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视域下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
2022-10-14杨乐
一直以来,学界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各个方面,鲜有基于生态维度进行的理论挖掘和梳理。实质上,《共产党宣言》在以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红色”主线的同时,也蕴含着建立人与自然和睦共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绿色”辅线。当前,全球生态问题加剧,我国学界加深了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进一步阐释挖掘了《共产党宣言》的生态文明思想。不少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共产党宣言》探索的是资本主义反文明的异化本质,而所有的生态问题都缘起于资本的增殖逻辑。
一、问题缘起:资本逻辑的生成与作用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人类一直关注地球环境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或者减缓呢?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利润,无底线、无止境地盘剥地球资源,形成了人无限向大自然索取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造成的。为了实现尽可能丰厚的利润,穷尽利润空间,资本可以铤而走险、使用一切手段,巧取豪夺。可以说,只要资本逻辑依然在世界上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支配性作用,仍然是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而生的,那么生态危机是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
(一)资本逻辑的生成
资本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其要素也曾在封建社会的商业经济形态中有所萌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商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工商业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资本家出现了,是由商人转变而来的,剩余价值也出现了,是由商业利润所形成的。这一切形成了资本逻辑。马克思指出,资本的一切都是非常肮脏的,资本出现后,人们之间只有现金交易,利害关系凸显,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资本逻辑即是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和客观规律,实质上,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增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资本增殖的方式:“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加深入地论述:资本增殖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创造又来源于且只来源于雇佣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得以形成的条件是劳动者一无所有,被迫失去了生产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任何养活自己的方式,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获得了对社会生产的支配权。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动力,从而拥有了对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者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资本逻辑支配的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形成了新增的资本,并将新增的资本的大部分投入扩大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成为资本最大化的过程。为了完成资本增殖的“神圣”使命,资本必须与雇佣劳动紧密结合,以便于在生产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吸吮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逻辑的最大特征就是使资本自身增殖,产生剩余价值。资本“人格化”之后就是资本家,资本家是资本外化为人的形式,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灵魂同样也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灵魂
。今天,墨西哥的一个亿万富翁的收入就相当于他最穷困的1 700万同胞的收入总和。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只要有利可图,资本主义就能干出反社会的暴利勾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认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被压迫者只需要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当今资产阶级统治的西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家所注重的只是利润,生产出来商品的效用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二)资本逻辑在历史上的革命性作用
相比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本逻辑在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作用,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将《共产党宣言》开篇部分称为“你见过的对资本主义的最高褒奖”。
首先,从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来看,资本逻辑无情地“炸毁”了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在挣脱封建羁绊的同时,建立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它鼓吹利己主义,用交换价值代替了人的尊严,用贸易自由取代了特许自由。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在资本逻辑面前,以自给自足、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被打破了。资产阶级在统治的地方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摧毁了,宗教虔诚、热忱或者伤感被利益主义所淹没,被“现金交易”所取代
。市民关系、旧的制度和旧的经济形式也被打破了,资本使剥削赤裸裸地显示出来,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最终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取代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可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逻辑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其次,从提高社会生产力来看,资本逻辑像“魔法师”一样实现了“自然力的征服”。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个体的小生产,生产资料主要是供个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效能很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在两千年的人类文明里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资本主义兴起后,资本逻辑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让一切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流动起来,资产阶级在较短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的生产力,资本逻辑创造了伟大的物质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工厂大工业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生产效率急剧提高,资本征服了自然,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机器,在工农业中采用了化学最新的发展成果,资产阶级创建了规模巨大的船队,铁路里程不断延伸,电报传播到全世界,资本征服了每个大陆,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家的大生产雇佣了大量的人口,让世人惊叹于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量。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其伟大成就,使“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以及哥特式教堂等不同的艺术奇迹”都为之逊色、无法比拟。
马克思曾经对“资本”做出明确的论述,资本是一种体现着某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物
。资本必须把雇佣劳动纳入其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才能满足其增殖的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是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这一工资仅能维持工人最低的生活水平
