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改进研究
2022-10-17张岩岩刘英华梁士平
张岩岩 刘英华 梁士平
(1.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河北 承德 067000)
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是评价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现状、服务卫生管理、完善卫生体系的数据支持。新时代,随着我国卫生体系的完善、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智慧医疗服务的推行,产生了海量的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有力地服务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但是,经过对承德市12个区县卫健局进行调查,对承德市3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基层公共卫生统计工作中也存在报表设置不科学、数据质量监管不严格、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并对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提出质量控制对策,既可以提升卫生管理部门对卫生机构统计数据的质量,精准把握基层机构的运行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减轻基层卫生人员数据填报负担,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本职工作中去。
一、研究目的
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是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质量关系到公共卫生统计职能的发挥。调查研究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工作的现状、作用、问题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卫生工作决策,引领、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对基层卫生统计工作质量来讲也有利于降低工作负担,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卫生统计工作的职能作用。
二、研究对象
以区县卫健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的统计队伍作为调查主要对象。
三、研究内容
分别从报表类别,数据填报及性性、准确性,基层统计人员统计工作量,业务能力等方面,就卫生统计工作进行调查。总结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作用及成效,梳理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公共卫生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过程
(一)确定调查对象,保证调查的科学性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为保证基层卫生机构统计工作调查的科学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承德市下辖12个县市区中,分别抽取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乡镇卫生院、5个农村卫生室进行调查研究,共抽样调查基层卫生公共机构15家,以保证调研数据能够充分反映本市当前的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统计工作情况。
(二)明确调查内容,保证调查的全面性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围绕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统计工作,对每家被抽样调查对象的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置、使用统计信息系统情况、采集或填报卫生统计数据类型、统计报表填报频率、统计人员职能、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学习、培训情况,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内容进行调查。
(三)进行现场调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为避免基层卫生机构负责人及负责统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 “粉饰”自身工作、提供水分较大的统计情况,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以现场调查为主,务求获得真实的情况。研究过程中,首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被调查对象。确定被调查对象后,以发函或电话联系基层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形式说明本研究只用于学术研究,与对方单位的工作及年终考核等事项没有直接联系,不会对被调查对象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以求得被调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向调查研究人员提供真实的统计工作情况。同时,为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性,研究人员还向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的相关方,如群众、医疗单位或机构、患者等进行调查,对基层卫生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详细了解。
(四)开展座谈分析,保证研究的充分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工作等关系,与省、市 (设区市)、县市区卫健委负责基层卫生机构统计工作的有关领导、工作人员进行一一访谈,了解上级卫生机构对基层卫生数据的需求和作用。如通过基层卫生统计数据了解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开展情况、基层卫生服务提供情况等。与基层卫生机构的负责人、统计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梳理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填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分析体制、机制、能力、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与上级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分别座谈,初步提出改革基层分共卫生统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五)处理研究资料,保证研究的学术性、实效性
在进行完调查、座谈,收集到一系列数据、问题、意见后,运用SPSS21.0进行汇总分析,整理相关资料。运用系统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调查中获得和数据、访谈中整理的问题、原因及观点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术的角度进行验证分析,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理解判断,保证本次研究的学术性、实效性,增强工作实践中的操作性,为改进基层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五、研究结果
(一)公共卫生统计现状分析
统计是收集某项工作、事物一定期限内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产生报表、图表及数据分析资料的工作之和。新时代,承德市公共卫生统计工作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1、理顺了报送流程,规范了卫生数据填报。通过对承德各级卫生机构的调查发现,近年来,承德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统计制度,各类统计数据填报也越来越规范。在统计数据填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或者代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填报统计报表,其他公共卫生统计信息,分别由县市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填报,并在医院、公安、民政、医保等单位间加强数据分享力度,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数据支持。
