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2022-10-18彭洪琼佘亚娇
彭洪琼,佘亚娇
(1 钟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 钟祥 431900)
(2 钟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钟祥 4319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急重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收缩能力异常,引起血管破裂有关。情绪波动、高脂饮食、突然蹲坐等行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能快速解除颅内血肿,恢复脑供血。但该手术的效果容易受到脑组织氧含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需辅以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组织含氧量的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现已用于临床多种疾病,能辅助提升机体组织血氧浓度,减轻神经损伤,适用于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本文旨在探讨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 钟 祥 市 人 民 医 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80 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 例。对照组男性56 例,女性34 例;年龄48 ~74 岁,平均年龄(65.28±2.19)岁;出血部位:脑叶45 例、外囊30 例、内囊15 例。观察组男性52 例,女性38 例;年龄50 ~75 岁,平均年龄(65.74±2.18)岁;出血部位:脑叶50 例、外囊30 例、内囊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做法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患者;③病情稳定患者;④鼻腔、口腔结构无畸形。排除标准:①出血量在10 mL 以上的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④合并其他脑部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1)常规开颅,颅骨处进行钻孔,扩大形成面积2 cm×2 cm 的骨窗,采用骨蜡止血后将硬脑膜剪开后,选择没有血管的位置对软脑膜进行双极电凝处理,通过穿刺将血肿抽出。(2)使用细窄的脑压板对脑组织进行分离处理,直到血肿腔,避开重要的功能分区和大血管。(3)使用吸引器将凝血块吸出,采用明胶海绵对血肿壁进行贴敷,置入引流管,缝合硬膜,结束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在患者术后24 h 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压力升至0.2 Mpa,平稳压力后,给患者戴上面具吸氧,每次60 min,吸氧20 min 后摘下面罩休息5 min,1 次/d,连续治疗20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术后14 d 采用CT 复查血肿清除情况,根据结果评定疗效。治愈为患者血肿至少减少91%;显效为患者血肿减少46%~90%;有效为患者血肿减少18%~45%;无效为血肿减少18%以下或无减少。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评定。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3)临床指标:统计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血肿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7 d、14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s,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主要病理机制是血肿占位、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害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所致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和凝血纤维系统等改变,使得血压升高,脑血管破裂,发生出血。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局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成分可能是脑出血和脑水肿产生物质基础。传统内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较差,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主要原因是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有效、及时清除血肿,恢复血流灌注,导致脑组织持续受损。相较于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在清除血肿、提升预后上具有较高价值。但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可,基础研究发现,脑出血一般是在30 min 内形成,6 ~7 h 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由于血液凝固产生凝血酶和血清蛋白的毒性作用和局部微血管痉挛渗漏而出现水肿。相关研究表明,脑组织坏死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重,治疗效果会明显变差,术后脑组织供氧减少,后遗症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微创手术较具有死亡风险低、创伤小的优点,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临床较常用,其原理是CT 引导定位,利用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和生化酶技术对血肿进行冲洗,吸取和引流颅内血肿,减轻脑组织压迫,从而改善脑功能。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设备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在床旁即可操作,具有大范围推行的价值。但是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也存在较明显的缺点,一是血肿清除效果受临床医生操作技能影响;二是在术后几天里患者脑组织氧供给减少,容易导致脑细胞死亡,影响神经功能。高压氧治疗由来已久,在多种疾病上展现出较好的治疗价值。以往研究证实,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脑组织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弥散能力,改善脑内环境和促进觉醒。
王一芳等对未行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高压氧治疗,结果提示对未行血肿清除手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中可以辅助手术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为手术视野提供了良好照明和放大功能,配合高压氧治疗,能减少脑缺氧,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7 d、14 d,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本结果优于王一芳等治疗结果。提示早期高压氧治疗与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相配合的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原因是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能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为改善病情提供良好的条件,而高压氧治疗能辅助提升术后清除效果,促使脑内环境改善,促使血流动力学改善,从而减轻了神经功能损伤,提升了治疗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原因为,清除术后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可快速提高患者脑组织含氧量和氧储量,减少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增加毛细血管弥散距离,弥补因脑水肿导致的毛细血管间距离的增加而出现的缺氧,加速受损细胞恢复,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能够保证有效清除血肿,直视下可止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创伤。
综上所述,小骨窗颅脑血肿清除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