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心哪儿去了
2022-10-17王丽娟
○王丽娟
孩子常用的笔记本电脑运行时出现噪音,我拆开后盖更换新风扇,想趁机让读中学的孩子看看笔记本电脑的构造。可是,他瞟了一眼就跑开了,竟然没有兴趣旁观。孩子的好奇心哪儿去了呢?
好奇心是促使人类主动学习的种子。很多人能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正是因为拥有好奇心。但是,当代孩子的好奇心却急剧消退,几乎从四五岁就开始直线下滑。尽管他们功课很紧,但是学习动力和热情却减少了,一旦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控,就可能停滞不前。
好奇心是探索全新的、有挑战性的、不确定事物的强烈欲望和追求,是兴趣的起源。学习的根本动力就是好奇心。孩子主动学习,需要外界刺激、产生好奇心、寻求知识几个步骤。孩子的好奇心越强,学业成绩越高。拥有持久的好奇心比考试得高分重要得多。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被赋予了满满的好奇心,然而后天的发展却大相径庭。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持续增长。那么,怎样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1.创造环境。生活中,孩子经常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因此,家庭环境是孩子好奇心培养和发展的良好场所。家长可以营造适宜的环境,购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和用具,鼓励孩子安全自由地探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体验新环境,比如去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大自然是培养好奇心的最佳场所,大千世界充满未解之谜,家长如果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孩子的好奇心将会越来越强,更易形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习惯。
2.制造缺口。孩子对一件事不好奇,不一定是他没有好奇心,可能恰恰因为他对这件事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科学研究表明,在“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事情之间,有一个信息缺口,一旦孩子掌握了某事物的一些信息,就会因为意识到还有未知部分存在而不痛快,想要填补缺口,由此产生好奇心。因此,制造信息缺口成为家长需要锤炼的一项重要技能。
当已有的信息缺口得到填补后,家长就需要制造新的信息缺口。比如孩子养的蚕结茧后,家长可以接着引导:“还有什么昆虫会吐丝?毛毛虫也吐丝吗?蚕为什么能吐丝?”以此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热情。
3.鼓励提问。幼儿园的孩子平均每天要问上百个问题,但到了中学提问得却少之又少,这和我们的教育只表扬答案不表扬问题有很大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提问失去兴趣,好奇心慢慢消退。家长应鼓励孩子发问、质疑,掌握对知识的主动权。当孩子问问题时,避免直接给出答案,可以引导孩子将消遣性好奇向认识性好奇转变,后者更深入、更有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当我们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妨用反问将问题抛给孩子,引发更多的好奇。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探究,这种深入研究的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孩子们的好奇心蕴藏着对未知、对创造的向往,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精心呵护。只有播下好奇的种子,打破思想的枷锁,孩子的未来才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