2、细化了种类数量,发挥了卫生报表作用。为了掌握卫生各类情况,承德卫健系统制定了各类常规性报表和临时性报表。从工作性质来看,具体分为基本公共卫生、妇幼、疾控、财务、人事、医保、民政及其他等各类报表,其中,以公共卫生类、妇幼保健类报表最多。报表的完善和规范有力服务了上级领导决策,支持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3、完善了填报说明,提高了统计工作质量。在承德市公共卫生各类报表中,为了方便填报人员报送相关数据,很多报表都附有备注、填报说明甚至是相关说明文件。此举能够有效指引填报人员填写相关数据,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4、规定了报送频率,满足了报表时效要求。当前,在承德公共卫生报表中,以月报和周报为主要报表类型,其次是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同时,也存在一些时效性要求比较严的临时性报表,一般要求当日上报,给基层留下的填报时间短。
5、强化了报送平台,提高了报表报送效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直报网、专报网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承德市大部分公共卫生统计报表已由传统的手工填报转变为电脑联网填报。各类卫生机构人员在网上填报相关统计报表,有效提高了报表处理速度。
(二)公共卫生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工作系统性不够,重复、交叉报表造成了统计资源浪费。根据国家要求,统计各类报表应当实现跨业务、跨领域、跨部门共享,实现统一采集、多重利用,有效避免重复性、交叉性报表现象,给填报人员增大工作压力,也会无形中提高数据差错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很多重复报表、交叉报表现象,同一类型数据、项目,不同部门要求填报,内容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增大了基层工作压力,浪费了统计资源,也引起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反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统计工作质量。例如,少数工作人员凭经验、凭想像填制报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使填报的卫生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失去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学意义。
2、统计指标体系不科学,标准模糊不清影响了统计数据准确。统计指标建立应做到说明规范、口径统一、涵义明确,方便填报人员正确理解并易于填报。但是,在实际公共卫生数据填报时,很多基层统计人员却反映,需要填报的报表存在个别指标模糊、缺少填报说明、不能有效理解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公共卫生统计数据填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对相关数据及标准进行详细的界定及说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专业性指标解释不严谨、不同部门统计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增加了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填报难度。
3、统计报表时间性过急,审核工作不细带来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公共卫生统计数据上报需要经过填报、初审、复审等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在统计数据填报、初审、复审等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但是,在实际统计过程中,一些报表的时间要求过急,当天安排报表任务,当天要求报送。由于时间紧,没有留给填报及审核人员足够的时间。在此类临时且紧急报表填报过程中,统计人员、审核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核实数据,造成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
4、信息技术应用率较低,创新力度不够影响了统计整体工作效率。新时代,公共卫生统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自动化数据采集平台,实现各级统计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目前,承德市各级卫生统计工作还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基层卫生部门通过文字处理软件填报数据,以纸质和电子版进行报送还居于多数。例如,在基层卫生系统填报为群众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等统计信息时,国家统计局要求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但是,目前承德市各个县级特别乡镇一级的卫生单位正在使用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中还没有相关的栏目予以支持填报,基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需要先进行人工统计后再录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滞后成倍增加了基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统计工作效率。
5、统计信息共享性不够,应用力度不足影响了统计数据应有作用。统计信息共享是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公安、民政、人社等各部门间有效地共享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才能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群众的健康水平。但是,当前承德市各个卫生医疗单位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等,系统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彼此相互独立,公共卫生统计数据共享难度大、系统难以整合,甚至同类业务数据也分解到不同数据系统中,存在较重的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现象。据调查,目前承德市县乡基层公共卫生部门中存在公共卫生、基本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卫生等系统,妇幼、计生、精神病等系统还没有并入基本公共卫生系统中,乡镇卫生院、县市医院与公共卫生系统间的统计平台各自独立,不能做到有效互通,造成了基层公共卫生系统互联互通难、对接区域平台难、外部接入难等实际问题。
6、信息系统功能性不全,填报方式低效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近年来,公共卫生系统的统计工作大量增加,对统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承德市公共卫生机构所使用的统计信息系统在功能上还不十分完善,部分信息系统也缺少数据自动生成和分析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数据统计时,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统计方式,手动统计工作量大,特别是对于一些任务重、数据多的统计工作来讲,由于人工计算既费时费力,又存在较大误差,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三)公共卫生系统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公共卫生统计队伍兼职现象多,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新时代,县乡公共卫生机构职能不断增加,相应的统计报表也在大量增加。与此相比,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任务多、工作量大,统计工作多为兼职,缺乏专业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加之缺乏专业性、经常性的统计业务培训,基层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同时,对于基层卫生统计数据,相关部门也缺乏严谨的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的工作考核也流于形式,使基层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责任意识较弱。同时,由于医院、民政、医保等部门与基层卫生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充分共享,使基层卫生机构在统计病人转诊、人口数据等方面浪费了大量精力,获得的数据却不够准确和全面。
2、统计数据采集系统各自独立,信息填报不够高效。
