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羊绦虫病的诊治体会
2022-10-15孙珣,王乐,杨军,*
孙 珣,王 乐,杨 军,*
(1.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绦虫病作为常见病,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消瘦,便秘与下痢交替反复出现。严重感染时,羊精神状态不佳,大量的绦虫形成团块,阻塞肠道,易引起肠梗阻、肠套叠及肠破裂。2021年8月发生于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2例山羊绦虫病,诊治报告情况如下。
1 发病情况
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羊舍共有12只山羊,每只羊为单独笼内饲养,相互隔离。有两头2021年1月生产的羔羊,现体重均为18 kg左右。2021年8月27日该动物实验中心羊舍饲养人员发现这两只羔羊采食明显减少同时饮水量逐渐增多,粪便从原来的球状变为稀泥状,测得肛门温度为40℃。起初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遂给予两只羊硫酸庆大霉素(10 mL:0.2g)灌服5 mL/次连续2 d,同时肌肉注射安乃近(10 mL:3 g)5 mL/次,1次/d连续3 d,但效果不佳。第4 d发现2只羊粪便变为稀水样便,体温保持在40℃。同时在粪便中观察到有些许长2~3 cm宽1 cm左右的疑似乳白色虫体节片(见图1)。当天下午,1只患病羔羊死亡。
图1 羊稀水样粪便中发现虫节片
2 临床症状
自发病以来,2只羊进食减少甚至绝食,饮水量逐渐增大。精神状态差,消瘦,虚弱,四肢逐渐无力,反刍消失,上眼睑下垂,眼神涣散,瞳孔略微增大。体温升高保持40℃不退,触摸鼻梁处凉。背部向上弓起,腹部隆起,尾巴下垂。粪便从发病初的稀泥状渐变成水样便并伴有酸臭味。其中1只发病羔羊因长期无正常进食而衰竭死亡。
3 诊断
3.1 病理解剖检查
对病死羔羊进行解剖检查观察到,胸腔积液增多,腹腔有渗出液,小肠内发现长短不一乳白色虫体节片伴酸臭味,肠壁溃烂变薄,肝脏增大伴出血点,质地柔软。
3.2 形态学检查
先将虫体节片用自来水冲洗掉排泄物,后用生理盐水清洗10 min,再用70%酒精固定2 h,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虫体为扁平带状,呈乳白色,虫体部分又可分为更细小的上窄下宽的梯形小节片。
3.3 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理解剖及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可初步诊断为羊绦虫病。
4 治疗
4.1 预防治疗
对羊舍内所有羊进行预防性治疗,空腹喂服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0.36 g/片),按每30 kg一片服用,一周一次。清理粪便,每天对羊舍和饲养器具进行消杀。
4.2 对症治疗
对患病羊使用上述预防治疗的同时增服吡喹酮片(0.2 g/片),按10~15 mg/kg来服用。一周为一个疗程,继续肌肉注射安乃近(10 mL:3g)5 mL/次,1次/d连续3 d,安乃近不宜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粒细胞减少、贫血的不良反应。如患病羊未完全康复,则继续服用下一个疗程。对于患病羊进食困难甚至不进食的,立即静脉滴注10%葡萄糖盐注射液500 mL,直到进食恢复为止。
5 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另一只患病羔羊在3~4 d内间断排泄虫体节片,后减少至无虫体排出,精神状态开始好转,5 d后进食逐渐恢复,体温降至正常水平。羊舍其余羊并未发现精神差,体温升高,腹泻水样便等患病症状,遂可停止服用驱虫药物。
6 体会
6.1 发病原因
两只羔羊为2021年8月新引进的羊,经过长途运输需要适宜新的环境。这2只羊因之前在农场圈养所以在进入羊舍期间一直给予青草喂养,并不同羊舍内其他羊一样用干草料和压缩饲料喂养。我国引起羊绦虫病的常见绦虫为莫尼茨绦虫,此绦虫生活史必须有中间宿主,通常为地螨。地螨主要生活在温暖、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牧场中,且羔羊更容易感染,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导致死亡。本校实验中心地处大连,临近海边,夜晚潮湿,昼夜温差大,同时雨季,给与了地螨适宜的生长环境。多种因素导致了这2只羊的患病。
6.2 羊舍管理
对羊群进行隔离,分类饲养,将患病羊与健康羊分开管理。本校羊舍对每只羊都是单独饲养,每个羊笼都有粪便隔离板,杜绝了病羊恢复后再次接触受虫卵的污染排泄物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感染羊舍内其他羊,切断了传播途径。从而使此次发病中羊舍内其他羊并未感染羊绦虫病。
及时清理尿液粪便,开窗通风,保持羊舍的干燥。定期对羊舍和饲养器具进行消杀处理。做到科学驱虫,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各驱虫一次,药物上可以选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和吡喹酮片喂服3 d,两种药可以相互交替使用,避免产生耐药。对进出羊舍的饲养人员进行消毒,避免接触到虫卵,也防治饲养人员身上的病原体带到羊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