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民航现实问题 前瞻行业未来发展
——未来民航研究院发展思考

2022-10-13佳/文

民航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智慧

□ 孙 佳/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标志着我国民航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民航局党组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大局”科学论断的宏大视野,明确了“十四五”民航高质量发展思路,并把科技创新放在了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可以明确,我国民航未来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安全、智慧和绿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航强国建设大局,满足新时期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需求,强化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中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使命担当,学院于2022年5月底成立了未来民航研究院。未来民航研究院突出跨学科交叉研究特点,主要围绕安全民航、智慧民航、绿色民航等民航未来发展重点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将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基础性安全理论与应用性安全技术研究者”“民航关键核心领域前瞻性研究引领者”和“未来民航研究领域重要资源聚合者”。未来民航研究院的成立,是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主动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理念和模式转变的产物。

有的放矢,确定未来民航研究院的发展方略

(一)适应知识变革的需要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上,知识革命的浪潮使得人类社会知识的总量迅猛扩张,知识品位和知识档次迅速升位。第一次知识革命,发端于大约7万年前,人类成为第一个智能物种,知识开启了人类的进化历程,知识也使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第二次知识革命首发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计算机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知识品位亘古未有的根本性变化和飞跃。颠覆我们认知的是,在人类之外,人工智能成为知识世界的第二个智能物种。

知识化是历史的方向,也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安全管理的发展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其驱动力正是知识引擎。在技术变革影响下,传统航空安全模式发展受阻,倒逼行业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寻找清晰可见的新赛道,前瞻储备安全能力,直击痛点、重塑安全体系。

衡量一个行业的技术条件和智慧化程度,就是要看承载着知识的工具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看作业人员可用的智能工具有哪些。因此,积极回应行业技术与管理变革。未来民航研究院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义民航业的“知识”,从客观事物本体“类”的构建,到“类”的对象派生与属性描述,重建行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这是未来民航研究院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二)适应科技革命跨学科研究的需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解决民航高品质发展和未来发展带来不竭的新动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所具有的强大赋能作用,已在很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在停机位分配方面、大数据在安检方面、物联网在行李跟踪方面、5G+AR眼镜应用在机务维修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应用于运行控制系统和航班放行系统等。

前三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大学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人类面临的科学挑战日趋艰深和复杂,面临的问题涉及面和复杂度都超过了某个单一学科所能处理的范围,传统的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视角愈发显露出其局限性。因此,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深度融合。

学院目前10系1院1中心的布局,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航宇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未来民航研究院一个重要使命是以学院交叉学科为基础,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专业融合,以弥补基础研究方面重大原创成果缺少、对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的局面。

(三)适应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使得生产知识和思想的组织愈发受欢迎,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思想库、咨询机构,还有人把它比作人的“外脑”。如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多家国际高级智库。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中国智库发展动态进行了盘点分析,认为我国的智库在近几年可以说是飞跃式发展,对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策问题要讲清楚,离不开基本理论的支撑。因此,以知识属性和实践属性来刻画外部世界,以促进学科问题与领域问题的转化为重点,深化科研平台和智库内涵建设,提升科研咨询水平,打造高水平行业智库建设,是未来民航研究院落实民航远景发展规划的举措。

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瞄准方向、前瞻布局,以“四个面向”( 面向行业科技前沿、面向行业重大需求、面向航空运输安全保障主战场、面向旅客美好出行),进行全方位构建、全链条布局、重点性突破,构建“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的高端智库建设是未来民航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目标。聚焦行业工作大局,围绕行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撰写建言献策型、调研报告型、形势分析型、政策解读型、预测预警型、事件报告型等多种类的智库报告,让高端智库发出独立和深刻的声音,高质量推进智库建设迈向高层次亦是未来民航研究院的重要抓手。

