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东北地区官员养廉银制度探析
2022-10-14许静
许 静
东北地区在清王朝的建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位置,使得各项政策与其他省份不尽相同,无论垦荒还是移民,总体来说各项政策都是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发展的,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养廉银制度在东北地区的施行,弊端日益暴露。
一、养廉银实施的背景
清朝官员俸禄制度继承了明朝的低薪原则,薄俸低薪是清朝给官吏发放俸禄的一个基本特点。顺治年间,官员除正俸外,还有柴薪银、蔬菜烛炭银、案衣什物银等作为补充,使得官员可以补贴家用。这些补充在雍正年间由于军费支出庞大,国家财政困难而被取消。如此单薄的俸禄为官员的贪污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耗羡”是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征收标准不一,这就使得官员趁机中饱私囊。雍正初年,钱粮火耗已苛派至重者每两再加四五钱[1]。耗羡归公是雍正年间针对这一情况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贪污成风的现状。雍正帝想要将“耗羡”所征银两收归自己手中,一方面用于官员养廉,另外一部分可以用于补助办公和填补亏空。嘉庆十八年,“已未,上行围,谕内阁,热河改设都统,原定养廉银八百两。该都统管理命盜案件,事务较繁,需费自多,著每岁增给银四百两共支养廉银一千二百两,以资办公。”[2]704足以证明养廉银对于补贴办公经费的重要作用。
再者,虽然清朝自1644年入关,经顺治、康熙两帝后,国库日渐充盈。但康熙在位时数次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到雍正时力行节俭,但财政方面还是有些紧张,地方亏欠中央数额巨大,但针对耗羡所收税银却都被地方官员自行支配。且耗羡收取数额由地方官员自行决定,这就导致一些官员为所欲为。耗羡归公政策的实行是雍正力图解决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官员与民众之间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养廉银在东北地区实行的情况
雍正即位后,针对前朝贪污的现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财政上。 雍正五年养廉银制度始成定制,养廉银的发放对象是地方官员。东北三省在养廉银制度实施中处于末尾。东北地区虽然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但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政府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和民族的秉性。将东北大部分土地分给旗人耕种,使得东北地区赋税收入来源较少。特别是盛京,作为清朝陪都,设盛京五部,俨然是紫禁城之外另一个“小王朝”。养廉银的主要来源是“耗羡”所征收的税款,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导致东北地区官员的养廉银数量并不能与外省相比,其来源还需依靠外省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就是长芦盐场。雍正五年正月曾提出“丁未,谕内阁,各省将军,俱已量给养廉银,惟奉天、黑龙江、船厂三处将军,并无养廉之项。着将长芦盐课余银两内,动用六千两,分给三处将军,及旗下大臣,及有职掌之官员。”[2]789且晚于其他省份。
下表是乾隆三十三年和乾隆四十二年制定的驻防将军的养廉银标准,通过与其他省份的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东北的养廉银实行情况。
驻防八旗武职养廉定例
驻防八旗武职养廉定例
(资料来源:陈锋、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575页。)
这样对比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东北地区的养廉银标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是高于其他地区的。无论是乾隆三十三年还是四十二年的标准,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养廉银都略高一筹。特别是在乾隆四十二年改革后,除盛京为2000两外,其余各地驻防将军都是1500两,更加体现出了盛京的独特地位。《黑龙江志稿》中对于黑龙江将军养廉银的变化提到:“黑龙江将军清康熙二十二年设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改从一品,年俸银一百八十两,养廉银一千五百两,按养廉银原二千两。乾隆四十二年因设成都将军,遵部议奏改一千五百两,夫役饷银二百七十六两。”[3]1775《吉林通志》中也提到了吉林将军的养廉银,与表格中数目并无出入。“吉林将军额俸银一百八十两,养廉银一千五百两,(实领养廉银六百六十八两二钱五分),办公银一千六百两。”[4]666首先,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的俸银都是一百八十两,其养廉银数额较之俸银,高出约10倍,足以看出养廉银对于这些官员维持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的养廉银高于其他驻防将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东北地区处于边疆地区,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虽然清王朝在建国时及建国初为了与明朝抗衡及巩固刚取得的政权,与蒙古地区向来交好,历代联姻成为定制。但蒙古能征善战,不得不防,这从康熙之前的皇后都出于蒙古,而自康熙皇始,皇后都出于满族贵族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东北地区的八旗驻防军承担着防止蒙古和境外侵入的双重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东北地区官员,主要是武官待遇较好的原因。
此外根据《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在乾隆三十二年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的养廉银有一段时间是有所提高的,“定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将军每年养廉银二千三百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副都统每年银各七百两。”[5]随后又恢复到了每年2000两,甚至在乾隆四十二年,吉林和黑龙江都降到1500两,与其他省份驻防将军保持一致,只有盛京将军保持2000两,这也是盛京作为陪都的特殊待遇。
