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研发投入门槛与区域科技创新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2022-10-14张可盈
王 鹏,张可盈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过去我国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和高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实现经济增长,随着人口红利消退、物质资本报酬递减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形势新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动能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如何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之一,贸易开放带来的技术外溢、人才流入,能够促使一国学习、吸收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考虑到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各国、各地区纷纷加大贸易开放力度,优化贸易结构,以促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获取先进技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推力。2021 年11 月,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新时期要以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的外贸总额达到309.1 万亿人民币,进口、出口贸易额增速均超过20%,位居世界前列。研发投入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动力,也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赖永剑[1]指出,贸易开放的创新效应会受到研发投入的影响。那么,研发投入如何影响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在研发投入水平不同的地区,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先就贸易开放、研发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其次,选取研发投入作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对我国的研发投入进行时空异质性分析。最后,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等新型国际形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文献综述与传导机制
1.1 文献综述
1.1.1 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关于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方向仍存在争议,大多数文献认为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Grossman 等[2]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了东道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知识,以促进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Coe 等[3]基于经济增长理论,使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1971—1990 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一国的贸易开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外溢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Madsen[4]使用OECD 中16 个国家1870—2004 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发生的技术外溢是过去135 年OECD 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张宽等[5]使用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贸易开放能够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刘钒等[6]以中国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中国东部地区高新区创新效率较高,其余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明显。王雄元等[7]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何欢浪等[8]从中间品进口角度出发,实证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能够促使企业进口更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通过模仿、学习等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创新的质量与数量。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会抑制区域科技创新。Humphrey 等[9]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会产生阻碍作用,发达国家通过虹吸效应吸取发展中国家的优质资源,并将发展中国家 锁定在生产组装低附加值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底端,从而抑制其创新发展。Thoenig 等[10]提出了防御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认为贸易开放会加剧国际竞争,导致国内企业加强资本投入和技术研发,进行防御性技术创新,对创新能力存在抑制作用。谢建国[11]使用中国1994—2003 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效率没有显著的技术外溢,且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抑制作用。张杰等[12]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如果中国本土企业以一般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贸易,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但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会遭受全球价值链的“俘获效应”,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动。邢孝兵等[13]利用48 个国家2004—2014 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会通过竞争效应降低国内企业的创新投入,对创新活动产生负向影响。
1.1.2 研发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
关于研发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即研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创新,不同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在20 世纪90 年代,以Romer[1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将研发投入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研发投入是决定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Czarnitzki 等[15]以德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资助能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吴延兵[16]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证实了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对科技创新有正向影响,且研发人员投入的促进作用大于研发资本投入,企业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技术进步。李平等[17]通过2003—2012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科技创新效率,发现研发投入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吕新军等[18]从创新主体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政府研发投入有利于提高创新产出,企业研发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外资研发投入会促进本地创新产出。孙早等[19]从研发投入经费结构视角,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有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应用研究投入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呈倒“U”型变化。Plank 等[20]基于资源基础观,以德国1 448 家可再生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专利数量的提升。杨武等[21]以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中的10 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发现R&D 资本投入和R&D 人员投入均能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且R&D 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张春红[22]通过构建含有49 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发现研发投入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永安等[23]使用我国2009—2017 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研发资助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且创新绩效对政府研发资助的响应程度更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响应更迅速。