(1)上级统计信息采集系统独立建设。随着卫生统计工作的不断加强,国家及省市等上级卫生部门均开发了统计信息直报系统,并对基层卫生统计信息实行垂直管理,这种模式有力提高了公共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效率。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当前,由于上级卫生部门的统计信息系统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原本可能通过系统之间共享就能收集到的统计信息却需要基层公共卫生部门重复填报、上报,统计工作繁重,占用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2)基层公共卫生统计工作效率较低。上级公共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各自独立、信息共享率低等现象难以适应基层卫生系统对公共卫生统计信息的需求。基于此,地方卫生系统为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对公共卫生统计信息的需求也开发了地方统计信息系统。由于系统是由不同开发公司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实际要求开发的,更加剧了统计信息系统间不兼融、信息共享难的问题。同时,由于各公司间存在利益需求,一般不会配合信息使用者将原来的统计数据导入现有统计信息系统,也不会向其他系统开放端口,造成了统计数据丢失问题。另外,由于近年来医疗改革步伐加快,基层公共卫生政策变化也较多,基层公共卫生统计数据需要填报的类型和重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统计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费用高,基层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开发企业较高的费用要求,使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升级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流程和填报要求,使基层统计人员在上报部门数据时,只能以临时估计、拼凑的方式填报,降低了统计信息质量。
3、公共卫生统计体制不理顺,基层统计工作负担重、质量低。
(1)统计职能自下而上缺乏有效整合。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市级、县市区级、基层卫生机构。其统计职能及统计内容如图1:
图1:现行公共卫生统计工作示意图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统计数据以乡镇卫生院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为主要填报单位,实行逐级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很难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基层卫生统计存在工作量大,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数据难获取,在填报时,也存在较多的误差。卫生系统按照服务项目进行垂直管理。层级越低的卫生机构由于人力资源所限,其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职能就越综合。上级公共卫生部门和单位的垂直化管理造成了条块分割,互相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基层公共卫生部门和单位在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时,常常要应对不同的上级部门。同时,由于不同上级公共卫生部门之间机构设置及职能相互独立,却没有专职部门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统一归集、分析和共享,影响了统计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使一些数据存在着冲突。另外,也存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尴尬境地,很多部门将数据填报任务压到基层卫生单位。在这种模式下,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数据填报任务,要付出巨大的人力,使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或统计人员在填报数据时顾此失彼、甚至估计数据上报,也出于维护本单位的形象或害怕问责等因素出现虚报等不良现象。
(2)基层公共卫生统计工作不规范。在基层卫生单位中,统计工作多属兼职,没有设立专职的统计部门和人员,全科医生、药房工作人员、疾控人员等对自己职责内的工作数据进行上报,既没有严格的统计工作流程予以指引,也没有规范的统计制度进行约束。这种现象决定了相关兼职统计人员在填报统计报表时存在大量的估计、美化、虚报等现象。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卫生单位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技能和职业道德制度及要求,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够重视,也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4、公共卫生统计流程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制度安排。
(1)上级公共卫生统计制度不完善。卫生统计制度是保障卫生系统统计工作规范开展的依据,应对统计事项、报表表号、调查机关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明确报表标识。否则,基层卫生单位有权拒绝相关统计报表填报事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卫生部门在向基层部署统计数据填报工作时,未能严格遵守卫生统计制度要求,部分统计事项甚至带有随意性,向基层卫生单位安排了一些未纳入卫生统计制度的报表,指标设置不合理,基层卫生人员很难获得详细的卫生数据。同时,也存在统计口径难统一、指标缺乏明确标准、报表报送时限过急、过于频繁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没有一整套严格的卫生统计制度予以规范。
(2)基层公共卫生统计工作制度不严谨。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卫生单位工作内容多、工作人员少且能力较低,建立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的单位很少,一些基础的卫生业务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统计。同时,基层卫生单位不注重兼职统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很多单位也没有考核制度,只把统计数据填报当作应付上级要求的一种额外工作。在这种机制下,卫生统计数据填报必然会出现较多的瑕疵。
5、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不严格,统计质量控制需要加强。
(1)上级公共卫生部门审核、把关不严。从全面质量控制角度分析,加强相关工作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作实效的重要措施。卫生数据统计工作需要上级单位对相关统计事项进行科学的事前设计、严格的过程控制与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基层统计单位,以有效提高卫生数据统计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级统计部门往往重视统计数据的填报与收集,对数据整理与汇总分析不够及时。特别是对统计数据质量缺乏有效的审核,侧重于数据的完整性与及时性,忽略了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可比性、可理解性,使统计数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
(2)基层公共卫生部门填报、考核不细。基层公共卫生部门对公共卫生数据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负责人对统计工作要求不严、支持不够,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对卫生数据了解不多,统计工作能力不高。在填报过程中,统计人员填报后,负责人对数据审核不严。一些临时报表填更是缺乏自查与审核,在这种工作思维或环境中,卫生统计制度很难得到完善,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也较难得到纠正。
(四)新时代加强公共卫生统计工作的对策
1、加强公共卫生统计组织建设。
如表1所示:
表1:公共卫生统计队伍应具备的能力表