除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外,东北地区副都统的养廉银也同样值得关注。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设宁古塔副都统,岁支养廉银七百两,……四十九年,设墨尔根城副都统,岁支养廉银七百两。……”[6]由此可见副都统的养廉银并不高。到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越发标准化,雍正十年奏准,“……又设三姓副都统,岁支养廉银五百二十两。”[6]三姓副都统的养廉银不增反降,这种现象在处于清王朝上升时期这个阶段是很反常的。乾隆三十二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副都统每年银各七百两”。[5]到乾隆三十五年定:“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副都统养廉银之例俱银七百两。……”[5]与三年前并没有差别。
虽然规定的是每年七百两,但与将军一样,实际到手并没有那么多。 根据《吉林通志》的记载:“吉林副都统额俸银一百五十五两,养廉银五百二十两,(实领养廉银二百五十七两四钱)办公银八百两”[4]666可知实际领到的只有规定的一半,以吉林副都统为例,俸禄加上实际到手的养廉银,只有四百十二两四钱,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光绪六年,将军铭安奏准:“吉林各城副都统每岁应领廉俸共止实银四百两,不敷支应,现值筹办边防,整饬营伍,各城副都统奉公守法,除廉俸外,并无别项津贴。仰恳天恩,俯准将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四城副都统津贴银各八百两,由釐捐盈余项下发给,并按照折放钱款章程,折给中钱三千文支发。以示体恤而资办公。”[4]667从而可以猜测,即使清朝从雍正年间增加了养廉银这一收入,对于地方官员来说,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武官,仍旧不足以支撑生活,这就可能会导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虽然东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架构,官员以武官为主,文官只是作为补充而存在,但同样值得关注。盛京五部是指清朝留守在沈阳的户、礼、兵、刑、工五部。原来同于京城,设盛京五部尚书,后裁撤,只设侍郎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议准:“盛京五部侍郎,每年每员给养廉银三百两,于户部派银五百两,工部二百两,兵部刑部各一百五十两,三库五百两,于十月前贮户部,每年岁底委员支领。”[7]的对比,尽管早已是多年前,但差距如此巨大还是十分反常。京官的侍郎养廉银已达八千两,而盛京五部侍郎最高只有五百两,甚至兵部和刑部只有一百五十两。如此低额的收入,对于东北的官员来说,养家糊口已经很难了,更何况还有花费巨大的办公经费需要承担。
另外,关注到吉林地方所设文官光绪年间的一养廉银发放标准。“光绪七年,设吉林宾州厅同知一员,岁支养廉银一千两;巡检二员,各岁支养廉银七十一两五钱二分;五常厅同知一员,岁支养廉银一千两;经历一员,岁支养廉银一百二十两;巡检二员,各岁支养廉银七十一两五钱二分;敦化县知县一员,岁支养廉银八百两;巡检一员,岁支养廉银七十一两五钱二分。八年,设吉林分巡道一员,岁支养廉银三千两;吉林府知府一员,岁支养廉银二千两;经历一员,岁支养廉银一百二十两。伯都纳理事同知一员,岁支养廉银五百二十七两六钱;巡检二员,岁支养廉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双城厅通判一员,岁支养廉银八百两;巡检二员,各岁支养廉银七十一两五钱二分;伊通州知州一员,岁支养廉银八百两,吏目一员,岁支养廉银七十一两五钱二分。”[5]可以发现,总体上文官的养廉银标准是低于武官的。这是由东北地区地处边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其西方是曾经在中原建立元朝统治的蒙古族,其北方又与俄国毗邻,这就显示出军事的重要性,所以对武官就会格外重视。
光绪三十二年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对东北地区也进行了改革,包括改军府制为省制。在《黑龙江省设治章程》第七条中对改革后的官员的薪俸做了统一的标准:“新设道府厅县各缺养廉公费,应参酌本省旧设各缺成例,并比照现有司缺,以次递减,拟订兵备道养廉银二千四百两,公费银每月六百两。知府养廉银二千两,公费银每月五百两。同知通判养廉银一千六百两,公费银每月四百五十两。知县养廉银一千二百两,公费银每月四百两。”[3]1891与改革前黑龙江地区的武官养廉银对比,均有所增加,这也是为了顺应新政改革的潮流,提高官员待遇,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三、清朝东北地区养廉银产生的影响
首先,清朝对于东北地区官员实行的养廉银制度,处处体现着清朝“首崇满洲”的理念。同为驻防将军,在东北地区无耗羡银的情况下,东北三将军的养廉银高于部分地区。这是由于其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同时也正是由于东北地区除额定薪俸外,无其他收入来源,只能提高其养廉银数额。
其次,这不利于东北地区的人才引进,由于东北地区地处边陲,一方面离家较远,另一方面不利于官员自身的后续发展,养廉银虽较其他省份略高,较其他省份文官,特别是都督、巡抚,仍旧很低,这也是东北地区长时间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养廉银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耗羡的税收,东北官员如此低额的养廉银就是因为税收的缺乏,进一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东北地区由于地处边疆,且气候严寒,历朝历代对该地区并不重视,宋朝时经济重心从中原地区南移已成定势。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步履维艰。
东北地区处于清王朝的边陲地区,与其他边疆地区一样,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要功能,这就是东北地区以武官为主、文官为辅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东北地区文官养廉银低于武官的主要原因。养廉银的发放从边疆安定这方面来说,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