王晓红等[24]指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越大,其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学者对贸易开放、研发投入和区域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后续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但仍存在几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贸易开放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大部分文献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但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贸易开放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二是较少文献将贸易开放、研发投入和区域科技创新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9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贸易开放、研发投入和区域科技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研发投入纳入贸易开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的分析框架,以研发投入作为门槛变量,探究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同时,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对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进行时空异质性分析。
1.2 传导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归纳出企业通过贸易开放影响研发投入进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贸易开放主要从进口、出口两个方面,通过成本效应、学习效应、竞争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科技创新产出。
1.2.1 成本效应
一方面,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需要在其他国家开拓市场,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会面临更大的固定成本[25],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从而挤占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抑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企业面临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方面的需求,持续扩大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将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够降低其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扩大利润空间,促使企业有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到自主研发活动,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进口成本更低的产品来降低经营成本,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将更多的核心人员与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活动中,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26]。
1.2.2 学习效应
一方面,出口企业可以接触到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和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掌握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的相关信息,通过学习和模仿世界前沿技术来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绩效[27],即“出口中学”。还可以与国外优秀企业及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合作,增强自身创新能力[28],而在学习、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进口企业通过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集中研发人员和资金去模仿、学习先进产品的技术,获得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但企业能否将新的技术知识成功转化为内部知识,受到企业自身学习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如果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能力较差,会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国外先进技术[29],从而挤占自身的研发投入,陷入低质量模仿陷阱,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1.2.3 竞争效应
一方面,出口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还面临着国际市场更加残酷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出口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对研发部门的资源投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30]。另一方面,当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大幅增加时,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本土非出口企业为了在国内站稳脚跟,将加大对内部研发活动的投入,激励企业提升技术水平[31],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持竞争优势。然而,当进口产品数量增加时,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同时进口产品增多会使国内市场上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挤占其研发投入,从而抑制国内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1.2.4 产业关联效应
在同一个经济体系中,相关联的产业和部门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余关联企业产生影响。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因而会提高创新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其产品也将在国内市场更具竞争力,从而对相关联的本土非出口企业产生威胁,迫使关联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出口企业的先进技术来提高创新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以在国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企业进口高质量产品到国内,需要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备高质量的相关产品,从而提高国内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32]。为了与进口产品质量相匹配,关联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行科技创新,生产出高质量产品,见图1。
图1 研发投入在贸易开放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
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2.1 模型设定
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本文基于Griliches[33]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理论,借鉴Jaffe[34]的做法,将改进后的Cobb-Douglas 函数作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函数模型。
2.2 变量选取
2.2.1 被解释变量
释变量。
2.2.2 核心解释变量与门限变量
2.2.3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2005—2019 年我国30 个省份(未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变量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模拟真实物理通道的通信过程,使得各个通道数据进入接收端时刻不同,验证通道同步功能,仿真结果如图8(c)所示。将十六进制00-07的循环数据输入发送端IP核,可以看出,当数据到达接收端各通道时间不同时,数据被正确恢复的同时还达到了通道间的对齐。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门槛个数检验
