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菏泽市东明县为例
2022-10-17刘甲坤徐佳同徐嘉辉2贺子睿张伟婧
刘甲坤,徐佳同,徐嘉辉2,贺子睿,张伟婧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东明县广播电视台,山东 菏泽 274599)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黄河滩区东明段作为黄河流域重要部分,其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则是其高质量发展中一个新的重要维度。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黄河滩区占地规模全省最大。东明县迁建任务重,搬迁力度强,涉及长兴集、焦园、菜园集、沙窝四个乡镇的148个自然村,32539户119680人,搬迁人口占山东全省1/5,新建村台数量占全省85%,是黄河滩区迁建的主战场,也是迁建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目前,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竣工,标志着东明县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东明县南北产业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的发展实际,精心谋划“北工南农”发展格局,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走上了新阶段。
新阶段势必迎接新挑战,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仍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矛盾便由此产生。“推动任何事业向前发展,都需要不断地解决矛盾,实现矛盾的转化。”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作为一项刚刚完成的重大民生工程,势必会在未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产生巨大势能。未来,在全国各个地域都“抢”“占”“留”人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要素作用也将成为一项重大的、值得研究的议题。如何将这一势能更好、更快地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动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其中经验教训,为接下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伟大实践支持,将这一样板工程融入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中,需要结合人力资源服务这一新要素、新增长点,对黄河滩区具体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细致的研究。
2 东明县黄河滩区基本情况
2.1 黄河滩区迁建基本情况
2021年年初,12万黄河滩区群众世代期盼的“安居梦”成为现实。25个村台社区已经全部按照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标准建设,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遍布新村台和新社区,织劳、织密、织细了黄河滩区的民生保障网。尽管黄河滩区目前自然条件、居住环境已经逐渐得到改善,涌现了一批有意愿在黄河滩区就业的适龄劳动者,但受黄河滩区历史上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的影响,当地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青年不愿意回到黄河滩区工作建设,造成当地人才的缺失和流失,如果没有合理的人才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没有符合黄河滩区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没有具有足够发展潜力将人力资源这一要素利用好的产业,将无法为黄河滩区迁建地和安置地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
2.2 人力资源服务情况
2018年以来,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精准施策,通过强化组织督导,摸清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底数,对具有转移就业意愿的5571人,符合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且有培训意愿的1823人结合县域经济,促进黄河滩区居民稳定就业,积极开发适合迁建居民的就业岗位。通过落实政策,加大对黄河滩区居民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黄河滩区居民自主创业。截至目前,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已创建省级“四型”社区3个,通过聚焦“乐业迁建”积极组织黄河滩区专场招聘,“春风行动”线下人力资源服务、“青鸟计划”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等活动吸引黄河滩区人才就业。通过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围绕黄河滩区迁建居民需求较强部分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社保托底,引导黄河滩区居民积极参保等方式促进黄河滩区能够平稳发展,积极利用人力资源服务,引导黄河滩区群众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同样,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不仅要靠政府的宏观把控,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涌入。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菏泽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计 200 家,其中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及行业所属服务机构 29 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业机构 171家从业人员共计 3606 人,提供人才(劳务)派遣、人事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招聘及配置等系列人力资源服务。建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1 家。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仅为广大的劳动力寻找工作提供专业的便利服务,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菏泽市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导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助力解决企业缺工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黄河滩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最近几年随着黄河滩区迁建后新兴产业、集聚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兴起, 同样对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利用、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是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产业发展情况