聚焦主业,选好未来民航研究院的发力领域

(一)专注风险隐患问题,助力“安全民航”做强

“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航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也是未来指引全体民航人工作的不懈奋斗目标。安全性,作为旅客购买航空服务产品中的最重要属性,是积极回应广大旅客深层次需求的最佳答案,亦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如前所述,新技术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作为人的补充,帮助人进行更高效、准确的决策,减少致命错误的发生,而不是完全替代人。虽然目前用科技手段取代人的部分工作已被广泛采用,但是科技手段会产生新的问题,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工作,反倒改变了人的传统工作方式,如人工智能起降航空器技术将使传统飞行员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新科技下新的劳动生产形式会产生新的“人为差错”。这就是“新技术”背景下的“新人因”。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新技术的涌现,关于“人的安全”的研究也必然迎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瞄准国际民航组织(ICAO)下一代规则标准,面向新的技术架构下的新安全、新安保和新人因,是航空安全前瞻研究的第一个维度。

民航运输系统作为一个以高分布、软件密集型、安全性为关键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其逻辑关系、复杂性和耦合性日益增加,增加了民航安全管理的难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行业深化应用背景下,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解决复杂运行环境下安全和服务保障难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引入可能给航空运输系统带来新的事故致因,以组件故障模式为主导的传统安全分析方法在分析复杂的应急决策、程序漏洞、系统事故以及组织风险等因素时有很大局限性,甚至有时掩盖了事故的真相。因此,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利用下的安全分析模型与风险预警技术开发,成为解决复杂系统安全性问题之道,此乃航空安全前瞻研究的第二个维度。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乌卡(VUCA)时代,我们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特征日益显现。以飞行员为代表的航空运输从业人员,更多地面临着在无法获得足够的、有限环境因素的信息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决策,而此时的决策人很难估计外部环境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大数据和多元价值成为目前理解决策不确定性的新要素。对这些新要素的审视也为应对决策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今的民航业,每天运行过程中都要产生海量的信息,这使得信息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根据相关关系来发现隐藏的信息规律,以保证不确定环境背景下决策人决策的快速性,即更好地应对外界作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航空安全前瞻研究的第三个维度。

(二)紧盯科技前沿技术,助力“智慧民航”做精

目前,我们发现,运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技术方法,提升现有的航空安全水平遇到了瓶颈;用简单的方法,如一般的法律法规符合性和强制性的要求等手段,已经难以解决复杂开放系统的非线性交互和多元耦合问题;在数学建模仿真时容易把人的个体差异过滤掉。这些现象说明,传统安全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行业发展所需了。此时,就格外需要有新的技术方法提供助力。未来,提升航空安全的“助力器”就是“智慧民航”。

按照智慧的四个阶段,可视化阶段解决的是实物的外观以数据的方式映射存入电脑的问题;数字化阶段是将实物的物理、化学等本构数据进入电脑;智能化阶段则是通过分析传感器的数据,以此为驱动力来调整实物形态的变化;智慧化阶段,将会实现基于人本思想的数据分析,调控实体形态。智慧民航的场景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航司、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运行以及智慧监管等,以智慧技术应对系统复杂性。同样,智慧民航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化阶段实现民航业务与信息技术跨业务整合,智能化阶段实现业务决策场景需求的精准刻画,智慧化阶段实现物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深度交互。

实践表明,智能技术替代人工进行感知、识别、评判、记录、决策、反馈,在许多应用场景中甚至远远优于人工的表现。企业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智能技术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安全管理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契合国家“新基建”发展战略来谋民航未来的发展,将“智慧”与“安全”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就将成为安全管理的抓手,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必将会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通过行业“知识”的再造,使数据和知识在线赋能,实现“智慧+管理、决策”,为行业运行提供实时的指导、警示、干预和辅助决策。

(三)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助力“绿色民航”做实

航空运输业承载着促进人文交流、经贸往来的重要使命,其发展需要平衡航空资源、社会需求、环境因素和经济利益。如何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航空业长期思考的问题。机场的噪音、空气污染、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野生动物危害等也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环境问题。

