混合溶液,反复注入,是息肉与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抬举、隆起,再将其切除,过程中使用电凝止血对出血点给予电凝,剥离后创面可见血管,必要时可使用金属夹对创面进行缝合,将剥离的病变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7]。
1.3 观察指标(1)CT诊断结果:分析患者息肉类型及数量等情况。(2)息肉大小及发病部位: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观察息肉发病部位。(3)术后复发率:术后6个月,为患者进行一次复检,观察患者EMR切除术后息肉复发情况。(4)诊断价值: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几个方面评估CT检查对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均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诊断结果10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共发现息肉159枚,其中单发息肉54枚,多发息肉105枚。CT检查检出息肉119枚,检出率为74.84%。见表1、表2。
表1 CT诊断结果[n(%),n=100]
表2 CT诊断结果[n(%),n=100]
2.2 息肉大小及发病部位CT检测119枚息肉中,位于升结肠12枚、横结肠16枚、降结肠24枚、乙状结肠67枚;息肉直径0.5 cm24枚,0.6~1.5cm37枚,1.6~2.4 cm58枚。见表3。
表3 息肉大小及发病部位[n(%),n=100]
2.3 术后复发率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病理检查共发现结肠息肉22枚,CT复检出息肉20枚,检测率为90.91%,见表4。再次进行手术或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好转。
表4 术后复发率[n(%),n=100]
2.4 诊断价值CT检查结肠息肉的灵敏度95.0%、特异度97.8%、阳性预测值86.4%、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7.5%。
2.5 典型病理患者,男,58岁,增生性结肠息肉,存在家族史。CT检查显示肿物表面光滑(箭标),见图1。多平面重建后显示升结肠后壁肿物,凸向腔内,直径为0.5cm(箭标),见图2。
表5 诊断价值
3 讨 论
结肠息肉是结肠粘膜凸性息肉样病变,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肛肠疾病,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8]。目前,临床上对于息肉的发生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有关,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腹痛、粘液便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在体检时发现[9]。结肠息肉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EMR是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进行检查分析,且可接受多个部位的多次治疗,临床应用普及[10]。既往研究表示,结肠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多数(90%)结肠癌均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息肉转变为癌的过程较为漫长,若在癌变初期将息肉予以切除,阻止转移,其治愈率高达96%,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1]。肠镜检查虽可有效确证结肠息肉,但由于肠道及医师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并发症状是严重且危险的,一旦发生,随时危急患者生命。CT检查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检测仪,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经高速运算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12]。
CT检查时可不受肠道内气体及肠叠影的影响,有效显现出结肠内息肉的数量、直径、形态及病变程度等情况,为EMR提供有效依据[13]。本研究结果示,病理检查共发现息肉159枚,CT检查检出息肉119枚,检出率为74.84%,说明CT检查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既往研究表示,息肉的大小与CT检出率存在联系,认为息肉直径的减小,可使CT检出率下降[14]。本研究结果示,CT检测119枚息肉中,位于升结肠12枚、横结肠16枚、降结肠24枚、乙状结肠67枚;息肉直径<0.5cm24枚,0.6~1.5cm37枚,1.6~2.4cm58枚,提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CT检查速度快,且处理技术强大,经过多方位显示及立体图像从建后,添加肠粘膜人工伪色,将结肠腔内组织结构全面展示,且对病变部位实时动态观察。本研究结果示,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病理检查共发现结肠息肉22枚,CT复检出息肉20枚,检测率为90.91%,说明CT检查对息肉术后的复发率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既往研究表示,CT检查较以往纤维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检查快捷、不需麻醉镇静,无严重并发症,且CT检查图像可反复重建,不受医师限制,可明确息肉病变及病理基础[15]。本研究结果示,CT检查结肠息肉的灵敏度95.0%、特异度97.8%、阳性预测值86.4%、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7.5%,提示与上述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CT检查在结肠息肉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对于EMR术后息肉的复发准确率较高。但CT检查不能进行活检,且不能直接观察肠腔内真实颜色,故对于肠粘膜的细微病变及炎性改变难以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