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方向、框架与行动路径*
——UIL《2022-2029年中期战略》之解析
2022-10-17李文淑
李文淑 李 凯
(1.山东建筑大学 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2.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济宁 273165)
终身学习在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16年正式启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终身学习作为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也让更多的成员国越来越重视终身学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对此,2022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UIL)发布了 《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2022-2029年中期战略》(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Medium-Term Strategy 2022-2029,以下简称《战略》),阐述了未来八年中期战略的发展方向、框架与行动策略,旨在创建贯穿并融通每个人一生,覆盖其从工作到生活的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终身学习体系,让每一个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背景的人都能受益。 同时,为了支持各个国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愿景,联合国还将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加强合作伙伴关系,为成员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引导支持地方、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终身学习政策制定、实施和监测,从而构建终身学习知识和实践体系,寻求终身学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挑战有机融合的路径,使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终身学习(UNESCO,2022)。
我国自提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目标至今,虽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进,但实际上,在实践操作层面仍面临许多明显困惑, 且尚未明确建构目标的发展定位阶段, 对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问题的探讨也过于笼统。 因此,该《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进一步建构、精化、细化和深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战略发展方向
近年来,终身学习已上升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政策议程,终身学习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但终身学习参与的发展水平仍不平衡, 实现人人都能够享受终身学习机会的发展前景依旧遥远。对此,该《战略》直面新时代挑战因素所带来的影响,革故鼎新,明确战略发展新方向,聚焦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目标, 旨在有效引导和促进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提高发展潜力和适应力
科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为应对气候危机所做出的经济调整, 致使职业领域的很多方面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近年来,大部分人的工作变得不再稳定, 更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之间转变、中断以及过渡的影响,为新的岗位或者新的职责而学习新技能(如,为实现低碳目标而诞生的新岗位)已成为职业领域的常态化现象,这对个体在职业上的适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arkus,et al.,2022)。 对此,《战略》强调,终身学习应能够有效积累、认证、互认和转换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帮助学习者提高发展潜能和韧性, 支持他们做好人生职业学习规划, 从而能够有效适应不断变化的技能要求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
除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革新之外, 气候变化也对技能的再培训和再提升提出了新需求, 尤其是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而由创新驱动产生的新设施、新职业和新就业机会,则需要人们具备新的技能才能得以胜任。因此,持续的技能发展和再培训, 对于建设绿色经济和实现再就业至关重要。
(二)人口结构变化:关注边缘化群体需求
终身学习能够让老年人在职场中更长久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其以更加有意义的方式融入社会。目前,人口结构变化已经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年人是当前全球增长最快的群体,2018年,65 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5岁以下儿童,预计到2050年,全球80 岁成年人的数量将是现在的三倍(Sue,et al.,2020)。这意味着成年人工作的总年限、换工作的频率会极大增加,职业领域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要求成人持续地进行技能重塑和提升。
此外,近几年,流动人口数量的稳步增加,产生了对建立灵活终身学习系统的需求。 虽然大多数流动人口是为了工作、家庭或教育而迁移,但处于边缘化和弱势条件的群体仍占很大比例, 其中, 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群体面临的很多学习问题颇为棘手(欧阳忠明,等,2021)。 尽管人口流动增加了教育系统的负担, 但也是重新审视对终身学习和流动性的认可与使教育更具包容性的潜力之间联通的机会(Wilkins,2019)。因此,《战略》指出,关注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合理协调和配置资源,改革教育资历认可、验证和认证体系,强化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衔接,改善不同群体之间的学习和互动关系, 能够有效促进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科技的不断革新:培育综合数字素养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革新, 不仅构成了扩大学习资源获取、提高学习质量和增加相关性的创新性来源,还能够变革教育者的角色与教学模式。新冠疫情肆虐所带来的教学方式转变, 让人们初步意识到了教育和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的未来可能发展样态。具备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读写技能, 能够有效协助人们从各类丰富的在线数字资源和教育软件中受益(王萌萌,2022)。 然而,实现全民在线学习目标的前提是建构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的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除了相关硬件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获得科学的在线学习成效还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指人们在合理使用数字技术进行资源获取和学习的同时,应能领会与理解其中蕴涵,并有能力辨别、批判、创新、反思、交互和共享数字领域中的知识,从而做到“游刃有余”。