技术创新使得飞机变得更加清洁、低噪、省油,但航空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可能会超过技术进步,同时增加环境问题,机场范围内的地面交通运输、飞机供应和支助设备、油箱、加油设施都成为飞机之外的污染源。国际民航组织在第39届大会通过的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是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及标准,涉及责任分配及行业外减排管理机制和标准,可持续航油和合格排放单位标准等。

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6《环境保护》(DOC 9889)中涵盖了与机场相关的空气质量评估相关的问题,如有害物质浓度监测、识别排放源和排放种类、污染物扩散模型、基于LTO(Land take-off)的机场空气质量改进等,其实质就是限制或减少航空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未来,参与国际谈判并提供技术支持、航空自主碳市场的设计等,是科研院所积极作为的领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行动中,航空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限制或减少航空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势在必行。通过立法实现源头降噪、平衡的土地规划与利用管理、实施噪声消减运行程序及运行限制等,是推进航空领域积极降噪方面的努力方向。

噪音、机场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这三个情景下的任一情景都不能实现零排放,在目前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均无法低成本实现航空业“碳中和”目标,必然依靠基于市场的措施来完成。因此,自主建立我国航空碳市场,基于复杂系统工程的经验知识和创新机制来调整和优化知识基础,探索、积累、设计市场机制,是使命任务也是现实路径。探索成立民航绿色发展联盟,通过联系政府、航空制造业、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多方合作,为民航绿色技术测试验证、环境监测、政策标准等方面提供支撑,逐渐提升我们在绿色低碳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在环境政策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更具话语权。当前,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民航发展之路、民航环境领域政策制定,愈加需要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跨界联合研究支持。

建立机制,探索学术未来发展规律

(一)发挥平台作用,打造高质量创新综合体

未来民航研究院的角色应该是科技政策创新的“平台”,不应是人们印象中的刻板的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聚焦行业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满足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未来民航研究院的目标和定位。这样的定位,就是要真正解决基础研究、实际应用与航企运行实际脱节的现象。要做到这点,就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的超脱性和前瞻性。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如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价值、形式意义和实质贡献、学术规律和市场逻辑、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系,这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者、学术载体,还是对于航空运输利益相关者,都是很重要的。同时,要通过校院联动、行业联合、国际合作、校企协同,搭建优良的学科环境、健康的学科文化氛围。

(二)改变组织方式,打造高水平科研高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多层面覆盖,学科多领域融合,技术多相位链接,成果多路径涌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对传统的科研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体效益,成为当今科研尤其是联合科研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有组织科研是下一个十年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主题词,这标志着科技政策将从鼓励自由探索转变为加强有组织科研,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适应科学范式的变化,必须改变我们的科研方式。面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必须组织跨学科团队,且经过长期坚持、长期积累,才能实现基础研究上层次、重大研究有质量。

(三)创新人才机制,打造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查理·芒格说过:“未来,属于终身学习者”。未来世界将不再需要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极强逻辑思考力和高感知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我们不能期望过去的经验能解决未来的问题。与智者同行思考,借他们的视角看到世界的多元性,提出比答案更重要的好问题,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领先起跑。而跨学科学术组织,常以方向和问题为导向。组织的成员聘用采用多种模式,比较常见的有联合聘任、共同资助聘任和集群聘任等,大多采用“永久成员+流动成员+专聘研究人员”模式。未来民航研究院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常态化多样化引才、聚才、育才,加快人才集聚,全力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深挖人才“蓄水池”,努力打造学科发展的开放良性生态系统。

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格局洗牌背景下,倒逼人工智能产业的加速落地,倒逼人类社会加快变革。在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民航业的未来思考是未来民航研究院的责任和使命。未来已来,日升不殆。

猜你喜欢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样
谈“禾”部
谈“禾”部
智慧退敌
猫的冷酷与智慧
致强制胜的智慧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101分的智慧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