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真菌菌株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生防试验
2022-10-15陈文玉
陈文玉
5个真菌菌株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生防试验
陈文玉
(福建省泉州森林公园服务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研究旨在筛选出感染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高致病力菌株,为防治该虫提供新的生物资源。【方法】利用2株金龟子绿僵菌和3株球孢白僵通过孢子悬浮液浸渍法筛选高致病力菌株,林间采用人工投放真菌粉炮进行防治。【结果】获得对毛颚小卷蛾幼虫致病力高的金龟子绿僵菌MaZPTR-01-01和MaFZ-12,其感染毛颚小卷蛾幼虫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4.5%,僵虫率为91.7%和86.7%,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52 d、3.04 d。对绿僵菌MaZPTR-01-01粉炮和白僵菌BbFZ-48粉炮进行林间毛颚小卷蛾幼虫的生防测试,施药3 d后的校正防效分别为20.44%、6.51%,7 d后分别为29.74%、30.26%。【意义】比较了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对其在生物防治应用上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绿僵菌;白僵菌;死亡率;生物防治
【研究意义】红树林生长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特殊的生长环境赋予其独特而强大的生态功能[1]。红树林还是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具有造陆、护岸、护堤等功能,并能有效净化海水,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2]。由于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的衰退和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局部地区正遭受各种害虫的为害,威胁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3]。桐花树是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前缘先锋物种,近年来毛颚小卷蛾害虫危害严重,其幼虫卷叶取食叶肉和新梢,常导致林分连片枯黄,使红树林群落的正常生长和繁衍受到严重影响[4-7]。【前人研究进展】对于红树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前人提出可通过营林、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害虫大面积的发生[8-10],但鲜见利用真菌开展毛颚小卷蛾生防试验的报道。【本研究切入点】通过对2株金龟子绿僵菌和3株球孢白僵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对毛颚小卷蛾具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开展林间生防试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生产上应用生防真菌控制毛颚小卷蛾危害,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防真菌对毛颚小卷蛾的致病力测定
1.1.1供试虫源和生防真菌菌株于2018年9月中旬毛颚小卷蛾危害期,采集有毛颚小卷蛾危害状的桐花树枝梢带回室内,挑选3龄左右幼虫置于养虫盒中饲养作为供试虫源。供试菌株5株,分别为3株球孢白僵菌和2株金龟子绿僵菌(表1),菌株均保存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试验前将菌株转入SDY液体培养基中,(25±1)℃振荡培养72 h,再转入PDA平板培养7~9 d,待产孢充分后保存备用。供试菌株的孢子萌发率均在95%以上。
表1 供试生防真菌菌株来源
1.1.2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各菌株从平板上刮取一定量孢子,置于灭菌的0.03%吐温-80 溶液中,均配制成107孢子/mL的孢悬液;将毛颚小卷蛾幼虫小心取出,在孢悬液中浸渍10 s,然后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并放入新鲜的桐花树叶片,每个菌株处理20 头毛颚小卷蛾幼虫,重复3次;以浸渍0.03%吐温-80 无菌水溶液处理作为对照。试验条件为室温,温度变幅为22~30 ℃,每天换新鲜叶片,观察记载幼虫死亡情况,死虫保湿培养观察菌丝生长和产孢情况,若虫尸上长出肉眼可见的菌丝及孢子则计为被感染(僵虫),统计死亡率及僵虫率。毛颚小卷蛾幼虫期为13~17 d,试虫为3龄左右幼虫,因此观察期定为10 d,试验过程中化蛹的幼虫不计入。试验在2018年9月16—25日进行。
1.1.3致病力测定数据处理试验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死亡率—时间机率值分析法,以时间()的对数值为,将死亡率转换为机率值,并以机率值为,模拟致病力回归方程并计算致死中时(LT50)[11]。
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数×100%(1)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2)
僵虫率=感染虫数/试虫数×100%(3)
1.2 生防真菌林间防治试验
1.2.1生防真菌来源绿僵菌粉炮由福建省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提供,菌株号MaZPTR-01-01,含孢量80亿孢子/g,每个粉炮125 g。白僵菌粉炮由南安市林业局白僵菌厂生产,菌株号BbFZ-48,含孢量100亿孢子/g,每个粉炮125 g。
1.2.2试验地概况及防治方法研究地设在福建泉州湾洛阳江东岸以桐花树、秋茄为主的红树林区域,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20.4 ℃,年均降水量为1 095.4 mm,年均相对湿度为78%。该区域桐花树常年受毛颚小卷蛾害虫危害明显,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桐花树叶片枯黄脱落,显著影响红树林生长和景观。试验设计1~6号标准地,标准地面积0.2 hm2,其中1~3号用白僵菌防治,4~6号用绿僵菌防治。另设对照样地(CK)。2019年5月8—9日,采用人工放粉炮法,选择微风时段,点燃生防真菌粉炮后,适时将菌炮抛出红树林树冠上方,使菌炮在树木上方约5~6 m爆炸,使孢子弥漫到树林中,遇到标靶害虫后进行侵染,致使被侵染害虫死亡,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在每个标准地施放白僵菌或绿僵菌粉炮9个。