进一步地,正如《战略》中所言,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同时也应关注到技术的局限性,终身学习要注重引导人们科学、批判地使用技术, 谨防科技使用不当造成或者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例如,COVID-19 流行期间,“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媒介传播会加剧社会紧张局势, 极易对民主价值观带来负面效应。因此,终身学习必须支持全民综合数字素养的培育, 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识别虚假信息, 并帮助他们有效规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字平台所产生的潜在消极影响。 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 但尚未达到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获取学习资源的发展水平,复杂性“数字鸿沟”加剧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限制了部分群体获得数字资源和在线学习的机会。
(四)公共卫生及气候危机:提升应对力和复原力
COVID-19 所带来的生命健康危机扰乱了全球教育秩序,影响了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的16 亿多学生以及数百万的成年人, 凸显并加剧了学习机会的不平等(Lemmetty,et al.,2021)。 这场危机对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揭示了传统教育和学习模式的局限性,并显现出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有限的贫困地区,其远程学习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这种学习局限扩大了城乡甚至国家内部和多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包括疫情期间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措施,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和重构教育系统的契机,以使其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为创建一个适用全民(包括贫穷、边缘化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了发展动力。
终身学习在帮助人们应对气候危机和支持气候行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终身学习有助于每个人(无论性别、年龄、国籍、种族、教育水平或社会经济地位)习得关于气候如何变化,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复原力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提高人们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帮助人们可持续性使用本土资源。 此外,终身学习在赋能人们所需的理解力和能动性方面, 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和工作场所以及公民社会中成为有能力的变革推动者(Lemmetty,et al.,2020)。
(五)终身学习文化的转变:聚焦共学互学
终身学习的益处是否能够发挥最大成效,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使得那些难以获取教育机会和资源的社会群体享有学习机会 (徐莉, 等,2021)。而要实现这类社会群体和他人一样获得对等的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 并让线上和线下数字学习资源真正向每一个人开放, 就需要催生终身学习文化质的转变,重新审慎思考终身学习文化的意蕴,认可终身学习的价值, 将终身学习文化融入到正规教育机构、社区学习中心、工作场所、公共空间、文化机构和家庭等多元场域中。
对此,《战略》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丰富、灵活、多样和本土化的学习路径, 将公共空间创建为学习空间,为不同群体创设便捷的学习通道,帮助人们在各类情境中的学习需求可以无缝衔接地得到满足,有效提升公民能力, 促进社会凝聚力、积极的公民意识, 以及营造和平与宽容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比如, 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家庭学习、社区和团体学习的趣味。 在政策方面则需要提倡创建和改善集体性质的共学环境, 无论是现实中的实体学习空间还是线上学习场景,终身学习都应当被视作人权,帮助每一个人发展学习型思维模式,这是人类重构其与技术、资源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战略发展框架
终身学习是体现人的一生与学习深度融合的文化,是基于跨部门的政策制定与项目实施,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 让学习在多元场景中发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平台等现实或数字环境中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全方位学习,具有广泛性、全程性、多样性、灵活性、相互性等特 征(Elena,et al.,2020)。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虽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性的概念, 但却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视阈。 而进入老龄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新时代的全民终身学习, 则无疑需要更为深度和丰富的解读,它呼唤人们重构一个更加平等、全纳、包容和可持续的终身学习体系。
为此,《战略》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目标,必须在以下战略方向和框架层面做出努力(如表1)。 在此框架的引导下,UIL 的战略规划重点关注三大核心主题: 构建优质学习生态系统,融通贯穿公民终身的技能培育以及让终身学习更具包容性。