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刚刚结束,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百废待兴,资金缺乏、规模小、竞争力低、行业合力差是黄河滩区产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普遍问题。根据《东明县黄河滩区村台安居工程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2016—2020)》,东明县以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为抓手,不断加强对黄河滩区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黄河滩区东明段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和大部分中国乡镇发展的情况基本相似,产业未能体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仍然呈现为孤岛式和“孤军深入”的工业化,表现在农业生产效能较低,除了传统的小农作物如水稻、果蔬等,还表现为工业几乎是空白,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同样,尽管在新建村台周边规划了产业扶贫项目,但考虑到黄河滩区村庄中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加之一些项目见效周期长,需要不断投资和经营,新规划的产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移民致富尚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能否妥善利用黄河滩区现有的土地、物产和人力资源,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回村就业、创业,从而实现产业长期经营带来黄河滩区经济持久发展,都是未来黄河滩区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产业发展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但在这样一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还没有很好地渗透进农业发展体系当中的地区,以农业为黄河滩区主导产业的地区,却也逐步涌现了焦园沿黄水产养殖、富硒西瓜产业深加工、长兴万亩虎杖种植、沙窝黄河滩农业产业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和项目。一批批现代农业和三产融合项目的逐渐崛起,说明黄河滩区有基础、有条件进行高质量发展,同样也从产业的角度对人才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3 东明县黄河滩区人力资源现状描述性分析
本文的定量基本信息数据来源于2020年黄河滩区居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施工期间和2021年项目完全竣工之后进行的两次调研,其中包括了菏泽市东明县4个乡镇下属的7个迁建村庄的数据。主要通过现场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在实际收集过程中一共收集问卷214份,分析有效数据200份。
3.1 黄河滩区村民个人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适龄劳动力的20~39岁区间内的有55人,占比27.5%;年龄在40~59岁的有60人,占比30.0%;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最多,有74人,占比37%。当前村内的留守老人居多,但能够进行劳动的人口也占很大一部分比重。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初中水平的人数最多,有63人,占比31.5%;没上过学的人数次之,有57人,占比28.5%;受本科、大专及以上水平教育的人数很少,为15人,占比7.5%。未上过学的群体多数都是高龄老人,由于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原因与受教育机会失之交臂。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的村民多为中年人,在他们成长的阶段基础教育正在推进,但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观念落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但同样,这一部分人大多掌握了一项或两项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供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潜力较高,如果提供足够优质的培训机会,将会在未来黄河滩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村内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群体在黄河滩区范围内已经属于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群体。他们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或者在村内担任相关职务。从职业上看在所有受访村民中,大部分都是从事农业工作,人数为81人,占比40.5%;其次是60名外出务工人员,占比30%;无业人员有22人,占比22%。当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相当,人数为11人,占比5.5%;最少的是个体工商户,仅占4.5%,人数为9人。
表1 黄河滩区村民个人基本情况
从以上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受访者中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较高,大约为总体样本的2/3。与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留守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的现状一致,但也同样反映了除黄河滩区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拥有发展的基本人力条件,可以为后续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用工需求和人才保障。
3.2 黄河滩区村民创收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上看农业收入91人,占比45.5%;非农业收入109人,占比54.4%。从收入水平上看在样本中,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占比3.5%,年收入在1万元至3万元占比17.5%,年收入在3万元至5万元占比23%,年收入在5万元至7万元占比8%,年收入在7万元至9万元占比29.5%,年收入在9万元以上占比18.5%。从以上数据来看,大多数村民的家庭收入已经摆脱了低水平。但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相应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随着黄河滩区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村民们的支出水平也日渐提高,但总体上消费类型仍是量入为出。从家庭承包土地情况上看土地是农村社会的根本。从家庭土地角度来看,样本中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在3亩以下46人,占比23%;3~6亩66人,占比33%;6~9亩42人,占比21%;9亩以上46人,占比23%。当地在国家承包政策之下还有地方特色。首先,由于村里要发展种植葡萄的扶贫开发项目,因此村集体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收回了部分土地;其次,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许多土地缺少劳动力耕种,因此部分家庭将自身所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流转给种田大户,由于这部分土地产生的效益在村民收入中并不是主要收入,因此并未计入。从土地流转情况上看,有66.5%的土地未流转,仅有12.5%的土地全部流转,21%的土地部分流转。
表2 黄河滩区村民创收基本情况
3.3 黄河滩区村民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收益情况
如表3所示,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为标准,调查对象中达到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共有112人,通过纯农业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仅占21.4%,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78.6%。可以看出,黄河滩区大部分收入较高的村民通过其他生产活动进行增收,而部分种粮大户或具备一定先进生产技术和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得到较高的收入;以家庭年收入5万元为标准,调查对象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共有88人,通过纯农业收入5万元以下的占68.2%,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占31.8%。可以看出,如果黄河滩区村民仅靠原本单纯的农业收入,大部分无法达到相应的较高收入标准,即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服务,不进行黄河滩区顺利迁建后对新一轮的人才的培养和产业资源的整合、土地的流转,很有可能导致黄河滩区脱贫人口返贫。
