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浙江实践与经验

2022-10-17施剑波

关键词:浙江文明生态

施剑波,方 文

(1.浙江理工大学 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300;2.苏州大学 老挝-大湄公河国家次区域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生态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在“陆地地域小省”“自然资源小省”“环境容量小省”的省情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难免率先遭遇“成长中的烦恼”,继而着手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浙江遵循基本规律,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思想为抓手,焕发了绿色发展的活力,探索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矛盾的有效路径。浙江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环境就是民生,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3]。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粗放发展,资源及能源的过度开发使得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享受到自然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把人与自然明确地视为“生命共同体”。基于这一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科学论断,强调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就是“竭泽而渔”;反之,如果只注重生态保护而舍弃了经济发展,那则是“缘木求鱼”。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从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过去,我们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却忽视了良好的生态本就蕴含着无穷的价值。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方能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生态环境在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也不断凸显。当下,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守护好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正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他把环境保护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深刻揭示出了环境保护的价值旨归,体现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尚情怀。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现实中的一些生态问题发生在根本上讲都是生态保护“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1]。众所周知,如果在管理上不严格、落实上不到位,不仅会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且生态保护的目标也无法达到。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制度、法制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硬约束”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治理的新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开辟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浙江奇迹”[5]。但由于特殊的省情,浙江首先遭遇了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浙江实施了以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诗画江南”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践中“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811”行动计划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自改革开放至21 世纪初,浙江经济总量虽然跃升,但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生态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矛盾凸显。农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调研,作出了“千万工程”的重要决策,以落实“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等重点民生事项。浙江根据“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保留“自然美、乡土味”的基础上,为不同村庄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建设道路。以“市-县-镇-村”四级一体,构建城乡空间布局体系,推动全省建制村改革。截至2017年底,浙江累计有2.7 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90%建制村、74%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建制村覆盖率100%。从2010 年起,浙江便开始推出一系列“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在省级层面全面展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计划。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万村景区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村庄整治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到2021 年累计建成了超过1 万个A 级景区村庄,其中以杭州市何家村、桐坞村为代表的3A 级景区村庄1 966个,实现了乡镇整体环境的科学整治。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作为地方发展的指导理念,变“卖山林”为“卖生态”,打开了“两山”转化通道。20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930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如图1 所示,已连续7 年呈缩小态势。

图1 2014—2020 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

(二)以“五水共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水污染方面的问题:一是洪涝灾害频发,二是优质水资源短缺。由此导致了“山依然清而水不再秀”的局面,使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2013 年开始,浙江作出了有关“五水共治”的具体战略安排,要求宁可暂缓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强水资源的整治,以治水为突破口,促使各个产业尽快完成升级,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三年时间必须要收到一定成效、五年时间内全面进行改观、七年时间完成彻底的质变”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对浙江省内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全面的治理。为了解决治水资金投入的困难,浙江大胆创新,提出了多元化融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治水。2014—2018 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累计约6 200亿元。截至2018 年,浙江省共清理垃圾河6 500 km、黑臭河5 100 km,完成河湖库塘清淤3.1 亿m3;共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11.8 万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3 万家,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带。如表1 所示,7 年来,浙江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总量从2013 年的37 334亿元增至2020 年的64 613 亿元,GDP 年均增速超过8%,逐步迈入增长中高速、发展中高端的轨道。“五水共治”以治水切入,不仅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修复,还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对未来浙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均衡性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支撑。

表1 2013—2020 年浙江省生产总值及年增速

(三)以“防控治”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浙江台州凭借其自身的区位优势,不仅被人们称作“城市矿山”,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原料药之都”。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式的发展策略、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重金属废弃物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意识到当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台州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开展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整治,明确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各部门负责人共管共治的工作体系,协同分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数据库”,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退转升”和产业生态化,守住土壤环境安全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如表2 所示,2017年以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通过调整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台州不仅建成了大型花木基地,以修复重度污染的土壤,还形成了种销一体的特色产业。到2020 年末,台州实际耕地保有面积为19.86 万hm2,实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654 万hm2,连续25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逐步推进防控治先行区建立的基础上,台州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土壤防治体系,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区域内环境的质量,同时也为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全新思路。

