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及其应对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2-10-15李鑫李殊张芳意刘东苗
李鑫 李殊 张芳意 刘东苗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意外创伤(如车祸、工伤等)是一种突发的、可致肢体伤残甚至危及生命的负性事件,严重的肢体创伤常需要以截肢为代价才能保全生命[1]。截肢作为一种强烈的创伤性事件,使患者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永久性改变,从而改变患者对自身外观和身体形象的理解和感觉,导致身体意象紊乱。身体意象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现象,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表的主观印象,是通过自我观察和观察别人对自己身体的反应而建立起来的[2]。身体意象紊乱会给患者带来各种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变化,如自我否定、抑郁、自卑、饮食紊乱、与社会隔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研究[4]表明,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使患者降低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感,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目前,国内对身体意象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阶段[5-6,8,14,19],本研究通过探讨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及其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其改善身体意象紊乱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行截肢术的意外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意外创伤后24 h内就医。(3)无其它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如脊髓损伤、脑外伤、残端窦道、合并急性感染等。(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失明、耳聋和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患者。(2)有自杀倾向患者。由研究者向符合标准的患者介绍研究目的、参与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截肢部位及家庭角色等资料。
1.2.2截肢者身体意象评估表(amputee bodily image scale,ABIS) 该表由Breakey等[7]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在视觉、精神、感情、动觉、历史上对自身的看法,评估截肢患者的身体意象。该量表最早由李奎成等[8]汉化,共包括2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1分代表“从来没有”,5分代表“每一刻都有”,量表总分2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身体意象紊乱(bodyimagedisturbance,BID)越明显。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显示良好的信效度。
1.2.3身体意象应对策略问卷(body image coping shrategies inventory,BICSI) 该问卷由Cash等[9]开发验证,引入了人们应对身体意象紊乱的一些方式,包括逃避策略(共8个条目)、外貌修正策略(共10个条目)及积极合理的应对策略(共11个条目)3个子量表,采用李克特4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记0分、“比较不符合”记1分、“比较符合”记2分、“完全符合”记3分,总分在0~87分,较高的分数表明应对策略的使用更多。该量表由杨小莉[10]汉化,在女性群体中3个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0.80和0.81,信效度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3个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别为0.82、0.92和0.76,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4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沟通进行资料收集。在调查开始前,对所有研究者进行统一培训,保证调查过程的同质性。调查开始,首先由研究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讲解此次调查的目的及形式,然后逐一阅读问卷的每个条目,并询问被调查者的确切答案,期间不可出现任何诱导性言语,不可催促被调查者答题,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确切性。
2 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与ABIS及BICSI得分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86例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60.50%),女34例(39.50%),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6.75±8.21)岁,参考国内外类似研究[4,6,8]并结合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龄分布,按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ABIS及BICSI得分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与ABIS及BICSI得分的比较
2.2意外创伤截肢患者ABIS及BICSI评分结果 ABIS平均得分为(61.90±13.61)分;BICSI评分平均得分为(50.62±15.47)分,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意外创伤截肢患者ABIS及BICSI评分结果(分,
2.3意外创伤截肢患者ABIS与BICSI相关性分析结果 意外创伤截肢患者ABIS与BICSI呈显著正相关(P=0.001),此外,患者身体意象评分与应对策略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及外貌修正策略也呈显著正相关(P<0.001)。见表3。
表3 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与应对策略相关性分析(n=86)
3 讨论
3.1意外创伤截肢患者存在身体意象紊乱 本研究显示:意外创伤截肢患者的身体意象紊乱状况较为明显,高于国外类似研究[7,11],该结果与李奎成等[8]针对地震截肢伤员身体意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意外创伤及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身体意象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所产生的心理感知,受内部感知、社交互动和外部环境影响[12]。研究[13]表明,截肢患者面对突然残缺的肢体,会产生较多负性情绪,常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抑郁、焦虑情绪,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截肢使患者对其外表接受度降低,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参与度致社交互动减少。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肢体的完整性较为重视,截肢患者可能会受到亲人、朋友及陌生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意象紊乱[14]。然而,潘福琼等[15]对40例地震伤残截肢儿童的调查得出其ABIS得分为(40.58±10.6)分,明显低于本研究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与社会广泛关注震后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意外创伤截肢患者存在明显的身体意象紊乱,医护人员应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其重新接受自我,促进身心康复。
3.2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应对策略特点 本研究中,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应对策略的平均得分为(50.62±15.47)分,较乳腺癌患者应对策略得分高[16]。这可能是因为乳腺癌患者身体缺陷可通过衣物遮挡,而截肢患者要将自己的身体缺陷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因此需要采取更多的应对策略来抵御身体意象紊乱。应对身体意象紊乱时,个人采用认知和行为策略来适应或应对这些令人困扰的思想、感觉和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适感[9]。在应对策略维度中,“积极应对策略”的平均得分最高,“外貌修正策略”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得分最低的则是“逃避策略”。积极应对策略强调患者要积极接受或理性谈论自身外表,像截肢前一样积极生活。还包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寻求家人、朋友及社会的精神支持。外貌修正策略即通过覆盖、伪装或纠正感知到的缺陷来改变外观,从而提高自身外表接受度[9]。逃避策略中,患者会努力逃避威胁身体意象的思想和感觉,如用衣服遮盖被切除部位、盖上被子假装自己没有失去肢体、不愿触摸残肢、拒绝给他人看残肢、拒绝护士协助其翻身等[17]。有研究[18]表明,逃避策略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无益,反而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功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该结果解释了为何本研究中逃避策略得分最低。因此,医护人员应指导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规避消极应对策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外貌。
3.3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与应对策略之间显著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意外创伤截肢患者的身体意象与应对策略中的积极应对策略及外貌修正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逃避应对策略间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较为严重的身体意象紊乱需要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和外貌修正策略来应对,而逃避策略虽对患者身心康复有消极影响,但对其影响较小。Yamani Ardakani等[16]的研究表明,发现自己身体意象紊乱的女性正在使用应对策略,较差的身体意象导致人们更多地使用逃避策略。曹家燕等[19]发现,面对头颈部外貌及功能的改变,积极应对为患者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较高的身体意象紊乱水平往往需要较多的积极应对策略。以上研究结果均与本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意外创伤截肢患者普遍存在身体意象紊乱,积极应对策略和外貌修正策略可帮助截肢者改善身体意象紊乱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适应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如国外研究者运用的假肢安装与使用指导、运动干预、个体访谈等[20],以应对截肢后的身体意象失调现象,帮助患者身心快速康复。本次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未对截肢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身体意象及应对策略进行调查分析,后期可开展纵向研究,探讨时间维度对截肢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