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扶贫研究的演变及进展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2013-2020年统计数据
2022-10-13周琼
周 琼
(江苏省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江苏 苏州 2150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现行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体系中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类别,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热点、方向和水平。扶贫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国家规划和工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制定国家战略,有效精准施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对十八大以来(2013—202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含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中有关扶贫研究的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全方位分析,把握我国扶贫研究的发展现状,了解社科工作者在我国扶贫工作中所发挥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功能。
1.数据来源
以“扶贫”“脱贫”“减贫”“反贫困”为关键词,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网址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index)“项目名称”栏进行筛选,并逐个对项目名称进行分析,筛选出扶贫研究相关项目。同时,将筛选出来的项目数据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方网站各年度公布的立项名单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真实有效。经过整理,2013—2020年共立项扶贫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95项。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立项年度和立项数量情况
十八大以来共有595项项目获得立项,平均每年立项74项,立项数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立项数在2016年有飞跃式增长,这与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是密切相关。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此后,扶贫研究尤其是精准扶贫研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一个热点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作为我国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密切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面向实际服务社会。
图1 2013-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扶贫研究项目立项数统计图
2.2 立项项目的项目类别情况
除专项项目、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外,国家社科基金各类别的项目均有立项。总体的项目类别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一直是立项的主要项目类别,这三类项目共立项542项,占总项目数的91.1%。总体来看,一般项目立项最多(324项,占比54.5%),其次是青年项目(116项,占比19.5%)、西部项目(102项,占比17.1%)和重点项目(33项,占比5.5%)、重大项目(15项,占比2.5%)、后期资助项目(5项,占比0.8%)。一方面,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本身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项目数量最多的两种类型,符合国家社科项目的总体立项规律。另一方面,反映出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青年教师对扶贫研究的密切关注,能为扶贫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再者,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社科工作者对扶贫研究关注较多,因而扶贫研究项目的西部项目立项数量也相对较多。
第二,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立项数量较少,且从2016年才开始有相关项目立项。十八大以来重大项目共立项15项,其中2016年3项,2017年2项,2018年1项,2020年9项。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大重点项目着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而相关重大课题主要立项于十三五期间。
2.3 立项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第一,立项课题的学科分布广泛,多学科的社科研究工作者均关注到扶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课题分布于17个不同的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的23个学科类别中,除国际问题研究、宗教学、世界历史、外国文学、中国文学、考古学外,其他各学科均有立项,覆盖了73.9%的项目类别。
第二,立项课题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立项学科中,民族学、社会学这两个学科的立项数均超过了100项,占总立项数的42.4%,应用经济、管理学、理论经济的立项数紧随其后。从这些学科的特点可以看出,研究群体重点关注到扶贫开发中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了科研课题的现实意义以及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战略、脱贫机制和经验等相关研究是扶贫研究关注的重点方面。民族学以150项高居榜首,立项数远超过其他课题,占比达总立项数的25.2%。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是我国贫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体现出国家对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研究的支持。
2.4 立项项目的地区、机构分布情况
共有31个省(区、市)承担了扶贫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四川、湖北立项最多,分别为50项、49项。新疆、北京、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紧随其后,均立项30项以上。余下各省(区、市)立项较少。可见,除北京外,相关项目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也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相关研究机构的阵地所在,研究实力较强,因此也立项较多。
共有282个单位承担了扶贫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32个单位承担了5项及以上的相关项目共221项,占总项目数的37.1%。项目承担单位以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类、财经类、民族类高校为主。
2.5 项目负责人情况
经统计,共有581位研究者承担了595项扶贫研究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两项项目的有14人,仅占项目负责人总数的2.4%;承担一项项目的567人,占97.6%。这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面广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研究力量比较分散,不够集中。本文还统计了581位项目负责人的职称情况,其中433人具有高级职称,占比74.5%。可见,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者是承担国家社科扶贫研究项目的主力军。
2.6 项目名称主题热词情况