表3 黄河滩区村民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收益情况
4 东明县黄河滩区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4.1 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青壮年外出务工,中老年农闲待业
黄河滩区受当前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影响,就业吸引力远不及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绝大多数适龄劳动力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从人口总数来看,当地近半数的总人口为流动性较强的外出务工人员。20~50岁的人超过85%以外出务工、求学为主。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纯农业收入实在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从收益率来看,农业收入远不如务工收入。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人口选择了外出务工而放弃了农业经营。仅有少部分人选择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外出务工,仅农忙时节回乡务农,农忙时节一过便继续外出。
以笔者的调研实际为例,焦园乡各家平均的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21%,非农业收入占79%,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黄河滩区群众的土地主要由老人在耕种,或者干脆对外承包,不再亲自打理。笔者总结,当地黄河滩区的就业问题,核心和关键不仅在于青壮年这一年龄段,还在于针对身处退休年龄段,且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群体在农闲时节的工作安置。
黄河滩区村民搬迁到安置区后,部分群众将无法下地劳动,搬迁前家家户户家里有院子,可以种些蔬菜,养些禽畜,有农活可干。但搬到安置区后,群众没有了可以劳动的空间,原本农副业领域的劳动力也将闲置。虽然安置区周边建设有扶贫就业安置点,但数量有限,效果不够显著,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机会实现就近就业。再有就是扶贫就业点的收入太低,相对于搬迁后的生活开支,扶贫点的收入不能满足群众搬迁后的需要。对群众的后期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存在因搬迁而致贫的风险。
4.2 务农成本提高
当前,迁建后长期居住在当地的群众仍以务农作为主业,搬迁后群众与土地的距离比搬迁前远了很多。耕地与居住地的平均距离远达5千米以上,最远的一户竟超过9千米。这对于以步行为常规方式的农业劳动是很不合适的。遥远的距离使得村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体力用在路程上,劳动时间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增高,效率变低,村民进行基本的农业生产有了困难。有些村民甚至因此放弃耕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土地的荒废,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也减少了村民的收入。
4.3 生活成本变大与生产力发展程度低不匹配
搬迁以前,各村的房屋周边都有院落空地。村民可以在房子周围的院落空地上种植蔬菜,养殖少量家禽家畜,结合自己种植的粮食,食物上能够做到自给,减少食物上的一大笔开销。搬迁后,安置区楼房周围的可种植的空地基本上将不复存在,群众在肉、蛋、奶、水果、蔬菜等食品副食方面会加大开支。
不仅如此,搬迁后,群众将承担物业管理费,暖气费,水、电、燃气费也相应增加。笔者初步估算,搬迁后住进楼房,每家生活成本平均每年增加约2000元,对于经济条件不算好的家庭是一笔难以忽视的开支。在调研的过程中,部分群众表示,搬迁以前在老房子里生活,虽然居住条件差,但是只要有农业收成就“饿不了肚子”,但搬迁到安置区,年轻人可以外出务工用工资承担更多的生活费用,对于老年人来说,自己不再能够通过劳动获取食物,又没有工作收入,生活成本还增加,就显得难以维系生活了。
4.4 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黄河滩区的发展
受黄河滩区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的影响,当地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青年不愿意回到黄河滩区工作建设,造成当地人才的缺失和流失,无法为黄河滩区迁建地和安置地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高水平人才支撑。
4.5 教育观念落后
在黄河滩区东明段所有成年人中,初中以下学历的人超过总人口的45%,总体而言,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原因在于,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影响,黄河滩区信息闭塞,仍然有部分村民观念保守且落后。体现在教育观念方面,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就存在“多读几年书就少挣几年钱,工作要尽早”的错误观念。同样,部分农村学龄段少年儿童,受家庭、社会、网络媒体以及部分已经辍学打工的同学的观念和事迹的影响,主动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学业的要求,提前中断学业辍学打工,或不愿继续深造而外出务工。待到成家以后,便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不如让子女早早工作。
4.6 当地习俗观念落后
当地的农村,重男轻女的腐朽观念仍然存在于少部分人的观念里。这一观点造成的现象是,少部分家庭往往不愿意在女孩身上投入更多有利于女孩未来长远发展的资金和时间,反而更倾向于“尽早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好工作挣钱”,因为“女大不中留,迟早嫁给别人”。以后嫁人也好准备着嫁妆。同样,婚嫁习俗的观念也是守旧甚至庸俗的,年轻夫妻结婚成本高昂。据调查,适婚年龄的男女青年结婚成家所需成本对多数家庭而言难以承受,尤其是男方家庭。迁建地区当地人结婚,男方家必定给女方家要准备彩礼钱,还要有房有车,有一场盛大的婚庆宴会。仅是彩礼和婚庆宴会的开支,就接近当地一个家庭2~5年的全部收入(约合八万到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不等)。于是,不少家庭为了自己家儿子以后能娶妻结婚成家,家里的拆迁款留着、孩子赶快离校早工作好把钱攒着,本应用于脱贫改善生活的钱款,消耗在了婚嫁之上。
4.7 经营理念落后
以长兴集和焦园为例,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村家庭全年总收入仅够维持全家生活开支,积蓄不多,难以抵御因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而带来的风险,因而轻易不会增加生产经营投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部分农村家庭受一些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求得安稳即可。只要吃穿无虞,再加上一些小型生产经营副业,每年储蓄能略有盈余,就已经心满意足。对于合资、融资、集资、贷款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提高收入的意向不高,缺乏敢拼敢干的行动和意识。这种传统求稳,安于现状的观念制约了黄河滩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自身条件的改善。落后的习俗观念和教育观念,导致村民开拓进取、创新进步的能力不强,制约了黄河滩区的长效发展。
5 建议与对策
