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类试题答题策略浅析
2022-10-17甘肃吕娟娟吕永海
甘肃 吕娟娟 吕永海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是每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由于比较鉴赏题便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所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已成为考查的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比较鉴赏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对两首或者多首诗(词)进行比较鉴赏性解答,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首(或几首)诗(或词)进行比较赏析解答。从大的方面来看,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题可以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角度来设题;从小的方面来看,又可以从具体的阅读技巧,如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设题。
一、比较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类试题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例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贺知章《咏柳》中“柳”的形象,张谓《早梅》中“梅”的形象等。高考设题的角度通常是对比两首诗(词)中相同物象的不同特征,或者是物象所寄托(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比较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策略如下:
1.找出关键词句,梳理物象特点。高考试题中的意象(物象)都是确切的,而诗歌中的物象特点一般通过相关诗句或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因此,分析物象时我们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其次通读诗歌,紧扣词句所表达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去概括物象的外形、色彩、习性等特点。
2.由表及里,挖掘物象内在的深层含义。任何一首诗词,其目的绝不是绘物、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或精神品质。因此,学生要善于由表及里(由外在形态到内在品质),由物及人,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挖掘物象内在的品质及其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3.从表达技巧入手,揣摩物象背后寄托的情志。咏物诗,常用托物言志或象征的表现手法,除了正面描写所咏之“物”之外,还常采用侧面描写或烘托的表现手法,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悟,揣摩作者在物象背后寄托的思想情感或精神品质。
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可以尝试“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归纳概括诗歌中描绘吟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外貌和品质等)。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分析作者所使用的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褒贬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即物象与作者要表达的志趣的契合点。
第三步,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剖析其在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理想(提炼升华诗歌主旨)。
将二、三步整合组织作答即可。
【真题演练1】(2022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结合题干关键信息“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可知,学生只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即可。
欧阳修《画眉鸟》这首诗,从表达方式来看,作者对“画眉鸟”进行了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自由自在)和“锁向金笼”(失去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表达作者在山林繁花之间听见画眉鸟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自由歌唱悦耳动听;从表现手法来看,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根据画眉鸟的特点,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了作者欲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文同的《画眉禽》虽然也是以画眉为主题的咏物诗,但从表达方式来看,并未具体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高笼”中的画眉鸣声听起来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自己对画眉鸟鸣声的不同听觉感受,衬托出了作者“志趣高洁、超凡脱俗、自在闲适”的人物形象。
说到底,咏物诗中“物”的形象映射的还是“人”的形象,以上两首诗都写了画眉鸟,看似写鸟,实则是以鸟喻人。
综合上述对比分析,归纳作答:
①欧阳修的诗对画眉进行了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中的叫声,托物言志,画眉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文同的诗对画眉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自己对画眉鸟鸣声的不同听觉感受,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表现作者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
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涉及对不同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比较,以及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同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的比较,考查范围广,综合性较强。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把握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其次要细心捕捉诗句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并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答题策略如下:
1.通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结合题干中要求的具体比较角度,如思想内容、感情态度、艺术手法等,找出能够表现诗歌不同点的具体语句。
3.对能够表现不同点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既要结合整首诗歌总体分析,又要针对题干中要求的角度具体分析。
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运用“六要法”:
一要紧扣“情”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恬淡、豁达、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二要分析“景”语,并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进行揣摩。三要利用注释,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情感和写作背景。四要分析题目,借助关键字词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缘由及主要思想感情。五要关注景物形象,即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形象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六要熟知古代诗歌的常见体裁和题材特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往往同一类题材的诗歌都表达类似的思想感情。
【真题演练2】(2022年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诗。送别诗一般从题目中就可看出来,如本题两首诗题目中的“饯”“送”二字。抒发离别之情是两首诗的共同点,而本题题干中明确要求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即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作者送别时的心情切入,来比较两首诗的不同。
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表达作者排遣离愁的诗句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诗句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犹如在太阳边一样遥远。尾联写长安距离二人分别之地很远,作者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只能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的太阳来排遣离愁。从作者当时的心情来揣测,望得见风烟却望不见“乡路”,在这样困窘漂泊的日子里分别,看着好友渐行渐远,作者心情郁闷,只能发出无奈的慨叹:“长安比太阳还遥远啊!”由此可见,这首诗中作者的情绪是失落、低沉的,是以消极的态度来排遣离愁。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排遣离愁的诗句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联从字面来看就非常豪迈乐观,使用了“海内”“天涯”这样广阔的意象,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把离愁别绪一扫而光——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近如邻居一般。此联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表达了作者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道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因此,从当时作者送别的心情来揣测,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劝勉友人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就不必为短暂的离别而难过。这首诗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
综合上述对比分析,归纳作答本题:
①送别杜少府时,作者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作者和杜少府命运相仿,都远离家乡;但后一句开始转折,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作者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②送别唐少府时,作者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是从时间上进行宽慰。相知相交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拥有相同的理想抱负;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不要犹豫走哪条道路,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作者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