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力事件:由因而果

2022-10-13佘枭飞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格力代理商渠道

文 | 佘枭飞

河北省代反水,把格力和代理商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媒体甚至挖出了之前更多代理商、经销商甚至专卖店出走的事件,引发业界震惊。一直以厂商绑定、业绩辉煌示人的格力怎么走到了这一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此时,回顾格力这20年的发展史,尤其关注当下格力如何破局,对每个经营者都有积极意义。

格力的性格

格力并非首次面临这种状况,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这次是省代反水,之前还有过专卖店反水。1994年,格力遭遇渠道危机,专场店纷纷转做竞争对手产品,其危急程度之于当时的格力,正如省代反水之于当下的格力。那次,力挽狂澜的是董明珠。

10年之后,在国美、苏宁等大卖场一统渠道时期,大卖场对待供应商的规矩意识尽失,丛林意识盛行,站出来说不的,还是董明珠。从某种角度看,这位女性捍卫的不只是所在企业的利益,捍卫的更是当时商业环境的规矩意识。这也似在提醒一众商界大佬,既然已经走出丛林,绝不可以再倒退回去——当时行业或当为此汗颜。

两次事件发生的年代,格力都还远远不是当今的体量。

那时,线下渠道还是唯一渠道,线下失守,对于当时的格力,堪称危急存亡之秋。两次事件的结果大致相同,强势对决,柳暗花明,格力于荆棘丛中拓出一条坦途。

江湖上曾有一句话:格力不要钱。彼时,经常有一种情况,你拿着钱想从厂家或其他渠道买货,对方都不卖给你,你还是要找所在地的代理商买货。

这种“犯傻”,实则是对渠道合作方的忠诚,利益与规矩发生冲突,规矩优先。这一点,格力的代理商、专卖店,不知是否有所体会?

这是董明珠的性格,也逐渐成为格力的性格。

格力与美的之大不同

常常有人把格力与美的做对比。从赛道看,两者的确高度相似,而从企业本身看,一家源于国有全资公司,目前国资仍是大股东,一家属于民营企业,这或许是二者的大不同之处。因为由此产生的影响因素、决策过程、运营模式都各有不同。

区别一:美的从不长期养项目,一个项目,给你3年时间,无论任何原因,如果做不到品类前三,立马会被砍掉。格力比较“不会算账”,对未来收益和当前收益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市场营收如何平衡,与美的作风明显不同。

区别二:美的对市场反应迅速,一直在通过自身的各种改变,来回应市场的细微变化;格力更在乎既定战略,纵使市场出现意外状况,也仍然会顶住常人的不理解、不认同,坚定地推进既定战略。

策略的匹配度

对于二者种种明显不同,动辄给出高下之分,并不妥当。两家凭借大不相同的策略和作风,都实现了2000亿元的规模,都在引领着行业发展,对民族企业起着示范作用。因此,企业策略与企业的匹配度,或许更值得关注与思考:

策略与阶段(时)的匹配度——对企业所在的阶段有效果;

策略与状态(事)的匹配度——对企业面临的事务有效果;

策略与角色(人)的匹配度——对企业涉及的人员有效果。

通过分析匹配度,或许可以解读诸多现象。

其一,很多成功基于匹配度,而非基于领先性。东南沿海有很多工厂,其经营策略无法用领先、趋势、风口等常见的成功因素来分析,部分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有些原始,但这并未妨碍它们成功积累了远超很多企业的财富。

虽然很多人坚持认为成功基于策略的领先性,而市场却忠实地表现出自己的选择。

其二,只有营销力的一日千里,而没有产品力的十年沉淀,常常出现一地鸡毛,这是营销力与产品力的不匹配造成的。营销策略的首要价值并不在于策略本身的领先性、科学性、创新性,更多在于消费者对产品、对服务的体验感。

