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大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可为重大难治性疾病提供新治疗策略

2022-10-13冯海波

广东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适应症充质中山大学

文/冯海波

[导语]

干细胞作为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细胞,具有修复组织功能和再生器官的能力,被称为“种子细胞”。近年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项鹏及其团队深耕干细胞研究,建立了中山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平台,经过多年攻关,发现了适合不同组织损伤修复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亚群,阐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参与损伤修复的机制,并提出了靶向病损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精准治疗新策略,为推动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其项目成果“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山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平台负责人项鹏教授表示,间充质干细胞(MSC)最早是从骨髓中分离得到的,随后发现几乎身体的每个器官组织都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这种细胞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很容易分离扩增,能够多项分化,参与造血支持、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场景。为此,课题组自2003年起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力求在相关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他表示,全世界注册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超过了1400项,临床试验适应症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截至目前,中国、美国均没有批准任何一项MSC产品上市。究其原因,MSC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瓶颈:一是不同供者、不同组织来源的MSC存在功能上的异质性;二是与传统小分子或者生物大分子药物靶点明确相比,MSC作为一种活细胞药物,治疗靶点非常复杂;三是 MSC治疗的疾病种类繁多,但适应症筛选缺乏明确标准,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

项鹏介绍,课题组围绕如何“发现功能亚群、揭示治疗机理、精准选择适应症”等科学问题展开合作攻关,率先阐明了中间丝蛋白Nestin在调控MSC内环境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发现Nestin不仅可以调控核膜稳态延缓MSC衰老,而且还可通过维持氧化还原系统稳态促进MSC存活; 进一步证实Nestin是成体组织MSC的特异标志,揭示了骨髓、肾脏等不同组织来源MSC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而且发现了适合损伤修复的MSC功能亚群。此外,课题组以骨髓MSC为切入点,深入解析MSC在不同病理微环境下的作用模式,揭示了MSC多维度、多靶点的免疫调节机制,为临床精准选择MSC适应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研发团队构建趋化因子受体修饰MSC,建立了MSC精准靶向递送的新策略,显著提高MSC靶向病损组织能力和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精准选择适应症,在国际上率先开展MSC治疗移植排斥疾病的临床研究,证实了MSC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并首次揭示调节性B细胞是MSC治疗的关键靶点。

中山大学教授项鹏在论坛上介绍干细胞研究进展

坚持“四个面向” 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因疾病、创伤、衰老和遗传缺陷所导致的组织器官缺损与功能障碍,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项鹏教授表示,基于干细胞具有修复组织功能和再生器官的这一特性,干细胞技术是目前重大疾病治疗的需求,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方式,为重大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分离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旁分泌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细胞替代治疗和组织损伤修复中应用前景广阔。经过近20年研究,项鹏带领的课题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对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调控机理上取得了相关重大理论成果,将干细胞的作用机理用于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研发了一系列干细胞治疗技术和产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人间充质干细胞》团体标准,研发的国内首个异体人骨髓MSC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有望实现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性治疗。

猜你喜欢

适应症充质中山大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在前列腺癌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Wnt/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MSCs)增殖的机制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老年性气胸的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估及适应证分析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