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2022-10-16伊小素

神州学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国情留学生课程

文| 伊小素

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信中指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高等院校做好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国际学生通过多了解中国、多感知中国,才能多向世界客观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促进民心相通、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模式的现状

高等院校作为接收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机构,肩负着培养来华留学高端人才的责任。每所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即着力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

如何引导来华留学生感知当代中国发展的脉搏,增进他们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国情,是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帮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之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友好大使和实事求是向外传达中国真实形象的好的传播者,一直是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宗教背景以及经历的不同,对中国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加之一些国外媒体的不实报道,很多国际学生对当今中国的了解较为零散、肤浅、片面,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国际学生普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以及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充满好奇,但却不知从何了解。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来华留学人才培养工作,并将中国国情教育放在重要位置。2017 年3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定中文和中国概况作为高等学历留学生教育必修课。“中国概况”课是面向来华留学学历生开设的一门中国国情理论课,内容涵盖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这门课程被设为必修课,充分说明了中国国情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课程的开设对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开展中国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模式。自2017 年以来,该课程已成为各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但该课程受限于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往往取决于授课教师的选择,在课程的各个模块上教学内容分配时间各有不同,很多涉及当今中国国情现状的内容在授课时不一定被讲到,而且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单一陈旧,缺乏当代中国历史变革、发展状况和取得最新成果的相关内容,所引用的数据也较为陈旧。此外,该课程课堂讲授的内容对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说仍比较陌生,有些内容难于理解,缺乏实践环节。

为了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从国家到高校都想了很多办法,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国国情教育,如开办专题讲座、针对来华留学生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来华留学生体验中国国情。例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面向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举办“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教育部委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活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等,在增进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类活动影响面大,活动效果好,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但因名额限制,此类活动受众面仍然有限。

国内目前接收国际学生的1000 多所高校,是开展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的主力军。这些学校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除了必设的“中国概况”课程外,还面向国际学生开办各类“知华讲座”或“知华讲堂”,组织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建设各类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基地等;有的高校还利用假期开办各种结合社会实践的假期课程,为国际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国情的“学”加“行”高端短期教育平台。其中,留学生在华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受到接收留学生的高校重视,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20 名北大留学生走进新疆研学活动。这20 名北大留学生来自16 个国家,他们深入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石河子地区的农村、工厂、巴扎等,亲身体验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的“感知中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留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都特色鲜明,对引导留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国情、关注中国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高校中国国情教育模式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国际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这些国际学生听懂了、听进了、信服了中国故事,将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当前,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之治”“中国之制”产生浓厚兴趣,来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也不例外。利用好高校来华教育平台,做好中国国情教育工作,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让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来华留学生通过国情教育变成“中国通”,也是我们接收来华留学生的目的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助培养国际学生的宝贵平台,在中国国情教育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利用一门课程,发挥其引领作用,采用课堂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深入开展中国国情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向来华留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进而培养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自2016 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除了面向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国国情”课程外,还面向本科一年级留学生加开了一门通识课。课程起初名为“文化实践课”,后改为“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当时设立这门课程的初衷,是弥补“中国国情”一课缺乏实践环节,以及课程内容中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不足,加强学生对所在学校、所在城市和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现状的了解。从学校、生活的城市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向来华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北航的校训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这门课从一开始在教育模式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整个课程包含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知”指的是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塑造学生的主观认知;“行”指的是实践教学部分。“行”配合“知”,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

新课程的模式、理论和实践设计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到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课程设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过一门课,构建三位一体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理论与实践育人体系。

所谓三位一体即听、看、讲。“听”就是课堂讲授知识,是“知”。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将当今中国发展变化以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是实践教学环节,即“行”。配合课堂理论讲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知”为先导,“行”为实践,知行并重,理论实践相结合。“讲”是要求学生通过“听”和“看”,写出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通过最后的“讲”,加深来华留学生对“知”和“行”的进一步理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来华留学生参观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展览会 摄影| 杨雪

