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论域、向度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10-15张彩云张必春

理论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政治

张彩云,张必春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武汉 430079)

一、问题的提出

民主发展形态是衡量政党执政理念、国家发展现状、社会治理效能的核心要素,也是全人类文明结晶的重要体现。伴随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步伐加快,制度程序与参与实践不断完善,其全过程特征也不断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国家发展、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创造性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要概念。此后,全过程人民民主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掀起了探索热潮。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创性概念,无论是从阐释理论蕴含出发,还是出于推动治理实践考量,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展具体而微的研究,都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当前,为了更好地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并给予国家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多的理论关切,学界围绕该主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涌现出诸多成果,仅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文献便已高达700余篇。然而,国内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主要聚焦于哪些热点?遵循何种分析理路?未来研究趋势如何?这些都是亟待我们予以认真解答的重要问题。

全面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新概括,无疑需要厘清学界关于此研究的热点议题以及聚焦的主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本文试图梳理、回顾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文献,以Cite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全文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以2019年11月—2022年2月(检索时间为2月23日)为时间跨度,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或“全过程民主”为检索主题,以南大核心与北大核心期刊为文献检索源,以检索到的101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域热点,尝试从中廓清分析架构,进而为其理论推进与实践研究提供启示。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论域提炼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和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笔者以两年多时间切片为节点,运行Citespace5.6.R5软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关键词共线图谱(如图1所示),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对应的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人民当家作主(13)、协商民主(12)、中国共产党(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等;或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4)、制度优势(4)等;或是国家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如国家治理现代化(3)、现代化(2)等;或是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如人类文明(3)等(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关键词的频次)。整理归纳以上高频关键词节点发现,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国家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等多种研究范畴,研究论域广泛。

图1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关键词共线图谱资料来源:作者根据Citespace软件运行结果得出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与政治相伴而生,“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本身带有鲜明的政治印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政治文明史,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该论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被赋予了明显的历史色彩和时代内涵。为此,学界在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往往会结合其生长环境和溯源演进两个维度。图1中“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均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高频关键词的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并集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导力量。回看历史进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正式开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序幕。研究者在回顾党领导下民主政治的源起与百年探索历程基础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党百年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民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性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体现在党的主张和领导与人民意志具有高度一致和内在统一性上。其二,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本源概念。“民主”原意为“人民的统治”,从古希腊时期到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其概念和内涵几经转换、莫衷一是。学界普遍从其本源价值属性切入,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民主实践之间的契合性,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源于中国实践、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概念,具有人民性、全面性、有效性、完整性等特点,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追求和方向指引。其三,追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不少学者通过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民主思想追求和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理论发展历程,强调始终将人民置于主导国家权力的应有位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从而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实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学界普遍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指出其是在深刻透视中国式民主及其有效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倾向于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视域下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本源价值和实践形态。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与法治存在着内在关联,将民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共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通过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在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法政概念,许多学者围绕民主与法治之间关系,对其进行重要探讨。从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民主制度”高频关键词可知,当前学界研究主要围绕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保障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学界重点围绕民主制度建设,强调完整的民主制度程序和有效的参与实践,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基本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少学者从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视角透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建设,指出在新时代要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发挥其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这一看法与《求是》杂志评论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之间关系的论述不约而同,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根本原因在于二者都深深根植于人民、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价值取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载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实践,其制度优势发挥越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将越有保障。为此,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制度程序完整特性,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从而形成广泛全面、相互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学界从民主法治保障角度,深入探讨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保障的必要性和意义。一些学者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保障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提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此,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渠道、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定位等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措施。也有学者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角度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首要任务是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在宪法法律框架内发挥其功能,避免脱离法治空洞地谈论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只局限于国家制度的民主,而且包括了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主制度。只有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建设、以法治建设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发展,二者相互依存,才有可能共同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式民主道路。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视域下的相关研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进行了丰富的分析,对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保障具有重要价值。

