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研究
2022-10-15遥郭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哈尔滨开放大学
路 遥郭 杨 刘 越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哈尔滨开放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深层次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了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现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为出发点,通过对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挖掘和梳理,研究此类画谱文本与图像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形成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实践和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产物,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成的不同文化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通过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认知,进而形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五千年文明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继承下来并广泛传播,极具标志性的古典籍就是其中之一。在流传的古代典籍中,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的人物画谱又以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最为盛名。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溯源
“十八描”为“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简称,最早见载于明代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邹氏将古代流传的描法程式按用笔法进行归纳和总括,分18种描法并对15种描法有释。”我国古代画谱与画论曾载有2种衣褶勾描体法,4种描法都早于邹氏总括的“描法古今一十八等”。2种衣褶勾描体法为“曹吴二体”,4种描法为“游丝描”“战笔法”“减笔法”“行云流水法”。以上2种体法及4种描法后经邹氏增补若干成为“十八描”。继《绘事指蒙》后,明清载有描名、释义和描法谱列的画谱,可被视为“十八描”类画谱。明清以来载有描名和释义的古代类书(丛书),可被视为“十八描”类书。除上述两种载有描名和释义的书籍外,部分文集类书籍也曾有过对“十八描”的记载,但多数并不完整。本文直引邹德中编次、王世襄校点《绘事指蒙·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如下表(表1)所示。
表1 《绘事指蒙·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描名与释义
然而,邹氏最初并未给出各描法的具体用笔程式和谱列图式,经过明清和民国诸家所撰画谱与类书的不断增补使“十八描”得到完善,形成了描法释义加谱列图式的结构。“十八描”类画谱虽源起于明代,但集大成者却在清代。笔者现将国内多所大学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依现藏明清“十八描”类画谱善本,民国“十八描”类画谱善本(含善本影印本)一并列出,如下表(表2)所示。
表2 现藏明清“十八描”类画谱善本,民国“十八描”类画谱善本(含善本影印本)
“十八描”类画谱经“传承”“发展”“演进”“嬗变”直至中华民国初期,此类画谱所载的描名、释义和谱列图式日趋完善。其中,文本(画歌、画诀)与图像(谱列图式)的组合逐渐显露出特殊性,主要体现为集合性与非集合性。首先,若将描法释义置于古代画理与画论的范畴进行界定,它是对象类的一种集合反映。这种集合的属性为18种不同的描名与释义对应的组合。例如,所用笔锋的正与侧、藏与露、逆与顺、回与出,不同描法程式下线条呈现出的“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甚至我国传统山水画的16家皴法程式也都能于描法图式中找到其身影所在。其次,若将描法释义置于纯画谱的范畴进行界定,它则是不以事物的集合属性来反映对象。这种非集合的属性为18种不同的描名和释义逐一与古代画家的用线风格相对应。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按其结构可分为文本与图像两部分。文本是完整和系统性的书写话语,细分为 “序文”“目录”“画论”“画歌”“画诀”等。文本“沿着传承、发展、演进、嬗变的历史进程逐步完善”,由专叙绘画技法逐渐上升为具有人文关照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将语言表述的传统人物画技法与社会道德观念相结合,纵观东亚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也是寥若星辰的。
图1 [明]邹德中编次,王世襄校点《绘事指蒙·序》,中国书店1959,(2页右)
此类画谱的图像与文本契合得十分巧妙,图像作为非语言的视觉符号,是对客观对象承载信息的具象或抽象性描述,文本除一般描述性语言外,还需要图像加以说明。画谱的图像除了解释对技法的表述之外,还承载了传统教化思想,表达了人文旨趣和审美情趣。图像可分为工笔与写意两种风格,例如在绘制“儒”“释”“道”三教题材时(如图2),多用工笔细线勾勒;而绘制田家、村丈和逸士时多用写意表现。
图2 [明]杨尔曾辑《图绘宗彝·卷1》,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武林夷白堂本,《三教图》(7页右)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战略谋划,对外既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本文此节所指的“文化”是指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文本与图像展现出的中国传统绘画理法和程式技法,凝结着文化给予此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文化意味与表义方式。此类画谱文本和图像的价值是整合了传统人物画理论、技法的一种准则。若将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置于美术学科中进行研究,其价值是中国传统绘画理法层面的。若将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置于社会学领域衡量其价值,则是规范下的理法等同于行为的规则、准则等。此类画谱文本的规范是在同一群体(古代画家群体)中被认为是符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慎”“廉”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得体的、恰当的行为标准的总和。此类画谱图像的规范是在同一群体(古代画家群体)中被认为是符合中国传统人物画“勾”“擦”“皴”“染”“点”的程式技法。除了携带文本意义外,图像带来更多的、更为直接的认知,是绘画程式标准的总和。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传承”“发展”“演进”“嬗变”的进程逐渐变化的。文本与图像价值的外显更为当今艺术工作者重新认知古代绘画理论和传统技法开启了新视野。此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价值还体现在形象思维层面。文本与图像构成的人物画谱将传统理法与传统程式相联系,谱列图式又加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这使得此类画谱极富情理性、顿悟性和直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文本与图像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是历经百年积淀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烙印。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本与图像所携带的表意性符号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它们所根植的沃土,此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也将失去根基。此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折射出的文化自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在文化层面有着深层次追求,这种追求具有“深远”“博大”“包容”等特质。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极具“多元性”“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基本理法与程式,也具备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层面的精神活动和理性思维。同时,此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又是古代画家(画工)创造出的一种文化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其映射出中国传统人物画在理法与技法层面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
明清“十八描”类画谱的文本与图像彰显着革故鼎新的精神,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求高远而明达的人文主义情怀。文本与图像的巧妙结合,更是先秦诸子百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与中国传统人物画“河图洛书”的理法浓缩而成的精华,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