表1 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战略发展方向与框架
(一)构建优质学习生态系统:内容、技术与教育者
优质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蕴意一种深刻的转变:从标准化、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突破时空界限、以跨界合作为基础、服务目的广泛的新教育模式(Bonoli,et al.,2018)。在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时代,线上与线下学习系统的有机互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发展态势。
学习生态系统是一个整合时空的复杂体系,将终身学习作为联结和融通个体生命历程的统一体,基于数据驱动,横跨各类学习场域、媒介,聚焦自主学习、共同学习和互相学习。 在这样的范式下,《战略》重视构成终身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的三个层面:内容、技术和教育者,致力于开发专业学习工具和多元知识资源,帮助人们提升终身学习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愿景。《战略》还提出,应基于神经生物学和人类认知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 紧跟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所创生的发展机遇, 建构一种在未来学习、为未来而学、横跨生命旅程的教育新模式。优质终身学习生态系统如图1 所示。
首先,重新定义学习内容。 在新时代,学习者不仅需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自我提升和发展,还要在创新、责任和意识方面具备变革能力,才能有效应对社会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竞争性挑战(UNESCO,2015)。 终身学习应聚焦更为专业的知识、更加丰富的技能、能力以及复杂理念,通过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培育,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终身学习系统中得到充分的鼓励、挖掘和认可。 其中,实现终身学习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应涵盖认知、心理和人际关系等一系列范畴, 使人们能够理解和灵活适应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气候、移民和数字化领域方面产生的影响。换言之, 这要求人类应减少对事实性知识或者程序性技能的依赖,强调创造力、团队精神和跨情景迁移能力的培育。显然,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个体主观意愿进行持续性学习的基础之上, 进而终身学习系统为个体提供互联互通的学习路径, 包括现场学习、在线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帮助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构建、记忆、转化、使用和反思知识,将所有的经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汇聚、融通、凝练并总结,提升综合性素养和能力,从而开启终身学习的新范式和新时代。
其次,数字技术支持的学习。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和规模, 还使社会关系、集体学习、参与式研究、人际互动、人的发展以及职业领域也发生了改变。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的途径,使“不可能”成为“可能”,“随时随地”学习以及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承诺, 也因数字技术载体的程序性简化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European Commission,2020)。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人类认知的本质。
终身学习生态系统根植于人一生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元的学习情景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将个体所有的学习旅程融通为一个整体, 使其不再成为彼此分离的独立元素(European Union,2020)。对此,在宏观层面,《战略》 提出新技术赋能下的终身学习系统构建,应致力于用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参与度,改善评估模型,简捷化技能资质在不同国家和国际层面的认定程序,缓解因复杂性“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不公平现象。在微观层面,该报告认为技术赋能下的终身学习,应不仅仅体现在规模、受众、广度和范围的扩大以及对传统模式的替代上, 还应深刻影响教学设计、理念、实践、学习评估和管理过程。更重要的是, 要将数字素养作为基础技能培育和所有课程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 变革终身学习领域专业人员的实践模式。例如,可以组建线上共学互学团队和线下隔代学习小组,创生学习机会,共享学习资源,认同“资源可共享”文化等。
最后,让教育者成为终身学习者。纵观目前教育发展形势, 未来终身学习生态系统将可能会在更多方面越来越依赖以数字技术协助开展教育,比如,支持教育工作者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学习基础,运用相关在线学习软件丰富教学资源等(欧阳忠明,等,2020)。为此,教育者应从一名单纯的教育者或培训者,转变为能够在更复杂、多元、丰富和个性化网络技术环境中担任促进者或导师角色的教育者。
在终身学习的范式中, 教育者需要全面转变思维方式, 放弃传统的认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践,用个性化、终身化、多样化的非线性学习替代线性学习。 此外,教育者应当具备驾驭互联互通学习系统的教学技能,并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技术与其他学习领域的专家进行团队合作,这意味着教育者也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对此,UIL 将致力于设计新的学习系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政策支持, 赋能教育者成为学习型的专业工作者。
(二)融通贯穿终身的技能培育:学习、工作和生活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与不断产生的新职业类型,新的职业技能也在不断涌现,不确定性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化现象, 进一步凸显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而与职业相关的学习则成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和现实维度(沈欣忆,2021)。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协助人们能够有能力充分参与社会和融入职业世界,除了使其具备基本技能、公民技能、职业及其他技能之外, 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以及能够持续获得新技能的能力, 也是成功胜任工作的关键要素。因此,人们必须为能够在职业生活中持续性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UIL,2016)。