(三)国家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立足于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实践场域,还原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情境,是全面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工具。换言之,也是中国民主政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图1中“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高频关键词凸显了当前学界将国家治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结合的审视关切,具体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分析概括。从宏观视角而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方面,国家如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顶层设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基于国家治理宏观视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视为超越西方民主的思维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主实践典范。与西方民主治理相比较,中国民主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治理优势持续扩大,真正体现了全过程的民主治理。在不少学者看来,其源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嵌入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从而将社会各阶层意志与诉求体现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这一看法,实质反映了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型政治制度两者相互匹配、良性互动与双向建构的关系。也有学者从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视角,结合社会变迁客观实际,展望全过程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强调全过程民主实际上是人民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层面的体现。从微观视角来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方面,地方治理如何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学界重要议题。全过程民主概念最早是习近平在考察上海虹桥街道时所提出,由此,基层治理中社区以点带面的微观研究也逐渐凸显。有文献以广州市社区治理经验为例,探究全过程民主视域下城市社区自主治理机制建构路径,在分析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介入和业主自主等治理实践样态中,提出要以全过程民主理念、思维与方法推进居民自主治理,如搭建自治平台、构建协作机制和健全制度保障消解居民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张力,以达到协作共治效果。也有学者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提出的上海虹桥街道为例,结合概念要义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探讨,认为这是一种涵盖全体、涉及全部、贯穿全程的民主实践,并总结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体系,提出了有益策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根植鲜活的民主治理实践中。上述维度的研究,既从国家治理层面赋予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环境,又从具体层面对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提出了方法和路径。未来,将治理与民主相互融合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四)人类政治文明建设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核心追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髓要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所提出的重大理念,既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内涵、本质与方向,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此,学界在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政治文明建设硕果过程中,也从人类政治文明角度进行了相关探讨,“人类文明”高频关键词也随之显现。纵览人类民主发展历史与现实,民主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概念和实现进路。因而,一方面,学界大多从中西方民主差异维度,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意义。有学者以发展基础、理论逻辑、过程环节为分析维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目标、制度、实践、过程、绩效方面的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具体而言,有文献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态,即“两会制”视角对人民政协展开探索,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能新时代人民政协新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显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深远意义,其与人民代表大会所共建的“两会制”民主新话语体系打破了西方普世政治文明的思维定式,彰显了东方政治文明的独特智慧。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成果借鉴维度,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全新民主发展道路。从中国以民主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可以看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逻辑对于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也为世界各国应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困难和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上述研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寄予了高度的民主期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指向提供了新思路。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工具向度

任何研究领域都有其一定的探索方法和分析规律。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词所聚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国家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热点论域,可以基于价值和工具两大向度进一步梳理和归纳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根据词源学意义,“工具”最初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而后引申为促成某一事物或达到某一目的所使用的方法、途径等。在其词源本意基础上,延伸出的工具人、工具理性等相关概念和话语体系,早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这里,全过程人民民主工具价值意指将其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条件、中介或桥梁,集中体现为顶层设计的导向工具、民主保障的制度工具、治国理政的实践工具与政治文明的传播工具。

(一)顶层设计的导向工具

全过程人民民主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未来民主发展、民主创新导向的愿景和目标。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社区治理时,提出了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类似的概念,即“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此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反复提及和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论断。从提出“全过程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到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强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这一系列表述的变化无疑显现出党和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重视,表明其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国家意志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安排,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主张、人民的意志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民主制度的方式进一步稳固和发展。这一过程“能够将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落到实处,将逐渐成熟定型的民主制度贯彻到党的组织体系、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市场组织体系与社会组织体系之中”。可以看出,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讨,实质上是追寻其作为我国人民民主顶层设计的导向工具缩影,贯穿于从人民民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和发展中。

(二)民主保障的制度工具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理论的重大创新理念与民主实践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民主法制保障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相较于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旗号,常常出现“只打广告,不看疗效”现状,我国民主具有完善的法制保障,是真实有效的民主。自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指示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驶入立法“快车道”。2021年3月,全国人大组织法作出修改,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用法律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从《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注重加强协商制度化建设,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等良性互动、共促发展。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有效推进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结。在快速推进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背后是对其法制保障效果的殷切期待,以使其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三)治国理政的实践工具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治理取向的民主,蕴含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体现着人民全过程参与的鲜明特征。其工具性意义还充分体现在其对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践的辅助作用上,这种民主也被学者称为“以治理为核心”的“治理民主”,根植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场域之中。当前,很多国家在走向民主化道路中,由于缺乏国家治理能力面临治理失败的现象,引起了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于国家治理意义的关注。总体而言,作为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赋能意义,而这种赋能作用机理体现在民意与法治、价值与工具、程序与实效、民主与集中的良性互动、弹性整合、规则创设和双轮驱动中,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即国家治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意见交换机制,塑造整体、贯通、协调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具体到基层社区治理,居民需求始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蕴含“全过程民主”理念的治理实践在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开展自治、居民自主治理等多种实践样态中得到印证。此外,其对如何应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挑战和困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政治文明的传播工具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的集中概括和政治发展取得成果的重要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典型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体现,对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意义,是有益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因此,诸多学者殷切期待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向世界展现的重要“窗口”和传播的主要“桥梁”,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在全世界政治文明中绽放的绚丽红色。为此,不少学者不仅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视其为“民主中国”理论与话语体系的最新建构,更视其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这一贡献在实践中,实现了满足人民利益需求与维护人民利益之间的有效连接,以全过程的实践形态提升了民主运行绩效。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果,体现了人类民主共同价值新高度。为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被认为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最具自觉性、彻底性、革命性的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价值向度

“价值”起初为古典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后逐渐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通常意为某种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是人对某种事物的选择取向。从价值向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价值导向在于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人民民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民主道路的价值目标与诉求。民主不是孤立的,其价值性也非单一,在探索其价值取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民主目标、属性、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民主价值目标上具有本真追求,也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诸多向度,在政治、法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凸显了其价值涵义。