1.2.3防治效果调查和数据处理施放生防真菌粉炮3、7 d后,每块样地分别随机采集100枝桐花树梢,统计枝梢上的活虫及死虫数量。试验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死亡率=死虫数量/(活虫数量+死虫数量)×100%(4)
校正防效=[(药剂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防真菌对毛颚小卷蛾的室内致病力
从5个不同菌株对毛颚小卷蛾幼虫的致死情况(表2)可以看出,不同菌株1×107个/mL孢子悬浮液浸渍处理的毛颚小卷蛾幼虫,死亡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差异极显著。绿僵菌MaZPTR-01-01和MaFZ-12等2个菌株感染毛颚小卷蛾幼虫的死亡速度较快,3 d后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8.33%和56.67%,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感染5 d后,绿僵菌MaZPTR-01-01处理的毛颚小卷蛾幼虫死亡率达100%,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MaFZ-12处理的死亡率也达到80.00%并在7 d后达到95.00%。白僵菌致死效果相对绿僵菌较差,感染9 d后,3个白僵菌菌株中BbFZ-48处理的毛颚小卷蛾幼虫死亡率最高,达到83.33%,且与其他2个白僵菌菌株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在5个真菌菌株中,绿僵菌菌株MaZPTR-01-01、MaFZ-12和白僵菌BbFZ-48对毛颚小卷蛾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
表2 不同菌株1×107个/mL孢子悬浮液浸渍法感染毛颚小卷蛾幼虫的死亡率
Duncan’s多重比较,同列数据后标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0.05),标不同大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极显著(0.01)。
经检验,不同菌株致病力回归方程拟合程度显著水平均大于0.05,表明所求回归方程合适,各方程相关系数均高于0.9。表3可知,绿僵菌菌株MaZPTR-01-01、MaFZ-12和白僵菌BbFZ-48等3个菌株对毛颚小卷蛾幼虫感染效果良好,LT50都在5 d以内,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2%,僵虫率在83%以上,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中绿僵菌MaZPTR-01-01效果最佳,LT50、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1.52 d、100.00%和91.7%。总体上看来,绿僵菌对毛颚小卷蛾幼虫的室内感染效果优于白僵菌,校正死亡率在94%以上,僵虫率超过86%,且致死中时更短。
表3 不同菌株对毛颚小卷蛾幼虫的致病力
同列数据后标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0.05),标不同大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极显著(0.01)。
2.2 林间应用生防真菌防治毛颚小卷蛾效果
林间应用高致病力绿僵菌MaZPTR-01-01粉炮和白僵菌BbFZ-48粉炮防治毛颚小卷蛾幼虫,防治效果详见表4、表5。绿僵菌林间防治毛颚小卷蛾幼虫3 d后,3个样地校正防效分别为17.58%、20.67%和23.08%,校正平均防效20.44%;7 d后3个样地分别为28.89%、28.89%和31.43%,平均防效为29.74%。白僵菌林间防治毛颚小卷蛾幼虫3 d后,3个样地校正防效分别为5.59%、6.25%和7.69%,平均防效为6.51%;7 d后3个样地分别为33.33%、25.33%和32.12%,平均防效为30.26%。由此表明,林间应用这2种生防真菌防治毛颚小卷蛾可以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生防真菌室内、外防治效果的差异,可能与红树林特殊的生境及毛颚小卷蛾卷叶危害习性有关:一方面,气候原因以及海水涨退潮,使得散落在桐花树叶表面的孢子易被冲走,另一方面,由于毛颚小卷蛾卷叶危害,对孢子接触虫体造成一定阻碍,两方面均会对林间防治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4 绿僵菌MaZPTR-01-01林间防治毛颚小卷蛾效果
表5 白僵菌BbFZ-48林间防治毛颚小卷蛾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虫生真菌制剂防治害虫因具有安全、无污染、不易形成抗性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防治手段[12]。平沙绿僵菌NJMP2103和球孢白僵菌NJBb2101对褐飞虱[13]、白僵菌BbAX-02和BbAX-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14],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表明,绿僵菌菌株MaZPTR-01-01、MaFZ-12和白僵菌菌株BbFZ-48对毛颚小卷蛾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52,3.04,4.77 d,致死率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4.5%和82.4%,僵虫率分别达到91.7%、86.7%和83.3%,其中绿僵菌MaZPTR-01-01效果最佳。绿僵菌菌株MaZPTR-01-01粉炮和白僵菌菌株BbFZ-48粉炮林间防治毛颚小卷蛾幼虫3 d后校正防效分别为20.44%和6.51%,7 d后校正防效分别为29.74%和30.26%。由此说明绿僵菌MaZPTR-01-01粉炮和白僵菌BbFZ-48在毛颚小卷蛾害虫控制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毛颚小卷蛾有多种天敌,如肿腿蜂、绒茧蜂、赤眼蜂等寄生蜂,自然感染的白僵菌或绿僵菌,还有捕食性天敌如蚂蚁、鸟类等[14]。应用生防真菌林间防治桐花树毛颚小卷蛾7 d后防治效果虽然不是很高,但与同样防治幼虫的各种化学农药相比,绿僵菌、白僵菌防治具有重复感染、扩散蔓延的显著优点,同时使用灵活轻便、防治成本较低,而且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生产上一方面要采取适合的施菌方式,让菌粉在林间均匀地分布,使之与害虫最大限度地接触以提高防治成效;另一方面要利用远程监控、遥感监测,结合人工监测,准确掌握害虫的发生区域和发育期,选择在害虫低龄期间,结合气候条件、海水涨退潮等因素,并根据虫口密度大小,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有效调控红树植物-害虫-天敌三者相互关系,努力实现害虫的生态控制。