在对门槛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需要对门槛个数进行检验。为确定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是否存在门槛效应,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抽样400 次分别对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模型进行检验,通过观察不同显著性水平下的P值来判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先看当以研发资金投入门槛变量时,从表1 可知,单一门槛效应的P值在1%显著性水平显著,但双重门槛效应和三重门槛效应的P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考察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门槛效应时,应选择单一门槛模型。随后对单一门槛模型进行重新估计,从表2 可知,研发资金投入对数的单一门槛值为2.65,对应的研发投入资金为14.185。其次看当以研发人力投入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效应的P值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双重门槛效应的P值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但三重门槛效应的P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考察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发人力投入门槛效应时,应选择双重门槛模型。再重新对双重门槛模型进行估计,从表2 可知,研发人力投入对数的第一个门槛值为1.787,对应的研发人力投入为5.970,研发人力投入对数的第二个门槛值为3.173,对应的研发人力投入为23.870。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门槛个数检验结果
表3 门槛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
为检验门槛值是否为真实值,分别构造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门槛值的置信区间及似然比函数图。当门槛值位于相应置信区间的LR 值范围内,则说明门槛值为真实值。由图1 可知,研发资金投入门槛效应的单一门槛估计值为2.652,落在处 于95%置信区间的LR 值范围内(虚线以下部分)。由图2 可知,研发人力投入门槛效应的双重门槛估计值1.787 和3.173,均落在处于95%置信区间的LR 值范围内。因此,模型通过门槛值为真实值的检验,见图3。
图2 门槛变量为研发资金投入的门槛值估计及似然比函数图
图3 门槛变量为研发人力投入的门槛值估计及似然比函数图
3.2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表4 可知,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研发资金投入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2.652 将我国各省份的贸易开放水平划分为两个层次。当研发资金投入水平低于门槛值2.652 时,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弹性为-0.165,说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贸易开放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产出将减少0.165%。当研发资金投入水平高于2.652 时,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弹性为-0.075,贸易开放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产出将减少0.075%,表明随着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能力依然有抑制作用,但相比研发资金投入未跨越门槛值时,贸易开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研发资金投入处于低水平的省份,企业对自身研发投入较少,加上城市化水平低、金融发展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自主创新能力偏低,对贸易开放带来的先进技术知识难以有效吸收。随着贸易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企业会对贸易开放带来的先进技术产生过度依赖,依靠引进高技术含量产品来提升产品质量,而不是选择自主研发来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导致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产生抑制作用。当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跨越门槛值后,企业拥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投入,自主研发活动增多,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降低,因此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减弱。
表4 研发投入对贸易开放的门槛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研发人力投入的双重门槛效应,研发人力投入门槛将我国各省份的贸易开放水平划分为3 个层次,在不同的研发人力投入水平,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当研发人力投入小于最低门槛值1.787 时,弹性系数为-0.113,表明贸易开放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产出将减少0.113%,贸易开放会抑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研发人力投入位于1.787 到3.173 之间时,弹性系数为0.002,表明贸易开放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产出将增加0.002%,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当研发人力投入跨越第二个门槛值3.173 后,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为0.082,贸易开放水平每提高1%,我国科技创新产出将增加0.082%。由此可得,随着研发人力投入的增加,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出“显著抑制—不显著促进—显著促进”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贸易开放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带来的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加剧了本土市场的竞争,在研发人力投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差,生产的产品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导致创新意愿降低,最终表现为区域创新能力下降。当研发人力投入跨过第一个门槛值后,随着研发环境的改善,企业通过成本效应、学习效应、竞争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学习贸易开放带来的技术外溢,吸收后转化为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当研发人力投入跨越第二个门槛后,企业能够集中更多研发人员进行研发活动,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吸收能力增强,促进科技创新产出。由此也可看出,与研发资金投入相比,研发人力投入对贸易开放的创新效应影响更有效。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各变量的系数及符号基本符合预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面两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研发投入门槛下的作用系数分别为0.494 和0.09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会给本土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研发投入门槛下的作用系数分别为0.546 和0.656,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拥有更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越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发展程度的作用系数分别为0.494 和0.540,说明金融市场发展越完善,越有利于科技创新;城市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科技资助的作用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3.3 时空异质性分析
表5 显示了不同年份在研发资金投入门槛和研发人力投入门槛区间的地区数量。首先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从研发资金投入水平来看,处于区间(第一区间)和区间(第二区间)的地区数量分别占总体样本的48%和52%,且处于第一区间的地区数量在急剧下降,处于第二区间的地区数量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从2010年开始位于第二区间的省份数量超过位于第一区间的省份数量,表明我国各地区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逐年加大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从研发人力投入水平来看,我国对各地区的研发资金投入主要处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两个区间内,共占总体样本的90%,处于区间(第三区间)的地区数量仅占总样本的10%。其中,研发人力投入水平在第一区间的地区数量逐年减少,在第二区间的地区数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第三区间的地区数量逐年上升,但大部分地区未突破研发人力投入第二门槛。从2013 年开始,三个区间的地区数量比例保持在13 ∶12 ∶5,说明随着中央政府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各地区为响应号召纷纷加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投入。
表5 不同门槛区间地区数量分布情况 单位:个