对此,《战略》基于对学习路径的认定、资历认证和学分转换, 重点关注线上学习和其他非传统形式的泛在学习,包括同伴互学、隔代学习、数字证书类学习形式, 并对公办和私立学习机构间的学分转换机制进行协调,完善政策制定,鼓励和支持人们在学习平台上分享优秀的实践案例,将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历转换为学习契机。
首先,在机构组织层面,该报告强调,终身学习应关注多元因素驱动下的机构学习策略, 促使组织机构从基于工作场所开展的团体职业培训形式,转化为可以发生在任意场合、时间的个体技能学习模式,将学习视野从个体拓展到家庭、社区、社会乃至更大范围的共同体。 基于此,《战略》进一步提出创建彼此分享实践空间的初步构想,并为机构或企业建构新型学习空间所需的设计、实施和监控策略,提供信息、体制架构以及可借鉴经验方面的支持,比如,共享践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案例等。
其次,在政策和规划方面,《战略》指出应不断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创新终身学习策略,并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职业培训、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深化终身学习理念的融入。 同时,应聚焦针对城乡互学而共创学习交流平台与相关运行机制的实践,包括不同层面的管理机制设计,以及关于建立城乡学习合作伙伴关系所面临困境的解决方案, 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和互相学习, 促进和支持农村地区的终身学习行动。
最后,在具体服务层面,《战略》指出,我们应继续从空间角度探索实现全民、全程、全面的终身学习新模式,全方位整合、记录、融通、总结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场合的学习经历, 打破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壁垒, 将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录入学习档案或学分银行,比如,在社区教育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平台等其他各类组织机构中的学习经历,从而建构融合性、普惠性、大众化和和谐性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
(三)让终身学习具有真正的包容性:人人可学、能学、会学
实际上, 终身学习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仍倾向于那些已经从正规教育中受益的、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个人和群体,而那些最需要学习机会但知识、技能和能力欠缺的边缘化与弱势群体,却一直在被忽略,特别是文盲成年人、农村老年人、流动和贫困人口,尚未被充分纳入终身教育和学习的考虑范畴中。 从根本上来讲,一种不完善的、没有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局限性发展, 在某种层面上是在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8)。
为实现平等、保护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目标,《战略》强调应重点关注性别、老龄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提供适当、多元、灵活的学习机会,增进弱势与边缘化群体的教育福祉和赋权。 终身学习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策略, 应侧重于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同时,向最需要学习和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例如,针对那些没有能力在劳动力市场顺利就业或充分参与的群体, 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机会和工具,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对此,《战略》 指出应从三个层面逐级开展:其一,人人可以有机会终身学习,实现人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显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素养、能力和自主学习导向基础之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倚重学校教育变革提供学习机会而言,公民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 即提升公民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人人都有能力去学习,实现以目的、动机和生活方式导向的学习或以收益、人力资源和意愿导向的学习,使学习者在获得学习机会的基础上,能够在生理、心理、工作岗位和生活世界中有所获益,解决社会组织机构、行业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受益问题。其三,人人都能科学有效地学习,实现以自我发展、价值认同、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的学习, 呈现为学习者的行为能够内化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状态。
总之,我们应“消除限制所有学习者参与和取得成就的障碍,尊重不同的需求、能力和特点,消除学习环境中一切形式的歧视”(UNESCO,2018), 设计终身学习机会, 将其作为支持人权和社会正义的有效工具并付诸实践,从而构建全纳终身学习系统。
三、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行动路径
从愿景到行动是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为个体、家庭、社区和企业提供易获得、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学习机会,需要将创新、有效的政策和计划付诸实践,才能更好地支持与包容边缘化和弱势群体, 使人人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
(一)建立学习中心:提供一站式在线学习资源
为有效共享学习资源和满足现实需求,《战略》指出, 将建立学习中心和一站式线上门户网站,覆盖政策咨询建议、能力提升方案和知识共享服务,提供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并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各地区办事处、大学以及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工作坊、网络研讨会,共享研发工具并共同引导规则的拟定,以帮助各成员国建立灵活有效的终身学习系统。
