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永才:一腔热血为飞航

2022-10-13幻棠

太空探索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特等奖巡航导弹院士

文/幻棠

▲ 刘永才院士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提起我国著名的导弹专家刘永才院士,大家都知道他挺“厉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过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还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他被评选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些耀眼的成绩,刘永才到底付出了多少辛苦和汗水。

刘永才面容清瘦,说话声音不高,但眼神里始终透着股坚韧。对于飞航导弹事业的发展,刘永才始终如一地倾注着自己所有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头则是对祖国的热爱。

刘永才6岁时不幸失去了父亲,之后家里全靠母亲一人努力支撑,生活一度十分艰辛。可是在国家的资助下,他不但没有因贫困辍学,还顺利读完了大学。刘永才很早便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

刘永才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多个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主持某型号各项工作,编写了一系列总体技术文件和报告,提出了某带飞试验方法,极大地保证了飞行试验的成功率。

能力强,担当就要更多。刘永才接下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搞巡航导弹研究,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几乎每项技术攻关都是在啃“硬骨头”。因为系统复杂性高,而且相关工作“前无古人”,根本没有可用的样本可供参考。那些日子里,为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刘永才可是“拼”了。他白天开会,晚上钻研资料到深夜。遇到需要实验验证的地方,他便会立即披衣服赶去实验室验证。后来,为了工作方便,他干脆在办公室支了床,放上被子,在办公室“安家”了。

▲ 刘永才院士在办公室

▲2003年,刘永才(右一穿迷彩服者)在指挥大厅观看导弹发射

▲刘永才院士在《大家》节目中分享了我国第一代陆基巡航导弹研制过程中背后的故事

▲ 刘永才在试验弹发射成功后载誉归来

有人称他“拼命三郎“,有人说他工作中比小伙子还要拼命。在工作岗位上,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陀螺,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为突破发动机、制导系统等诸多关键技术,刘永才带领研究人员夜以继日进行产品研究和试验工作。外国资料看不懂,那就先学外语,边学边研究。需要出差,那就冒严寒、历酷暑,长途跋涉,转战全国。在刘永才的带领下,他们开展了百余架次、数百小时的机载带飞试验和大量的地面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使得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有了质的飞跃。

许多人只看到了他们的荣耀,但实际上,试验尤其是难度巨大的试验成功背后都有着令人心酸的历程。

2001年的某一天,是刘永才至今难忘的日子,那天的靶场试验失败了,那可是他们准备了10年的一次试验。那一刻,他们的心撕裂般地痛。失败是成功之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永才带领大家查找原因,排除隐患。2003年,再次试验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试验的成功,开创了我国导弹武器发展史上的多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巡航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某重点型号艰辛的研制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刘永才胃出血的老毛病再次发作。还有一次,在试验基地慰问的途中因为意外,他的右锁骨和两根肋骨骨折,可他硬是坚持在基地医院治疗,吊着绷带执行完飞行任务才返回北京……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拼了命也要干,吃点苦算什么?”刘永才说。他一直用行动兑现着自己对祖国无声的誓言。

猜你喜欢

特等奖巡航导弹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韩军方称朝鲜发射巡航导弹
院士寄语
人生中的第一个“特等奖”
团子的生活日记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特等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