表6 和表7 分别显示了2005、2012、2019 年3个时间节点在不同研发资金投入门槛、研发人力投入门槛区间的省份分布情况。在空间维度方面,为了直观地看出30 个省份在不同年份所处的研发投入区间分布变化,本文选取2005 年和2019 年两个时间节点进行比较。首先从研发资金投入水平来看,在2005 年我国所有中西部地区、部分东部地区均位于研发资金投入第一区间,只有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5 个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第二区间。而在2019 年所有中部地区以及除海南外的东部地区,研发资金投入水平已达到第二区间,只有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西部省份和海南依然处于第一区间,说明东中部省份更注重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目前大部分省份已经跨越研发资金投入的单一门槛值,但西部某些地区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至今仍未超过门槛值。其次从研发人力投入来看,在2005 年大部分省份位于研发人力投入第一区间,只有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四川、湖北9个省份位于第二区间,没有省份跨越研发人力投入的第二门槛值。在2019 年位于第一区间的省份主要是部分中西部地区、少数东部地区,位于第二区间的省份主要是东部、中部地区,仅有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5 个东部沿海省份位于第三区间。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高,某些中部地区、大部分西部地区对自主创新的研发人力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拥有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了很多高技术人才,因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难以吸引人才,造成研发人力投入不足。
表6 不同研发资金投入门槛下的省份分布情况
表7 不同研发人力投入门槛下的省份分布情况
3.4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上述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替换门槛依赖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仲伟周等[38]的方法,原本选取贸易依存度作为衡量贸易开放度的指标,现使用出口贸易额占GDP 的比重作为门槛依赖变量对上述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检验结果与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作为门槛依赖变量的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解释变量的符号与显著性没有发生改变。从研发资金投入门槛来看,出口依存度在以单一门槛划分的两个区间均表现出对科技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与贸易依存度作为门槛依赖变量的结果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跨越单一门槛值后出口依存度的系数变为不显著,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容易对国外先进技术产生过度依赖,不利于自身的研发创新,在剔除进口贸易对创新产出的负向影响后,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由显著抑制变为不显著抑制。从研发人力投入门槛来看,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依然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不同的研发人力投入区间,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方向、显著性与上述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但与贸易依存度作为门槛依赖变量相比,出口依存度的弹性系数较大,进一步说明在除去进口贸易给创新绩效的不利影响后,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增强。
表8 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8(续)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2005—2019 年我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以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投入为门槛变量,深入探究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以及我国研发投入的时空异质性,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研发资金投入的单一门槛效应,当研发资金投入水平低于门槛时,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抑制作用;当研发资金投入水平跨越门槛后,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减弱。(2)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研发人力投入的双重门槛效应,当研发人力投入水平低于最低门槛时,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当研发人力水平投入跨越最低门槛、未达到第二门槛时,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但促进作用不显著;当研发人力投入水平跨越最高门槛后,贸易开放对区域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我国研发投入在贸易开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上存在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地区的研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部分西部地区研发资金投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省份的研发人力投入未跨越第二门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1)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各地区的贸易开放水平。应推动相关地区自贸区的设立,充分利用贸易开放带来的技术、知识扩散,将其转化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力。同时,扩大贸易开放水平时应充分考虑到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的门槛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研发投入水平处于不同阶段,应根据各省份实际的研发投入情况,合理促进贸易开放程度,增强企业对先进技术知识的学习、吸收能力,使得贸易开放对各地区的技术外溢效应达到最大化,提升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效率。
(2)注重各地区高技术人才培养,加大研发人力投入力度。贸易开放在研发人力投入跨越第二门槛后表现出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研发人力投入是贸易开放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各省份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国内高技术人才培养,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研发人力投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此外,可以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吸引海外不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培育、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各地区尽快跨越研发人力投入第二门槛,充分发挥贸易开放对科技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产出。
(3)缩小各地区研发投入的差距,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由于各地区的研发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某些地区的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投入仍处于低水平,应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力度,在政策制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倾斜,加快建设相应的创新基础设施,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应促使海南和西部部分地区尽快跨越门槛值,追赶上东中部地区研发经费的投入水平;在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大部分省份仍未跨越第二门槛,应引进更多研发人才到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使这些省份的研发人力资本尽早超越第一门槛,尽快迈入第二门槛,对位于中等研发人力投入水平的东中部地区,应促使其尽快跨越第二门槛,缩小地区间的研发投入水平差距,使得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
(4)促进区域间贸易,充分发挥区域间技术外溢效应。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严峻挑战。我国应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的优势,加强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国内要素资源充分流动,形成贸易中心区域带动贸易低水平区域发展,东部高科技创新水平地区的技术知识向中西部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渗透,从而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各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