通过建立学习中心,UIL 旨在收集和整理有关正规、非正规教育参与者、计划参与者及政策落实的综合性数据(按年龄、性别、地域等分列),以帮助各成员国完善政策和实践内容, 实现可持续性的和包容性的终身学习。 另外,UIL 将在各个国家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 以增进对终身学习过程中各类数据的分类统计和科学分析,尤其就支持包容性、性别平等与赋予妇女权力的政策计划提供前沿依据,填补相关信息的空白,并通过建立人人可注册、学习和提供建议的终身学习平台,为跨部门对话打通渠道,帮助政府、企业、工会、社会组织机构或学习提供者,通过该平台协商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构建合作关系网络: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是优质终身学习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助推力, 是开展具体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此,《战略》 重点强调各国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合作关系网络的建构。 例如,UIL 于2012年建立了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 (UNESCO Global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GNLC),至2021年,已有来自64 个国家和地区的229 名成员参与到共同协商制定终身学习整体战略规划的过程中(Markus,et al., 2022)。 该合作关系网络致力于促进其成员之间的政策对话和同行互学, 记录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最佳实践模式, 并开发相关学习工具和课程资源以鼓励在线学习。
对此,《战略》 提出了今后合作关系网络建构的五大行动路径:(1)强化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的研究基础,建立专家组,引领关键主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2)促进不同城市、地区、区域以及城乡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加强交流、协商、支持和资源共享;(3)将合作关系网络的成员范围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增加非洲城市和其他终身学习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对合作关系网络的参与;(4)推动合作关系网络与其他性质的学习网络的互联互通,跨学科、部门,甚至超越教育领域,为实现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努力;(5)通过学习中心提供的数字空间,以促进同行学习和知识共享,为所有参与者建构丰富、专业、有深度的网络在线学习资料存储库和共享资源库。
(三)扩大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影响力:互学互鉴
未来教育国际委员会(Futures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提出,“教育是一个实现共同利益的世界,是一个自下而上、地方倡议、蓬勃发展和自组织治理能够大规模成功的领域”。 因此,《战略》指出,应进一步扩大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影响力,持续探索终身学习的空间维度,使社区成为连接一系列合作伙伴的学习机构,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社区广播、公共电视、数字公共空间以及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资源,将学习型城市发展为包容性学习生态系统,以有效促进就业、健康、福祉以及环境保护。
大部分城市对新冠疫情的行动反应充分说明终身学习战略应与健康、环境、粮食安全、就业和社会保护等发展事项相结合, 以缓解危机和强化城市复原力建设(李文淑,等,2021)。 对此,《战略》指出,将拓展学习型城市议程内容的涉及范围, 明确其特点与原则, 并开发相关数字软件帮助各成员国规划终身学习战略,包括研究、宣传、国际交流、能力发展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同时,设计专门适用于农村环境并能有效激励农村终身学习的计划, 共同创建城乡互学互鉴的平台与相关机制, 实施多层次治理和全方位的管理方式, 以有效应对建立城乡合作学习伙伴关系的困境。
(四)建立数据库:强化监测和评估
为了实现和支持 “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这一发展愿景的具体实施与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提出,将在整个战略主题、框架和目标的不同层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且过程透明的监测与评估数据库,制定一套关键绩效指标来系统监测和全面评估终身学习的进展情况,提供有关用于跟踪评估结果和进一步发展的整体方案;并计划根据主题领域和预算等一系列参数,定期动态调整行动策略,全面诊断和衡量终身学习开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学习者参与率、学习质量、成效、反思及成果转化水平, 从而为终身学习策略和规划的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中,评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初期评估。初期评估是指综合性调查现有学习资源的分布、配置、需求和利用等客观条件, 以及学习者参与范围、年龄、性别、兴趣点、能力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等基本情况,是一种目的性、预测性、全面性和摸底性质的诊断性评估。 (2)阶段评估。 UIL 将对所制定的相关终身学习计划、运行策略、学习者学习情况和政策执行等进度进行动态监测,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不足和提升效果为目标, 为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策略完善提供参考。(3)项目评估。UIL 将根据性别、年龄、需求、政策、产出等参数指标,对所开展的实践项目进行详细评估,目的是评估项目的预期绩效、结果和影响, 以科学分析战略执行方案的成果、相关性、有效性、效率、预算和可持续性,总结与未来项目设计和实施相关的经验教训。 (4)综合评估。 UIL 将对相关战略实施的整体进程进行专业评价、自我评估以及全面、系统性的外部评价,以评估在所实施战略中所取得的整体水平、成效结果与真实进展,并定期在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公布综合评估结果和终身学习总结报告。
四、反思与展望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转型的时代, 但这些挑战并没有减少终身学习的需求,恰好相反,我们需要扩大获得高质量终身学习的机会, 建立一个优质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全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 以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人人享有终身学习机会(陈廷柱,2021)。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战略》提出的战略方向、框架和实施策略, 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土化战略路径。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社区和机构的共同合作,还需要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构建学习生态系统。