(一)凸显民心为本的政治价值

全过程人民民主受民心的规范与约束,呈现以民心为本的政治价值,契合政治系统合法、体现人民意志。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治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坚持的政治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价值指向,更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从政治观念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理论的凝练是中国新民主政治观确立的显著标志。一言以蔽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主理论的同时,又科学合理概括了当代中国民主实践。从政治制度角度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过程,是民主向规范化、程序化、结构化与模式化的提升,其本质是“民心政治”的呈现,对于夯实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之基,完善制度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指向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政治价值诉求和政治参与,使人民群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民主政治的理解,内心更加拥护和信仰民主、更加坚定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更加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将民主作为行为准则,进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民主希冀、积极行使民主权利。

(二)注重民主权益的法治价值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依法治国本质是按照人民意志治理国家,其根本价值遵循仍然是“人民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法治的价值根基。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宪法》规制上将人民置于全过程民主核心地位,通过人民当家作主法律化、制度化,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充分彰显党性与人民性、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有机统一,让法律法规更有效地反映人民意愿,回应人民心声。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能彰显我国法律的权威性。全过程民主概念正是习近平在参加基层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中,与人民面对面谈论我国重大立法决策时所提出的论断,民主酝酿、民主决策等已经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立法决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权益要依靠法律保护。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律权威和尊严无疑需要人民从思想上拥护和信仰。维护法律最广泛、最深厚、最有效的力量源于人民群众,群众认同不认同、遵循不遵循、拥护不拥护也成为判断法律行不行、合不合适、好不好的关键因素。

(三)推进民主发展的社会价值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从理念转化为制度安排的民主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实际,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激发公民参与活力两个方面。就社会秩序稳定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所寻求的是社会最大公约数,凝聚着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尊重社会大多数人的诉求、维护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真实民主。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疫情防控斗争再次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在社会领域焕发强大生命力、彰显显著优越性。诚如张树华所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所体现的本质是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福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公民参与而言,活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活力的社会犹如一潭死水,遑论发展与进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领域民主制度和多层次民主形式,行使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权利,不仅有利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强团结协作,还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活人民群众创造力,从而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四)发扬民主精神的文化价值

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人民群众感知、认同和行使,离不开文化的作用,真正理解和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价值意义,需要结合历史视角看其发展脉络。从该层面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继承与民主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最新成果总结,同时也蕴含着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如刘九勇所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借助马列主义对我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天下观”“民本”等进行的改造,是立足传统政治思想渊源基础上,所实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克服了封建性、专制性等消极元素,以“人民”“党的领导”等现代化政治概念面貌,展现了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独特优势的民主形态。就民主文化发展而言,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意味着我国民主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领域上的人民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实现文化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文化需求的满足对民主政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民主文化的思想根基,从而不断加深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与自身权利的认识,培育民主观念,使之更加坚定和拥护全过程人民民主。

五、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未来展望

自2019年以来,学界在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究,大量高质量文献如雨后春笋,为各界了解和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起到了指导性作用。通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献概况与向度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丰硕成果的研究背后源于现实政治与实践样态的双重需要,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主观研究的思路聚焦,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学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换言之,服务现实本是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政策与实践发展沿革也常常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演进路径。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基于理论与实践,借助学科优势和自身知识体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深入探究,为中国民主政治和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支持。对实务界而言,只有在深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上,厘清民主实践层次,才能真正将之落实应用到具体操作层面。

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聚焦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国家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亟待构建。关于民主研究,国内学界已逐渐从译介西方民主理论、反思西方自由民主阶段转向构建本土民主话语体系阶段。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表述新话语,以及新时代下民主形式的理论新概括,无疑为本土民主话语体系贡献了新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界现有研究来看,普遍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纳入人民民主范畴,并视为人民民主的新兴表现形式,但对于其概念、内涵、蕴意仍缺乏充分的讨论。为此,如何围绕这一新命题形成系统理论体系,仍然道阻且长。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证分析有待补充。总体上看,学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梳理或价值阐释,但在实践探索上大多停留于宏观政治理论上的探讨,缺乏立足微观具体经验材料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及其实现路径。然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自身蕴含的价值转换成客观绩效”。由此而言,对典型个案研究缺乏,会无形削弱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层面的解释性作用。

为此,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需从两方面持续探索:一是建构系统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制度等息息相关,可以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向出发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在研究中除了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方法,还需要适当吸纳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视角,搭建不同学科相互补充的研究平台,以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知识基础,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质性研究,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从而在对其基本内涵、价值观点等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证研究。任何一种民主制度或民主形态都不是虚无缥缈的,终会在实践中鲜活展现,在此过程中深入剖析具体案例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验价值,产生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的协作效应。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在考察基层治理场域时所提出的,是实践场域中的民主新形式。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要加强实践层面案例研究,充分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实际情况,运用个案分析、多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采用整体性思路对其实践样态进行规律性提炼总结,以适应未来多层次、多样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式,最终实现从“故事”到“知识”的跨越。

①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长宁区虹桥街道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重要概念。为此,本文文献检索以该时间为主要依据。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政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