如果企业产品力与营销力不匹配,品牌传播和渠道建设越有效,美誉度越差;营销力越好,爆雷越快。

格力的因果

这里不对比企业策略的高下,只谈和当下状况有关联的具体因素。

一是新趋势。

新趋势是线上产生的销售份额越来越大。任凭传统经营者如何唱衰,线上销售份额依旧一次又一次突破新高,拐点一直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高喊着要干掉实体店的电商平台,一方面在悄悄地加强线下网点布局,补齐产品体验的短板;另一方面利用线上优势形成数据壁垒,提高用户交互的便捷性,提高服务与用户的匹配度。曾几何时,被传统企业视为“摆龙门阵逮虾米”的小玩家,凭借立体链接策略,已经形成对传统企业的强势威胁。

此时已到必须有所应对才能更好地迎合市场的关口。这应该是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传统企业都要面对的情况,因此,二者同属“被转型”。

二是渠道新政。

格力从2019年下半年起正式启动渠道变革,重点发力线上直销,以顺应电商、直播等新零售业态,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环境。

这个过程的整体状态是:有的省公司已经向服务商转型,形成新模式,如安徽、云贵等地;有的区域渠道改革阻力不明显,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而广东、上海等地本来就是直营模式,维持现状即可。

这个过程的局部状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反弹强烈,引发行业震惊,格力作为品牌方,渠道改革动作加速明显。这表明格力渠道改革进入“深水期”,老牌经销商除了逐步退出,或已无法形成太多阻碍。这就是格力的态度。

如何平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未来利益与当下利益,使渠道新政能够落地,由于组织架构及业务模式的不同,格力与美的遇到了不同情况。

其一,源于大不相同的企业架构和企业文化。

美的各省公司是事业部制,而且空调、冰洗、厨卫、生活日用等部各自独立,没有形成类似格力省代的超大话语权者。另外,美的一直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各省公司(事业部)经常分分合合是常态。这就是美的特色。

而省代在格力组织结构中占据了重要角色,拥有超级话语权,盘子大,既有利益大,遇到变革,自然反弹强烈,甚至引发行业震惊,也合乎逻辑。这属于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未来利益与当前利益无法统一引起的局部、短期现象。

其二,源于不尽相同的多品牌策略。

美的的多品牌策略,一定程度上基于渠道策略的配套支撑。美的在2014 年成立集团电商部门,启动渠道改革,开始布局线上,通过多品牌策略,较好平衡了线上与线下的利益。

美的品牌主要销售阵地在线下,线上更多是推高端机。线上渠道推高端机,不但可以提升美的品牌高度,而且可以为线下渠道赋能。小天鹅、华凌品牌有较高利润,主要销售渠道在线上,美的品牌高端机又为线上渠道提供了更多SKU(最小存货单位)。

其三,源于不尽相同的多品类策略和组织架构。

美的多品类策略,基于有独立预算、独立团队的事业部架构。各事业部所管理的代理商完全独立,没有刻意复用渠道商的现象。

格力也有品牌矩阵,但是没有基于品牌的独立事业部,所以有尽最大可能复用渠道商的现象。客观上,一个代理商的资金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均衡覆盖每个品牌。代理商原本只想代理空调,但厂家说,想代理空调就要同时代理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等。在此状况下,非空调品牌就有可能被冷落:广告经常见,渠道很少见,渠道即使有样品,也可能没有货。

结语

面临随时出现的颠覆者,企业组织建设不但需要坚定的心法,同时需要智慧的技法。短于技法,就是迂腐,则当下必有麻烦。短于心法,成员眼中只有利益,则常常因为利益生出各种问题:无视整体利益,唯求局部利益,是担当问题;无视未来利益,唯重当前利益,是视野问题;无视整体现象,唯看局部现象,是平衡问题。

格力与美的,以大不相同的企业策略,长期比学赶超,共同引领行业良性发展,都是民族企业竞争范例。不能以一把标尺来衡量两个从结构方面就完全不同的企业。

猜你喜欢

格力代理商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唤醒芬芳
商船上的矛与盾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代理商无用论”再次借尸还魂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将蚕食手机市场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