“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课程学分为1.5,共32 学时,其中理论课16 学时,实践课16 学时。课堂理论教学8 次,每次2 个学时;实践教学4 次,每次4 个学时。除课堂作业外,学生每完成一次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写一份有字数规定的实践报告。学生的最终成绩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实践报告、课堂作业和实践教学出勤考核综合评定后给出。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实践报告占30%,平时作业及出勤占20%。课程覆盖中本来华留学生和英本来华留学生。每学期课程结束时,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要聚焦当代中国发生的大事。让来华留学生了解当今中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影响和改变中国人民生活乃至世界的大事。二是与“中国概况”一起构成立体、全面的中国国情课程体系。三是增加一些从点到面的、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国情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北航的校史和文化、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等,让学生从所在学校的发展、所在城市的发展、所在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了解中国的国情变化。四是课程理论内容要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呼应。

基于上述考虑,理论课内容分为8 讲,分别为“北航校史与北航文化”“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治理体系与国际交往”“中国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经济改革”“中国脱贫攻坚计划”“中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科技、社会、文化三部分。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主要聚焦两点:一是要配合课程理论授课内容。为了使得实践教学课程起到好的效果,在实践课程内容选择上,尽量贴近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来最大程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理解。例如,为配合“北航校史与北航文化”一课的内容,实践教学课程设定为授课讲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参观北航校史馆和北航航空馆。通过参观两个展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航的发展历史,了解北航和中国航空、中国航天的关系,以及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为配合“中国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一课,实践课程可设定为组织学生参观北京新能源汽车展/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展览会,或组织学生参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国家博物馆的科技创新展等;为配合“中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首钢新园区,体验北京为解决环境污染,将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空气污染大户,改造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之一和北京西部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样板地。

二是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能有部分内容对“中国概况”课堂讲授的中国文化进行呼应。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和热情。

实践教学课一共4 次,共16 个学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分为4 个专题:当代中国科技成就发展体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体验、北京城市规划发展体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体验。每个专题都有若干个方向。每学期根据具体情况,在每个专题中选择一个方向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每次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需完成规定字数的实践课总结报告,可帮助和训练学生将所学和所看相结合,总结得出自己的体会,为他们将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预先做好传播能力的培养。

新开设课程的成果和挑战

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利用课堂引导和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助力他们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截至目前,已有600 余名来华留学本科生通过这门课的系统培养,对中国国情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做到了“知华”;对中国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实现了“友华”。该课程为来华留学生读懂今天的中国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平台,培养出一批愿意讲、也能讲中国故事的来华留学人才。

来自非洲的本科留学生森迪表示,他特别希望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来自俄罗斯的本科留学生星烨对“中国脱贫攻坚计划”一讲内容很感兴趣。他说,俄罗斯也有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希望能学到中国的脱贫经验,回国后有机会在这方面做点事情。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未来想去中国各地走走,并向他的朋友们分享所见所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作为一门新开课程,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要讲好这门课,以课程引领做好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仍面临许多挑战:一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在完善之中,教材缺乏,教学内容也存在问题,缺乏课程规范和科学的评测标准。对该课程究竟带给学生什么,还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如何设计课程,让其在“知华”教育上发挥最大功效,还需要教学实践探索和积累。二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把握其理论内容的深度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例如,“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经济改革”“中国脱贫攻坚计划”的内容都涉及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国策,涉及到“中国之治”“中国之制”,讲得太深学生听不懂,就会失去兴趣。如何以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教学过程。三是课程里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践教学课结束后提交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初衷是训练来华留学生朴实、有逻辑地表达他们听到或看到的“中国故事”的能力。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提交的报告存在写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不少来华留学生或行文缺乏逻辑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只停留在拼凑网上查的材料,总结能力较差。如何在这一环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用中英文“讲故事”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将来除了书面总结报告,也可尝试采用学生通过音频作业方式提交“口头报告”来作为实践教学的作业。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够在促进民心相通、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实践”课程为引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来华留学本科生进行国情教育全覆盖。在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猜你喜欢

中国国情留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浅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