5.1 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农民工,提高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黄河滩区的主要经济发展动力在广大乡镇和农村,那么在发展黄河滩区经济的同时,也同样要服务于农民的全面发展,让农民成为吸引人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黄河滩区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尽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的格局,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如何加速这一进程的进行,就要利用人力资源服务这一要素,有选择地引进人才,进行高精度、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开发,创业指导等增强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管理能力。
通过提高黄河滩区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积极落实2014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见》,规范使用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管理,通过合理的社会保障,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本开发,完善高质量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培育新时代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能、新素质、新精神”的新农民,拓宽振兴乡村、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同样也可以按照“合作社 + 连锁门店 + 劳务经纪人”的服务模式,建立县区、乡镇(社区)、村级三级服务体系, 专业化、系统化、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着力打造黄河滩区服务农民工劳务服务品牌,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增收脱贫,助力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5.2 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在外学习大学生,促进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通过服务黄河滩区学子,聚焦黄河滩区迁建村台社区和外迁社区,建立“一个组织”,入驻“一批社团”,对接“一批高校学子”,为社区注入青春元素。通过“青鸟计划”,利用好学生寒暑假实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助力招财引智、服务大学生就业,让黄河滩区学子主动了解黄河滩区文化、感受黄河滩区近几年发展的巨大变化,常态化组织开展“就业服务季”“实习实践季”“技能提升季”等专题服务,用好“青年驿站”,加大对一般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定期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对接企业提供适合的岗位,积极服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大力宣传大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助力优质创业,提高创业质量,对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但创业资金有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贴息贷款;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营造社会力量扶持大学生返回黄河滩区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
5.3 通过人力资源服务高层次人才,推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高层次人才的相对活动范围比较广,需要平台比较高,但由于黄河滩区目前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相关服务体系、产业发展情况、配套设施建设与大城市有较大差距,如果仅靠宏观的政策引导支持很难直接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可以通过加强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合作,加大农业科技指导力度,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形式,留“才”不留“人”,通过精准对口技术服务,稳步提高黄河滩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贡献率;在黄河滩区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之后,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利用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结合人力资源服务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和文化效应,增强政策普及和媒体宣传,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不仅能打开黄河滩区产业发展新的绿色通道,为黄河滩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使人才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归宿,减少职位变动,更大程度地减少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为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4 通过塑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通过打造黄河流域旅游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培养专业人才,拓宽推广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的实行,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从而加强当地居民对黄河流域旅游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当地特色文化凝聚力,此时,当地居民就会对本地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依附感,不仅有利于当地旅游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与推广,还会对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形成一个拉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服务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基层党组织,从文化引导,通过丰富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氛围,建设娱乐体育设施,确立社区文化联络员,充分发掘本村的文艺、民间艺人,由其指导村民开展相关的问题活动。充分发挥团支部、妇联等的作用,组建文体团队,开展文体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服务机制吸引文艺骨干,保障村级组织有文艺骨干。扩大对村台文化阵地的资金投入,建设图书室、棋牌室、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大舞台等场所,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教育和鼓舞村民,树立新风尚,提高质量,增强信心和幸福感,以人力资源服务为引导,将黄河滩区文化释放出来,把沉积在黄河滩区悠久的丰富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展示出来。
招聘和选拔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通过人才的要素作用不断创新黄河流域旅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法。通过开展黄河生态游、民风民俗游、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游、春节特色年俗大集游,组织特色的游乐活动,吸引游客到村台参观、消费;利用村台内闲置房屋或自有房屋,开发临时民宿,让游客短期居住,体验黄河滩农家生活,带动特色农产品等消费,让黄河滩区群众前所未有的自信神气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