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医学高地 再树医学高峰的N个新筹谋
2022-10-14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公立医院在当下,发展困境与机遇相伴相生,互为依托,互为促进。
7月30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尖峰对话”,以“打造国家医学高峰和区域医疗高地,加速医院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应时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医院管理与改革研究室主任黄二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顾建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海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朱庆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彭望清等专家和医院管理者先后分享了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之道。
本次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全程主持。
李文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指出,2022年的医改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21项具体任务。其中第一项具体任务是“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布局”。
政策期许之下,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各地大型公立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树高峰”和“建高地”,以此促进医院质效双升,更好满足区域患者的诊疗福祉。
黄二丹:跳出学科“强学科”
“新时代,新体系下打造国家医学中心的思考”。黄二丹以此为题,阐述了新时代医改的指向和公立医院改革着力点。他表示,新时代健康领域的3个体现,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在健康领域要有新表现:慢病管理模式和流程在变化,居民疾病谱有所改变,患者的更多健康需求,也将在医院之外完成。
二是医保管理体制改革。黄二丹介绍,国家医保局近年来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改革,即统筹层级、价格调整、支付方式。在他看来,当下,各地公立医疗机构进行的是相对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但动态调节必将成为未来趋势。此外,当下业界更为关注的支付方式改革,其实已属于“微观上的调节”,政策立意是鼓励各医院不断提升管理和学科发展效能。
三是信息技术形成新模式、新业态。黄二丹解释,随着共享理念的普及和5G、互联网等技术的变革,医院“跳出”医院,为患者进行更多健康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
“很多人认为当下的困境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这不够准确。”黄二丹解释,系统困境其实早在2019年前后便已形成。他援引此前分析数据说明,2019年,全国30%的医院已存在运营失衡状况。政策要求控制大型公立医院规模,但医院学科建设的规律又在于不断细分和不断投入。此外,国家近年间对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所投入,但医保对医院收入总额又有所控制。多重考验下,各医院如何实现专科发展和资源压缩下更大的管理效能的提升?
化解诸多矛盾,是各医院接下来的重要课题。黄二丹表示,其实,倡导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是新时代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目的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提高”,路径是新体系、新趋势、新效能、新动力和新文化建设,而手段,则为系统集成、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为此,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是区域龙头医院牵头,建设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形成区域紧密型的网格平台: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向上级医院求助和购买服务。这也是未来实现分级诊疗的基本蓝本。
黄二丹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医院管理与改革研究室主任医院“跳出”医院看改革,可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提供更多可能。
张抒扬:攻坚“卡脖子”技术
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学科做强,重在以临床工作为牵引,地方政府、医院、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五方联动。
“专科强,则医院强。”张抒扬在演讲中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近年间打造国家医学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她介绍,在医院建院百年院庆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希望北京协和医院以建院百年为新起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弘扬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创新,持续攻坚克难,注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医院发展质量与水平,为护佑人民健康、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借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东风进行新布局。”张抒扬表示,近年来,医院重点围绕研发攻关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临床诊疗中心、研究转化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以临床工作为牵引,重在地方政府、医院、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五方联动,正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一院多区的战略布局。
张抒扬解释,近年来,包括雄安院区在内,医院一院多区协同联动,重点布局创新协同基地,志在打造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重点布局产学研协同,聚焦53项“临门一脚”“卡脖子”的技术,在重大慢病、肿瘤研究、急危重症研究、感染性疾病研究、罕见病研究,加之在医疗设备国产化、前沿药物、先进生物材料、人工智能、信息化及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东单院区作为核心基地,聚焦疑难重症与罕见病等24个领域的研究;西单院区聚焦生殖、整形、乳腺、口腔等特色学科发展;雄安院区则布局肿瘤、免疫和前沿技术等27个重大项目。
“站在楼顶,登高望远,放眼全球医学前沿,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张抒扬最后表示,百年基业,人才为本。聚人才,向未来,医院近年“固巢养凤、筑巢引凤”,正旨在培育新的一批临床高精尖人才,确定了四步走战略目标,力争在未来10余年时间内,形成新的人才工作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使得医院人力和人才资源更为丰富,最终描绘国家医学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新篇章。
李为民:深化高质量科研创新之路
多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院管理和运营之道,一直备受业界推崇。本次论坛上,李为民带来了华西医院新时代新发展新思考。
他介绍,华西医院当下正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为引领,对标世界一流,以“CMI值、四级手术、技术服务收入、人员支出比例和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等为主要方向实行纵深改革。
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实现“三高一低”,即疗效高、水平高、效率高和医疗费用低。
他举例说明:未来几年内,医院的CMI值,力争由1.48上升为2.0;四级手术率,也要从40%左右提升到60%。他强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现“三高一低”,即治疗疗效高、诊治水平高、运营效率高和医疗费用低。而以上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李为民介绍,基于医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历练更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宽广国际视野的人才,医院将主要考核方向确定于不断提升学科人才的临床胜任力、执业医师考试的合格率,以及住院医师规培的通过率等方面。
除了人才培养,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是华西医院广受业界赞誉的焦点。不断深化基于病因解析和机制创新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基于临床诊治方案和创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不断强化创新药物、生物材料、医疗器械、诊断设备变革的转化研究,华西医院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凝练优势亚专业方向,搭建前沿技术平台,构建高质量人才梯队,最终为更好满足区域患者的诊疗福祉带来更多可能。