。在工人工资仅够维持“生命的再生产”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生产技术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无论是延长工人的绝对劳动时间还是相对劳动时间都能满足资本的增殖需要。这种生产上的无限扩大,不仅破坏了工人“自身的自然”,也势必破坏天然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进一步论述“工作日”,资本家要求工人在工作时间高强度地拼命劳作,能不休息尽量不休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想提高“工作日”的最长时限,以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令劳动力资本的作用最大化,使资本增殖。马克思强调,工作日的减少驱使工人在相同的时间内提升劳动强度,劳动更密切地充满劳动时间的间隙,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劳动被压缩的程度越大,工人的劳动工作压力相对应地也就越大。因此,无论资本家采用哪些新方法,盘剥的本质是始终如一的,资本家会想方设法地占用工人用餐、入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直至榨干劳动力资本的所有价值。因此,工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便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状况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另外,从空间维度来看,资本挣脱了国家和民族的藩篱,把地域性的生产变成了世界性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这一缩影,资本逻辑会驱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销路,为了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不甘心满足于只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把整个世界变为资本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以实现赚钱的目的。美洲的发现,中国、东印度等市场的开辟,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种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的扩张,新工业的建立成为一切民族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资产阶级建立了全球性的市场,各个国家的生产消费成为全球性市场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原材料是世界性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另一端,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到了全球各地。全世界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让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速度并极力扩张销路,这就导致资本对自然资源更大规模的掠夺。资本扩张全球化使资本生产从开采国内自然资源延伸到国外的自然资源,资产阶级将被掠夺国家的自然资源据为己有,毫无顾忌地进行掠夺和占有,无节制开采和利用。他们的大肆掠夺不仅会造成当地资源的枯竭,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被掠夺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承担严重后果。资本难以逆转对生态的破坏,资本家想方设法转嫁生态危机,将本国产生的大量垃圾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倾倒处理,由发展中国家承受资本家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后果。此外,资本家还把对本国产生生态环境破坏的工厂转移至落后国家,使落后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加重了当地的生态危机。长此以往,资本增殖的逻辑必然会导致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枯竭,也必然会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那么,资本逻辑究竟是如何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呢?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可以判定:受资本增殖本性的驱使,无论是资本的本性还是资本的生产逻辑抑或是资本的消费逻辑,都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资本的增殖本性主导着资本的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的耦合互动催生出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资本逻辑阻碍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摧残了生态环境
资本逻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社会关系,但资本逻辑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塑造、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陷入了困境。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早晚会毁掉我们的星球。斯洛文尼亚著名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将资本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
2.2.1 实行劳务派遣用工 国有林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员录用实行社会化用工管理,购买服务,采取劳务派遣形式进行用工管理。招用的队员不入编,不占职数,灵活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书一年一定。
郑文成公尝语,曾赴京见一儒士,云:“汝国《牧隐集》最好,可与黄苏颉顽。”[15](徐居正《笔苑杂记》,P302)
没有递减规律的三种情况:一是区块产量和平均单井产量都没有明显递减规律的,参考前期有明显递减趋势阶段的递减率;二是产量上升或稳定单元且近两年有新井和工作量投入,按照油井构成法,考虑产量加权综合预测递减规律;三是区块产量前期也无任何规律的,延用外方评估师所选递减率。
最后,从生态环境的维护来看,资本逻辑蕴含着不可消除的生态悖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赖以存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近代以来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主宰,资本总是在有用性的意义上对待一切事务,自然界也无法避免,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有用物”。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根本目的仅仅是奴役自然界,被人类所支配,从而使大自然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这样,自然界就不过是有用性的某种具体体现者而已,它只是为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一个环节。资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与钱联系在一起,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转变成能赚钱的机器,把自然界也转化为金钱。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再生产,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拥有充足的原材料。资产阶级投入巨额资本,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对河流、森林、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进行饱和性开采,生产出商品并卖掉获得利润,形成资本增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无休止地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开采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本逻辑与自然界承载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果说在资本逻辑主导一切之前,自然界还让人类感觉到敬畏的话,那么在资本逻辑占据统治地位后,自然界也就成了“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的有用物”,它不再具有自身价值。尽管在资本时代,人们也在不断地研究自然界,发现自然界的更多规律,但是其目的只是让自然界变得更加有用,更好地成为资本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只要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地位,就不可能实现环境的保护。
二、价值困境: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
最后,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资本逻辑消除了与固定关系相适配的尊崇观念和见解。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欧洲的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中世纪把古代文明、哲学、政治和法学全部扫除了,在这个过程中,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神学渗透进了教育,教会的教条、圣经的词句在法庭中具有了法律效力。僧侣代表着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只有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以宗教和文化为突破口,开展了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获得了全面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后,原有的旧的社会关系和等级秩序被破坏掉,人们需要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持续被资本推动着
。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见解都逐步被消除了,神圣的职业也被世俗化,宗教和神学走下了神坛。资本建立了世界市场,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迅即世界化、全球化,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克服了,最终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最终形成了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世界文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有了资产阶级后,世界上才产生了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和科学进步等一大批宝贵财富。
(一)资本生产逻辑的时间、空间延伸必将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成功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坏死的脑组织不能被TTC染色而呈苍白色,且坏死区域大多散在分布于皮质,髓质较少,未缺血缺氧的部分被TTC染成红色。如图3-4所示。