项目名称是一个项目主要内容、核心观点的概括性直观体现,通过对样本数据的项目名称主题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项目研究的热点、重点和趋势。本文运用GooSeeker分词和分类检索平台对595个项目的项目名称进行分词处理,共得到962个词语及其词频,对其中出现频次20次及以上的高频主题词进行筛选,共得到60个高频主题词。这些高频主题词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相关研究主题的反映。如“扶贫”“精准扶贫”“贫困”“脱贫”“减贫”“反贫困”“精准脱贫”等;二是扶贫对象的反映。如“地区”“农村”“西部”“乡村”“特困”“连片”“西南”“易地”“少数民族”“农户”“新疆”“移民”等;三是实施途径及成效的探讨。如“机制”“政策”“模式”“路径”“效应”“对策”“问题”“战略”“发展”“创新”“治理”“评估”“开发”“攻坚”“协同”“优化”等。
3.研究热点与研究特点
3.1 研究热点
3.1.1 精准扶贫研究
595 项扶贫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219项是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另有38项关于精准脱贫的研究,两者合计占比高达43.2%,是扶贫研究项目中研究最多的主题。研究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研究。如刘解龙等从微观、中观、宏观、全过程等多个视角探讨了精准扶贫的内涵。二是精准扶贫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机制研究。如向德平等认为,精准扶贫的方式有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蒋永穆等研究认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是实现高质量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三是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及绩效评价研究。如莫光辉等从十一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的绩效提升机制。
3.1.2 地区扶贫和民族扶贫研究
地区扶贫和民族扶贫研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扶贫研究项目的研究重点。有178项是关于地区扶贫的研究,占比29.9%;有122项是关于民族扶贫的研究,占比20.5%。一是地区扶贫研究。如谢大伟研究了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二是民族扶贫研究。如和少英研究了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和“直过民族”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对策;毛文静等研究了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精准扶贫模式;王志章等研究了少数民族旅游扶贫的绩效评价。
3.1.3 扶贫的实施途径及成效研究
一是扶贫机制研究。如孙迎联研究了共享发展理念下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邓小海等提出了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思路;肖文海等探讨了资源富集生态功能区脱贫的价值机制。二是扶贫的实施途径研究。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扶贫方式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三是扶贫的成效研究。如陈浩天等探讨了农村扶贫政策清单动态跟踪及其成效;丁建彪研究了中国农村扶贫措施成效评估指标选择与分析框架。
3.2 研究特点
3.2.1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证研究,具有强实践性。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很多扶贫开发中的具体和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有的研究更是在长时间对某一地区扶贫工作的持续追踪的基础上完成的,形成了很多客观的调查资料以及有价值的经验和案例,对解决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2 以政策为指引,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工作发展的战略规划,具有强时效性。坚持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扶贫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者们紧密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开展研究,不仅符合国家现实发展的需要,反过来这些研究也能对政策制定有所启发,推动和促进政策的出台和优化。
3.2.3 多学科共聚焦,涵盖国家社科基金绝大部分的学科类型,具有强覆盖性。从前述的学科分布情况也可看出,相关研究的学科范围分布广泛,覆盖了七成以上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类型。众多学科的研究者都对扶贫研究非常关注,涉及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体育学、新闻学、法学等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聚焦、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
4.结论和思考
结合前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思考:
4.1 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十八大以来,扶贫研究项目的立项数量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推进而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立项数量激增,大力促进了扶贫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立项课题的学科分布广泛,多学科的社科研究工作者均关注到扶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立项课题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需要,精准扶贫研究、地区扶贫和民族扶贫研究、扶贫的实施途径及成效研究是扶贫研究关注的重点方面。扶贫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真正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说明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动适应国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
4.2 研究力量比较分散,不够集中,重大重点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立项数量较少。研究力量的分散不利于形成比较集中和核心的研究群体,不利于扶贫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重大项目的缺少则不利于产生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需要扶贫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持续深入关注扶贫现实动态和理论研究前沿,注重深入实际和实践研究,增强学术积累,不断取得突破,推出能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扶贫研究,在重大重点项目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4.3 理论研究较少,缺少对内在规律的探讨,已有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性不强。已有的扶贫理论研究或是集中在对于政策的理论解析上,或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论阐述,较少有系统的、全面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体系。这需要相关研究者立足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积极进行理论思考,通过理论回应和指导扶贫工作的实践,“构建中国化的贫困治理理论和话语系统”。
4.4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根据我国脱贫攻坚形势的变化,未来扶贫研究的重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如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如何阻止贫困人口返贫、怎样消除相对贫困等将是未来的扶贫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