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2-10-17杨雪
杨雪
摘要:高职院校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文章立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分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指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融入课程思政主要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0-0041-04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路径进行探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僅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特点,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引领,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及育人理念。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突出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育人,就是“化人”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让教师转变思维,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专业课因材施教,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育人的场所方面,既要在专业课的知识学习中进行,也要在专业课的实践练习中进行;在育人的教学手段方面,既要重视在传统教学手段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也要重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思政。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容
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把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人、事、物,与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融合起来,再结合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总体来说,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1.落实课程的培养目标,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成为一名具有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素养、崇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幼儿教师。这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内在一致性,因此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不仅对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对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还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好坏则会受到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幼儿的“三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然后幼儿教师以身立德、以身作则,给幼儿做出榜样示范,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成为懂礼貌、讲文明,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儿童。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应以“理想信念、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为主线,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地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和面试的重要科目。这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学时长、影响范围广,学生对这门课较为重视,这也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契机。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契合度非常高。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要受到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也会受到个人思想品德的支配,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学中把人的道德品质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许多道德问题往往和心理问题尤其是个体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交织在一起,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综合来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讲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时,教师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眼光看问题;讲述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俗语“三翻六坐八爬”“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讲述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孟母三迁》来进行讲解,之后提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亲子依恋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1.增加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理念和作用的认识,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真正把专业课程当成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日常讲授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也想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是因为自身的思政素養不高,所以很难进行课程思政。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多方面培养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和育人能力。幼儿时期是人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每一名幼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提炼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理想信念、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例如,在讲到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新闻媒体中曝光的虐童事件来启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考,让学生树立敬业乐群、师德为先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观念。
2.依托教学目标改革,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
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了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师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入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入进去。例如,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这一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里面,可融入以下课程思政目标:(1)尊重心理发展客观规律,了解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儿童并热爱儿童;(2)树立科学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3)培养儿童爱心、耐心、细心的素质,培养儿童敬业乐群的学习态度、品质和反思创新、求真务实精神等。
3.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要做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研究,就要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要想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就应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能,从中挖掘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课程思政元素。
例如,在讲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容,讲解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心理发展,强调学生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年龄特征。然后,教师指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到人与自然,如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污染,相比成年人,幼儿更容易吸入空气中的铅元素并滞留在体内难以排出,导致幼儿注意力受损。这样,能让学生重视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明白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再如,在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理论流派”中的经典实验时,教师通过讲解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在学生学到了“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当个体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之后,可以结合现代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热点话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从而使学生明白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在儿童某项特征尚未成熟时学会耐心等待,不可拔苗助长,要树立科学儿童观。教师还可通过讲解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让学生在明白心理学实验绝对不能对被试者的身心发展造成损害的基础上,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体。
4.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强化思政元素融入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讲授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大家都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也来源于实践,并且能指导幼儿教学等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应当尽可能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素材,运用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在无形中强化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例如,教学“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当教师讲到“道德感”时,既可以结合我国这几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各项举措,与其他一些国家的抗疫事实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也可以联系新闻中曾经报道的“辱华”事件,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事件,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讲到“理智感”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理智感”代表的是人们追求真理时的不懈努力、对新事物的不懈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探索真理。在讲到“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的方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如考试失利、寝室矛盾、失恋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困扰,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是如何做的,这种做法有没有改善自己的情绪,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这些方法,引导学生面对消极情绪时,应通过积极沟通、放松调节、合理宣泄等进行调节,以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5.創新使用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日常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相关教师要注意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课程教学的方法创新能够给高职院校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拓展课程思政在课堂的融入空间。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班级学生为主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找到课程思政元素适宜的渗透结合点和载体。例如,可以提供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教具制作的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其次,教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中,并采用讲授、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讨论、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如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因材施教,采用讲授法、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再次,教师应注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云课堂、雨课堂等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心理学中各种有趣的实验和心理效应等内容,如可以推送吊桥效应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白板”“慕课”等工具,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呈现多种类型的课程思政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改变课堂沉闷枯燥的学习氛围;课后,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发布思考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
6.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与评价,检验课程思政融入效果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较为内隐,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在评价教学效果时,高职院校应在评价内容中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取向、课堂参与的具体表现等维度的评价,使学生和教师都更加关注思政教育效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通过案例讨论、反思性论文、体验式活动设计、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思想考查,并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黄一雯.基于“云班课+SPOC”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2(10).
[2]冯冰宇.论成人心理特点与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3]顾飞飞.解析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东方教育,2018(03).
[4]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06).
[5]王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五维模式”探究———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01).
[6]程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
[7]熊敬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二)[C].2021.
[8]张晓梅,马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教育,2021(08).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 of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Yang Xue
(School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Fu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Province, Fuyang 23601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politics in the curriculum of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ath of integra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into curriculum poli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curriculum of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