基层卫生单位、上级卫生部门、公共卫生相关方是统计数据的来源,也是公共卫生的主体。从统计数据的获得分析,各类公共卫生主体有效参与,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要把加强公共卫生统计组织建设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要从上级卫生部门做起,建立公共卫生数据统计专职部门,配齐专职人员,提高统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设计、发布各类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时,做到科学安排、加强审核、及时反馈,从源头上保证统计工作的科学性。要培训、督导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负责人,提高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本单位卫生统计人员配备,并从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提高统计工作能力。加强统计台账的完善和更新,重视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有效满足上级部门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另外,由上级卫生部门组织协调医院、民政、医保等单位,积极配合基层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协调需求,完善协调机制,在数据信息系统互通、卫生统计数据共享等方面迈出实质性部门,切实降低统计人员在获得相关卫生数据时的难度,杜绝统计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
2、完善统计信息化系统。新时代,信息化系统是卫生数据上报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在保证卫生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有力推进卫生统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上级卫生管理部门,要自上而下建设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打造统一的标准化统计数据直报系统。以授权的形式赋予不同卫生部门不同权限,各自进入属于自己的模块内发布统计要求,整合卫生统计数据。只有上一级部门或国家级卫生管理部门有权调用所有的统计数据。此举既能解决不同卫生部门间统计信息化系统共享的问题,也能避免统计数据发生不当流失和泄密事件。例如,卫健委的卫生资源统计、医疗服务报表系统,死因监测系统等各类信息,都要尽量纳入一个统一的卫生信息系统中,根据各个部门职能授予查阅、使用等权限,有力实现信息系统互通;要加大垂直统计信息化系统间的对接,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横向互通,达到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数据,减少卫生统计工作的重复率,降低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为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提供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支持。
3、改革现有公共卫生统计工作体制。如图2所示,把改革卫生统计体制作为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我国目前存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卫生机构,层次过多,卫生统计上报过程中会发生数据修饰现象,影响卫生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对此,要明确设区市、区县级卫生管理机构的统计职能,将大部分卫生统计任务归集到市、县级卫生机构,基层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只负责少量的常规报表和数据核实工作,保证统计正确的真实性、正确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减负和提质并举,由国家卫健委统一制定需要统计的卫生数据,设计表单体系,明确统计标准,解释统计要求。由省级卫健委负责卫生统计数据的监督审核,由市、县级卫生机构负责卫生统计数据统筹、调研和填报,有力提高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统计人员的管理,力争实现人员专职化、培训常态化、考核标准化,为卫生数据统计工作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图2:建议推行的公共卫生统计工作模式
4、严格制定统计工作制度流程。流程是工作开展的指引,制度是推进工作的约束。各级卫生机构要自上而上建立统计工作制度,严格要求本级统计人员履行统计职责,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建立并落实好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制度。指导基层卫生机构制定本机构的数据统计、管理工作制度,并定期组织相关基层人员集中学习数据管理知识,提高数据管理业务技能等[10]。同时,要针对不同统计工作,制定统计工作流程,完善统计、核实、填报、初审、终审、汇总、分析、利用、反馈等工作标准和要求,为保证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提供科学的指引。
5、加强公共卫生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1)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精确性。信息化是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卫生数据统计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建立卫生数据统一数据采集平台,综合集成基层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自动抓取、高效采集。要规范传输格式、非系统数据或需数据导入的人工采集等采集方式,运用Web及最新软件支持统计数据填报,减少人工填报现象,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高统计效率,加快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同时,基层卫生机构规范数据采集上报方法,使用信息化途径报送资料,使基层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录入、审核、校正等功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加强统计数据审核,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方面,加强上级机构的审核审批,对基层卫生机构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坚持全面审核与重点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些重点指标着重关注。制定严密的审核流程,实行人工审核与系统审核相结合,对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及时向基层医疗机构反馈,督促其及时更正修改。另一方面,报送机构的自审是最重要的审核方法,包括填报人员的初审、负责人的复查、部门或主管负责人的审查,审核方式包括逻辑性、正确性审核,将卫生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解决在源头。加快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的创新,建立一套完备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指导卫生统计工作不断改进,持续优化卫生统计数据质量。
五、结语
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卫生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多层次的信息要求。基层卫生机构统计数据的质量,影响着卫生行政部门业务监管、医改管理、政策制定的水平。当前,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中存在重复、交叉进行数据采集,报表种类繁多;指标设计不合理,解释不明确;过于强调时效性,审核环节欠缺;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自动化欠缺;信息烟囱、信息孤岛,基础数据共享难;信息系统功能质量差,源头数据不完整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国家级、省级卫生机构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健全统计组织职能、改革统计体制机制、进行统计信息化系统集成、理顺工作制度和流程,加强统计队伍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完善统计数据审核方法等方面统筹施策,持续提高卫生统计工作质量,保证卫生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实现各级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全面共享,使卫生统计数据在服务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