(二)资本消费逻辑的范围、程度扩展也必将导致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资本的生产逻辑支配着资本的消费逻辑,一旦资本主义的生产变成世界性的生产,资本主义的消费也必然成为世界性的消费。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了生动的描述,为了更好地找到商品销售的市场,资产阶级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全球各个地方,以便资本能在多个地区落户,进行开发和联系
。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人们也期望通过消费来确证自己在异化劳动中所丧失的人格与尊严。然而,这种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换言之,它不过是一种异化的消费。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对消费的讨论总是和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为我们进行资本消费逻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角度。商品拜物教是“异化”的又一种形式,本来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却外在表现出“自然”特性,人们的劳动表现出来的是商品形式,反映成商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这就掩盖了劳动的社会属性和商品的本质。“商品拜物教”容易导致人们产生误解,把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和本质,错误地把服务、商品、市场等消费的活动当作是个人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因而,在消费活动中,人越来越以物质的满足当成自己的所有需求,人越来越被物质的世界所控制,这就是“异化”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种表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曾明确指出:异化消费是“人们为补偿自己的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异化消费的表现更甚。为了刺激人们消费,资本家投入大量广告,大肆宣扬消费主义,提供各种金融政策,诱使消费者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行为已经偏离了人类消费需求的合理限度,消费者不知不觉充当了资本逻辑实现的消费机器,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等都出现了向对立面转化的现象。这种无限扩大的异化消费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无节制消费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人们的消费反过来推动资本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增强资本的反生态性
。由此,资本的消费逻辑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双重扩展使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是消费异化的内容,也是消费异化的产物。
其次,从意识形态的塑造来看,资本逻辑“亵渎”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再次强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的生产条件、生活情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影响着人类的意识,社会存在变化后,社会意识也会随着改变
。资本逻辑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之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都纷至沓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充斥着对财产的私人占有、对资本增殖的贪婪以及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诸如法律、道德、宗教,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充满了偏见,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制度化。资本逻辑创造了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扭曲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支配着资产阶级逐利的生产模式。由于资产阶级逐利的天性,使得资本无情地斩断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人类社会中的尊严、爱情、友情、人格、名誉等,本来不是商品,但也被作为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甚至连美好温情的家庭关系也被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家只考虑是否获得利润,利润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引起资本家的丝毫兴趣。为了刺激人们消费,资本家利用所掌控的媒体,在社会上宣扬超前消费、及时行乐等观念,诱使消费者过度消费,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资本逻辑实现的消费机器。
首先,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来看,资本逻辑在无限扩张的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孕育着摧毁现有生产关系的潜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道:资本家创造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并如同魔法师一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交易手段,但是现在这个魔法师却不能再控制自己呼唤出来的恶魔了,他的魔术失效了
,资本客观上使生产力得到了大的发展,但是无法摆脱因自身缺陷所带来的问题,每过一段时间,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在发生经济危机时不得不销毁大量商品,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瞬间就倒退了很多。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危机的产生是因为资本逻辑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逐利的本性创造了社会财富,释放了资本活力,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生产出了过多的商品,而无产者始终处于赤贫状态,没有能力购买过多的商品,这就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无法克服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社会生产力太强大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文明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也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只不过短期缓解了危机,但从长远看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三、解决出路:资本逻辑的运用与限制
马克思曾经指出,最终制约资本主义的就是资本本身,因为资本的不断再生产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跨越的边界。资本的本性是与生态格格不入的,是完全反生态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本逻辑生态悖论的分析,从学理上确证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但需要思考的是,既然资本逻辑存在着生态悖论,那么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全盘否定资本逻辑的作用吗?显然答案为否。正如前文所言,资本逻辑既有积极的正面,更有消极的反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并不能完全排斥资本逻辑,而应该违害就利、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资本逻辑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有效地规避资本逻辑的消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育生态自觉,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增殖本性必将在它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受到限制,而且它会让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直到那时,人们就不得不利用资本来消灭资本
。也就是说,在资本逻辑陷入价值困境之时,这种“社会存在”会催生出限制资本甚至消灭资本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识”。只有产生了这种新的“社会意识”才能树立生态自觉,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这种新的“社会意识”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存在”自身的孕育和成熟,因为它即使可以实现也相当缓慢,所以还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人们从“自发”的状态升华为“自为”的状态。依照列宁的观点来说,这种生态自觉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灌输”这种重要的教育和宣传方式。可以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的本质是群众思想工作和社会动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和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每一个公民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是推进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群众,讲好生态人、生态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投身生态文明,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组织好主题环境日等活动,加大向公众开放生态设施的力度,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多从具体案例入手讲述生态故事,让人们感觉到生态就在大家身边,从而打动人心。改变以往以生态知识科普为主的传统方式,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生态环境科学普及、生态环境舆论引导等内容。扭转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化”的说教方式,加快双向、多向互动式转变,把一人主讲改为大家讨论,优化讲述的模式,运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让大家感受深刻、难以忘记,使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更强。主动适应受众个性化、分众化趋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宣传教育,在教育宣传媒体传播的内容、渠道、效果上增强针对性、精准度,既要有传统媒体的有力报道,也要有自媒体的跟进宣传,做到“润物无声”“余音绕梁”,赢得全社会的共鸣和支持,提升生态环境主流舆论信息的到达率、阅读率和点赞率。