(一)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 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这要求我们应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方向,其蕴意的创生性含义和延展不仅是一种以终身教育赋能每个人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也是一种通过终身学习的力量促进学习者自我增能的文化价值取向。具体来讲:
一方面,应秉持全纳、包容的教育理念,面向“每个人”提供终身教育和学习机会,围绕不同年龄、地域、性别的特点与发展水平,以终身教育赋能于“每个人”的主观建构,使“每个人”都能够从终身学习中获益。同时,应重点关注弱势和边缘化群体教育福祉的实现,切实提高终身学习的全社会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每个人” 是终身学习的受益主体和学习主体,更是建设主体,应在促进学习者认同终身学习价值和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自我增能;并以公益课堂、教育试点、学习体验、学分银行、榜样效能等多元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唤醒学习自觉;基于素养、能力和自主学习导向,使学习者在学习、实践、反思与再实践的终身学习过程中,实现社会化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将终身学习行为内化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方式。从而形成高品质的终身学习内涵,建构人人“皆学、实学、慧学”的终身学习新文化。
(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协作机制
终身学习强调整体性与持续性的联系,追求学习者的真实实践,突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过程性和生成性,尤其是不同主体、场域和地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共同学习风格的多元化,促成终身学习时空的新积聚和结构再开放。 对此,我们应准确把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以 “政、校、家、社、企”五方深度合作机制的激活,筑就全民终身学习新格局。 具体如下:一是建构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平台,推动知识生产与实际学习行动的有效衔接;二是助力打造终身学习优质项目,发挥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三是以多方协作促进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和共学互学,聚焦终身学习文化的传承与互惠;四是支持城乡在资源共享、师资教育、交流研讨、职业技能培训与互认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通城乡壁垒,实现优势互补。
由此,从时空意识、学习内容、开展形式、思维方式等多个维度, 促进终身学习知识系统与个体学习过程之间的融通,关注来自“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关注因“每个人”的投入而生成的基层智慧,以实现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参与,人与人之间、多个组织和群体之间的共学互学,进而不断实现“组织化”,促成终身学习的“系统集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知识创生与实践推进。
(三)建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有效落地的“中国道路”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文化、价值、理念、机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路径进行落实、落地和巩固,突破形式化、机械化、流量化和表面化的参与形式,关注终身学习在阶段性、整体性、过程性中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实际效能, 才能够有效践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中国道路”。 这是我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得以建构、启动、运行、开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土壤和根基动力。
其一,应以智能技术为支撑和载体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新生态, 推动终身学习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结构化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服务、知识与评估体系,切实提高全民数字学习技能和数字素养;其二,协同推进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之间的网络互联与资源互通,建立智能化终身学习网络,满足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灵活多元的学习路径;其三,高质量终身学习生态系统的有效构建和落实,还需要政策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加持作为基本保障,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从而优化终身学习的政策环境,实现“每个人”的时时能学和处处可学,推动终身学习“有特色、高质量、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总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发生、发展和落实,因政府、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企业之间结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场域的复杂而充满挑战,其蕴含的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追求与理解、学术性与成果形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激励着我们不断投入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 需要通过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协同努力与智慧贡献,逐步推动终身学习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所提出的“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发展目标,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参与、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才能保障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赋能终身学习的质量突破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