[1] 生农, 辛琨, 廖宝文. 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价值研究文献学分析[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 17(1): 47-50.
[2] 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 王伯荪, 廖宝文, 王勇军, 等. 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77-288.
[4] 丁珌, 黄金水, 吴寿德, 等.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J]. 林业科学, 2004, 40(6): 197-200.
[5] 陈文玉.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 防护林科技, 2019(10): 16-19.
[6] 李德伟, 吴耀军, 罗基同, 等. 广西北部湾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 中国森林病虫, 2010, 29(2): 11-14.
[7] 叶思敏, 钟景辉, 陈金章, 等.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初步研究[J]. 生物灾害科学, 2015, 38(2): 125-128.
[8] 蔡守平, 何学友, 曾丽琼, 等. 白僵菌和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J]. 福建林业科技, 2018, 45(4): 1-4.
[9] 王林聪, 李志刚, 李军, 等. 不同波长诱虫灯对红树林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J].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38(5): 1028-1031.
[10] 韦江玲, 刘文爱, 黄琦, 等. 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近15 a主要虫害调查[J]. 福建林业科技, 2019, 46(4): 66-69.
[11] 王四宝, 黄勇平, 张心团, 等.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J]. 中国森林病虫, 2004, 23(6): 13-16.
[12] 马竹炘. 黄曲条跳甲生防真菌筛选与分生孢子油剂研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13] 褚夫华. 褐飞虱生防真菌平沙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的筛选与评价[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14] 杨盛昌, 彭建, 薛云红, 等. 中国红树林的害虫种类及其综合防治[J]. 中国森林病虫, 2020, 39(1): 32-41.
Biocontrol Experiments of 5 Fungus Strains Against Larvae of
CHEN Wenyu
(Service Center of Quanzhou Forest Park,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screen out high pathogenicity strains against larvae of, and provide strain resources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is insect.The virulence of two strains ofand three strains ofwere tested by dipping larvae with spore suspensions in the laboratory, placing the powder in the field.The strains MaZPTR-01-01 and MaFZ-12 ofhad high pathogenicity to the larvae ofwith the corrected mortality rate of 100% and 94.5%, cadaver rate of 91.7% and 86.7%, after inoculation, and the LT50value were 1.52 d and 3.04 d, respectively. The corrected control effects were respectively 20.44% and 6.51% after 3 days, and 29.74% and 30.26% after 7 days, with the powder of the strain MaZPTR-01-01 ofand the strain BbFZ-48 ofThis study compared the control effect ofandagainst the larvae of, showing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biological control.
; larva;;; mortality; biological control
S763.7
A
2095-3704(2022)03-0330-05
陈文玉. 5个真菌菌株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幼虫的生防试验[J]. 生物灾害科学, 2022, 45(3): 330-334.
10.3969/j.issn.2095-3704.2022.03.54
2022-06-04
2022-06-15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闽[2022]TG05)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项目(闽林科[2016]3号,闽林科[2017]3号)
陈文玉(197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景观培育和保护工作,wychen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