所谓的“动态性”是指口语交际的听说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话轮”的不断转换而出现听说角色的频繁更替。此外,伴随着信息交流的深入,双方的认知语境也在不停地变化和重构。
(二)推进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科技运用,但他们并没有批判科学技术本身。因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无所谓褒贬的客观存在,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中才会发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详细地探讨了在工业生产中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变废为宝的方法。他指出:化学工业采用一定的手段能够把本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废料合理利用起来,比如,以前一无是处的煤焦油可以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些年甚至还把它转化为医用药品
。我国早已认识到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之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我国已向世界庄严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承诺。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和承诺,就要推进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从而有效地规避资本逻辑的消极作用。当前,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产业秩序正在加速重塑,我国也在加快推进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生态环境损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动力支持和实现路径。绿色生产方式是搭建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少的产业布局和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加速发展绿色产业链,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种方式必须要把能耗生态破坏、绿色效益等要素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围绕节能、降耗、减污等目标,依托先进的、生态的工程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的污染控制。通过智能化赋能,推行绿色生产、使用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农业发展实施绿色变革,对服务业进行智能更新,循环使用能源资源,减少对资源总量的消耗。加快融合原有的绿色技术性生产方式自主创新因素,创建面向优秀人才、产品研发、商品、销售市场的支撑体系,让科学技术在绿色生产方式中变成新型长久的驱动力。鼓励各类企业在经营理念、产业规划、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绿色生产方式升级,激发企业拓展绿色业务,生产绿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占据市场优势。当我国大多数市场主体都摒弃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取向,主动积极构建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从而节能降碳、减排增效,就可以达到使全社会有效地规避资本逻辑的消极作用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转型升级,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三)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必将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除了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之外,也应该革新现有的消费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绿色的?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明确的回答: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即是“必要的需要”,而奢侈的需要恰好是自然必要性的反面
。换言之,绿色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指消费满足个人必要的需要而不是奢侈的需要,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这需要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摒弃不科学的理念,挤出虚假需要的泡沫,确立真实、务实、实际、必要的需要,从而有效地规避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社会上开始出现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并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方式出现了餐饮浪费、过度包装、奢侈攀比等行为,造成了严重铺张浪费,增加了大自然的负担,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要积极培育绿色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积极倡导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在全社会营造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氛围,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抵制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推广绿色生活科学理念,催生公众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引导公众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的习惯,不使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度包装,实行“光盘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投放的便利性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加快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自动驾驶、轨道交通等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延伸公共交通网络,为公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完善的交通设施,减少汽油等化石燃料消耗,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使用清洁化,加快充电桩建设,提升充电桩普及率,方便新能源汽车充电,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加快绿色消费市场构建,我国绿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发育不足,应该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供绿色生活产品的供给,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建立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发展,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节能降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总之,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问题,因此,资本逻辑的生态悖论只有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才可能完全消除。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迭,资本逻辑在消解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克服自身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必须充分发挥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这是现阶段谁也不能改变的社会现实。《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启示我们:一定要科学地规避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避免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发展的老路子,而是要走出一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顾的新路子。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4.
[4]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5] 赖婵丹.论资本逻辑和生态危机的关系[J].云梦学刊,2018(1):105-10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39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5.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