表2 2017—2020 年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综合利用率

(四)以“美丽海洋”交出共同富裕的蓝色考卷

蔚蓝大海,浩瀚汪洋,是浙江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蕴藏着无穷发展潜力。浙江守住海洋发展底线。2017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海岸线资源分等定级、自然岸线与生态岸线“占补平衡”、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海洋空间资源市场化配置等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2018 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湾(滩)长制”,被列为全国“湾(滩)长制”试点省份,提出了《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截至2020 年,浙江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大幅提升,一、二类海水面积占43.4%,与上年相比,一、二类海水面积比率上升11.4 个百分点,优良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舟山普陀区通过搬迁污染工业厂区、海湾海底清淤、生态湿地修复、特色渔港小镇建设等接续措施,改变了原有海洋污染严重的状况,促使渔业产值稳步提高。如图2 所示,2013—2020 年舟山市海水养殖产量逐年递增。宁波梅山湾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提升生态价值为核心,架构了“1+N”综合治理体系,建成了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如今,梅山湾年均接待游客110 万人次,开展科普讲座、研学等活动70 余场次。以舟山、温州为典型案例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通了“两山”理念与“海洋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逻辑通道,为浙江加快共同富裕示范区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方向。

图2 2013—2020 年舟山市海水养殖产量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实践的经验启示

10 多年来,浙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向前,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接续培育生态文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点的实践经验。

(一)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强基固本

浙江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更好地联合了依托环保技术支撑单位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有效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构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科技研发与推广,书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亟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应当突出自身组织能力强、支配资源广和利益目标超然的优势,把政府配置资源的战略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性有机结合,采取设置科技项目和经济政策等手段组织、引导市场主体,激发社会资源和各类企业参加生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6]。通过降低税收、提供稳定贷款的方式,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一定的经济补助,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同时,提高人才引进的安家费、医疗等配套补助,大力推动以人才转移为中心的要素流动,通过多种途径给予员工归属感,吸引高端科研人员来到企业。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主动参与创新课题申报、攻关、研发,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

(二)完善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强烈。为了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应形成长治有效的保障机制。2003 年以来,浙江主动立法、完善制度,先后制定与修订了《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浙江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浙江成功实现了从经济转型到美丽浙江的转换,其突出了法治的保驾护航作用。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环境行政处罚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法治体系。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环境情况不尽相同,如何确保地区生态立法与所在地实际状况相符,同时又与其他区域间的生态立法与制度相互协调配合,是当前构建生态法治工作中急需完成的任务。省级政府应深入审视本省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从宏观层面制定或修订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单项法律的内容缺失,使地方政府在处理生态问题时有法可依。地方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与改变政府管理方式相结合,持续量化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和目标考核等制度,增加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公益诉讼、公众参与等制度,共同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

(三)全民参与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

从浙江的现实状况来看,将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浙江生态发展的活力之源在于率先建立了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7]。各级政府充分激发了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渠道,通过体制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成为人们的思想与行动自觉。以开展宣传活动、公众教育等形式,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8],形成持续、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

为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企业培训体系[9],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操守。浙江逐步打造了“6.5”世界环境日、“6.30”浙江生态日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重大环保品牌活动,联合举办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守护绿水青山,喜迎绿色亚运”等环保公益演出活动,把环保科普、文艺等送到基层,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生态环保活动的参与度和环境获得感。同时,广泛运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全媒体渠道监督问题、回应关切,推行生态治理成效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以群众满意度这杆秤来衡量工作成效。通过授予“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促进绿色发展行为文化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浙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生态建设实践,不但焕发了浙江绿色发展的活力,而且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矛盾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取他之长补己之短,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于实地、扎根中国实际。

猜你喜欢

浙江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