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模式研究

2022-10-15王辰崧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6期
关键词:赛会冬奥志愿

王辰崧

(燕山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冬奥会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近年来,我国对“T”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该文将通过深度访谈和调研,以北京冬奥会契机下志愿者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将“T”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中,提出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我国高校志愿者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高校冬奥会志愿者培养的战略背景及现状

1.1 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的政策背景

北京冬奥组委会针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设立5 个项目(见表1)。北京冬奥组委会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中明确指出,冬奥会赛会共计招募2.7 万名志愿者,其中招募的高校志愿者涵盖了专业赛会志愿者的绝大部分,共涵盖9 个类别,14 个业务领域,计划招募人数为1.4万名,约占总数量的50%。冬残奥会志愿者招募1.2 万名,计划招募冬残奥会专业志愿者0.5 万名,约占总数量的40%。

表1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项目

1.2 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的开展现状

截至2020 年12 月5 日,报名参加冬奥志愿者的人数超过96万人,其中大学生占85%。由此可见,高校志愿者是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建设的中坚力量。北京冬奥组委计划面向北京、河北地区高校(含港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招募赛会志愿者,其他境内省市分别招募一定数量的赛会志愿者,京津冀地区作为冬奥会的主办城市,是扩大影响力以及保障和服务冬奥会的核心区域。因此,冬奥会高校志愿者的选拔和培养主要集中在京、津、冀3个区域。北京冬奥组委授权北京团市委、河北团省委以及相关志愿组织,在当地组织招募,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团体报名,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机制。专业志愿者定向招募按其9项服务类别进行招募(见表2),由于驾驶服务与宗教服务非高校冬奥志愿培养选拔范围,故该文不进行表述。

表2 专业志愿者定向招募情况一览表

2 “T”型人才理论的引出与志愿者供需矛盾分析

2.1 “T”型人才培养理论概述

专业能力的深与广:“T”型人才是一种用知识结构进行区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代表知识广度,“|”表示知识深度,将广度与深度合理结合的人才特点。在拥有基本专业知识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宽和深入的能力下,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要求培养将所学用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校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冬奥志愿者工作积极融合,体现了专业知识与社会活动相适应,面对志愿工作中的问题能运用自身的应变能力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提供最佳的解决办法,为冬奥会的开展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

2.2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与“T”型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

2.2.1 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冬奥志愿服务内容的矛盾

按照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划分成本专科、硕士、博士3个层面,其专业能力的深度与广度是逐渐增加的。本专科层人才培养目标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硕士、博士层人才以培养创造发明型、高级管理型和深入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冬奥会的志愿者需要的服务项目与大学生专业关联性并不大,大学生往往不能发挥专业所长,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能力和付出体力上的劳动。

2.2.2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与冬奥志愿者综合素质的矛盾

目前,高校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听话的理念、满堂灌的说教、整齐划一的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主动适应性和个体差异的培养,德育是教育的头阵,智、体、美、劳是完善教育的全方位。赛会需要通过冬奥会志愿者与世界对话,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社交服务,只有志愿者具备综合素质,才能让冬奥会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需要的是淡化专业观念,拓宽知识层面,厚实理论基础,入岗快效率高,具有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2.3 高校课程设置与冬奥志愿服务需求的矛盾

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北京冬奥志愿者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多数高校的实践课占比不足1/3,理论课比重远大于实践课,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研究方法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结果是学生会背诵知识,却缺乏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有些课程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存在直接拿来主义的做法。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仍是难题。受师资条件等原因的限制,跨学科课程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成效甚微。

3 高校冬奥志愿者“T”型人才培养路径

3.1 利用逆向工程法,培育高质量、全方位“T”型志愿者

利用逆向工程法可以根据冬奥会的志愿者需求,反向推出人才培养的定位,即通过深度调研和访谈对冬奥会志愿者的专业岗位进行划分,了解各岗位需具备专业的综合能力、技能及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培养计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重建。在志愿服务观念上,注重培养持续志愿服务意识,高校志愿者的宣传和招募活动的过程,需要志愿品牌的影响力,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的大学生寻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建立公众人物形象,用品牌影响力和形象代言人的方式带动当代大学生自主了解并参与志愿培养。在志愿培养方式上,要树立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建成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要素全学程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打造理论学习模块化、实践训练常态化、科学研究实战化的培养平台。

3.2 以动态化管理为核心,培育高素质、专业化“T”型志愿者

“T”型人才的“—”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需要不断拓展“—”,持续延伸“|”,持续不间断地对动态发展进行管理。首先,高层管理者对“T”型人才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在日常培训以及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管理的工作原则。其次,尊重个体差异发展,个性化满足冬奥会专业志愿者的需求,只有不断寻求志愿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加之进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使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大赛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服务。最后,设立统一的体育赛会培训标准并规范培训市场,依靠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评估服务效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对志愿者工作中体验到自身能够充分展现其作用,来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3 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合力,培育复合型、创新型“T”型志愿者

“T”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需求接轨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志愿者具有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首先,需要大学生通过高层次的教育思想熏陶和冬奥志愿者培养后,将自身正向的思想观念逐渐带入生活,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层面均得到提升。其次,在专业教育上,添加视频、现场模拟等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对实践和理论能有更充分的了解,更好地为北京冬奥会服务。最后,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冬奥志愿者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冬奥服务需求设置不同专业的人才,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实现学以致用,在理论知识架构、岗位工作技能和实践操作上,都将成为志愿服务的多面手。

4 结语

将“T”型人才理论融入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中,是优化冬奥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手段。该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冬奥志愿者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逆向工程法,培育高质量、全方位“T”型志愿者;以动态化管理为核心,培育高素质、专业化“T”型志愿者;形成理论+实践发展合力,培育复合型、创新型“T”型志愿者,保障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同时为高校志愿者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赛会冬奥志愿
我国体育赛会志愿服务类型与理论视角
以志愿,致青春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