顾建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顾建英介绍,医院近年来围绕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标,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疗的技术攻关,不断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医院的未来医院建设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
顾建英介绍,国家倡导并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在于化解一个重要矛盾,即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和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之间的矛盾;解决一个问题,即患者跨区域就诊,寻求优质医疗服务的成本高,同时挤兑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这一问题。
顾建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首要目标是化解民众需求和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间的矛盾。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平台,依托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开展了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生物治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同时,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顾建英举例,近年来,为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试验及应用示范项目,医院与“联影”合作,共同研发的国产首款3.0磁共振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A++成绩,特别是在2020年度国考中获得第一名。”顾建英强调,这是在各方支持下,医院多年砥砺向前、不断创新后取得的新成果。未来,医院仍将“志存高远”,跨越式前行。
陈海涛:再造顶尖技术策源地
“磨剑十年,产医融合”。陈海涛分享的主题是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的建设成果。他介绍,瑞金医院近年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旨在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基础的产学研医体系和创新、高效、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化体系建设,着重加强转化医学中心、肿瘤质子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
“相对于光子治疗,质子治疗优势明显。”陈海涛介绍,质子具有穿透性强、分布性好、不良反应少、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势。截至2021年年底,国际上拥有质子治疗装置的国家有19个,开展质子治疗的医院达91家。瑞金医院的质子项目开展,早在2011年便成为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以及中科院与上海市达成的战略性、高新技术合作重要项目之一。从立项到硬件建设,再到峻工,直至2019年,项目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
为确保国产质子治疗装置使用场所的安全,项目在设计上采用了低于行业规定的剂量约束值,创建了辐射安全五大系统,建立了规范有效的院科二级管理制度。历经多次专家论证,还通过了医院伦理审查和上海市药监局备案。
“相关细胞实验也已展开。”陈海涛最后表示,成为全球医疗新技术的缔造者和策源地、上海公共卫生应急和灾害救援地、国家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示范地,以及打造“国之重器”的重要基地,这是医院质子中心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
陈海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打造国之重器,进行产学研医全方位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
朱庆棠:临床需求是创新源泉
“筑国家医学高峰,建区域医疗高地的目标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在区域的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集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朱庆棠在演讲中表示,合理规划与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有益于各地龙头医院不断提高诊治疑难重症效果,攻克重大医学难题,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是国家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近年来,立足新使命,医院在打造医学科技创新链,不断孕育创新科技,并在反复实践和验证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临床传递过来的问题与需求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源泉。”朱庆棠举例说明,医院近年在高水平医院建设过程中,在断肢再植术领域,对显微外科解剖学、小血管愈合机理,以及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等基础研究,加之微血管吻合、神经缝合等技术创新,以及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和显微针线等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均进行了多学科紧密协同和创新攻关。他强调,“临床实践是创新科技的试金石”。其中,临床研究成果在产品注册后的临床试验、产品上市后的临床评价,以及相关诊疗规范和指南的更新之时,均需要依从政策,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要敢为人先,要‘无中生有’。”朱庆棠表示,主观上,各医院要有勇气,有投入去进行科研创新;客观上,医院要瞄准临床诊疗的痛点和准确需求,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合理预期下,促进多学科之间,形成开放包容、共建合作、互助共享的新生态。
朱庆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相关诊疗规范和指南更新之时,均需要依从政策,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彭望清:筑造研究型医院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学科建设引领研究型专科医院发展。”彭望清在演讲之初,首先分享了其所在医院的历史和积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新中国首批成立的肿瘤专科医院之一。历经58年发展过后,又成为国家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医院之一。尤其是在近年间,医院形成了“力推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强院”的院所发展文化。
“临床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这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多年前便开展的大讨论之一。近年来,医院上下达成了共识:临床医生要做科研,要以创新为引领,彰显大成效,凝心聚力推动医院步入发展快车道。
彭望清表示,当下,医院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突破口,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新战略,力争“三步走”,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医院建成为世界顶尖的肿瘤中心。具体目标:一是现已达成的,已经成为区域顶尖的肿瘤中心;二是于2025年稳居国内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方阵”,创建世界一流的人才基地和创新团队;三是于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辅助下,可迈入世界顶尖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世界顶尖医疗机构(图1)。
图1 “四个面向”引导的科技创新
“始于越秀,扬帆天河。”彭望清最后表示,“十四五”后半程,医院正致力于筑造研究型医院发展新格局,为成为世界级癌症医疗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而不懈努力。
在进行本次论坛的总结过后,李文源通告了一则消息:今年8月至今年年底,《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主办主题为“产医融合,打造国家医学高峰高地——国家医学中心双城记”系列主题论坛,并诚邀各有志于实现公立医院产、学、研、医创新发展的医院领导者参与,纵论当下,共襄未来!
彭望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临床医生要做科研,要以创新为引领,彰显大成效,凝心聚力推动医院步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