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2022-10-13何伟金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通气住院综合征

何伟金,陈 侨

廉江市人民医院,广东 廉江 5244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早产儿临床合并症,以呼吸困难为主症,进展为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极高[1],成为早产儿早期病死的主要成因之一[2]。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对于该类患儿而言,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存活率,但亦存在气压伤及腹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故治疗期间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3]。新生儿病房目前以无陪封闭照护管理模式为主,形成了医源性亲子分离状态,无法满足近年来人群日益增长的心身共护、人文关爱的护理需求[4]。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指以家庭为核心开展照护工作,尽最大努力拓展家长亲子照护的范畴与深度,使患儿能够充分获取到来自于家庭的安抚与袋鼠式照顾,有效提高其生命指征稳定性,改善疾控康复结局[5-6]。本研究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尝试采用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施加干预,效果较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9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及家长意愿分为家庭核心化照护组与常规照护组,每组各60例。纳入标准:(1)满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确诊标准。(2)住院时长在3 d以上。(3)单胎。(4)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心脏、呼吸系统先天性疾病。(2)败血症、肺炎。(3)其它脏器功能障碍,脑室内出血、肺出血等。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平均胎龄(31.69±2.44)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60±0.39)kg,患儿家长平均年龄(28.63±5.77)岁,家长学历为大学及以上29例,中学24例,小学7例。常规照护组:平均胎龄(31.50±2.51)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65±0.35)kg,患儿家长平均年龄(28.72±5.54)岁,家长学历为大学及以上30例,中学22例,小学8例。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及两组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实施方法

常规照护组按新生儿科常规护理模式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规护理施护,由责任护士提供生命指征监测、营养支持管理、机械通气照护、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措施。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在常规照护组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家长深度参与新生儿心身照护活动,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家庭核心化照护环境创设 在病区内设置家庭核心化照护区域,由5个家庭核心化照护专用病室组成,每个病室由儿童房与辅助房构成,儿童房内配置监测、供氧、吸引、母乳喂养等设施,辅助房配置可供家长休息与交流的床铺、桌椅等设施,另构建公共交流室1间,供入住于家庭核心化照护区域的家长间及医护患间沟通交流使用。

1.2.2 家庭核心化照护区域人员管理 家庭核心化照护区域由护士长、教育护士负责亲子陪护家长的教育监督管理任务,另设专区护理组长1名负责具体照护的组织协调任务,副主任医师1名负责医疗组的统一管理,实行经管医师、护士联合查房交班制,医护间充分沟通,经管护士及时掌握区域内新生儿病情动态进展与护理诉求,及时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护理服务信息的一致性、序贯性,针对新生儿情况及家庭照护诉求,制定护理个性化方案,并及时调适落实。

1.2.3 家庭核心化照护工作方式 以目标任务管理模式进行家庭核心化照护区域管理,按住院初期、住院中期、出院准备期3个时段进行差异化护理支持。在住院初期时段,责任护理人员助力新生儿家长完成环境熟悉等事项,并学会必要设施的使用方式,科普化宣讲病因、治疗、新生儿发育成长、并发症防控应对等知识,拓展家庭疾病认知范畴与认知深度。在住院中期时段,责任护士人员进行育儿基本知识技能传授,引领家长深度参与医疗护理活动,学会了解新生儿行为意义与暗示信息,学会治疗期新生儿正确喂养技术与常规病情观察技术,使其有能力协助护士完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前新生儿准备工作,掌握新生儿口咽部分泌物清理、感染预防、新生儿翻身等技术,并加以实践。在出院准备期时段,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新生儿喂养、病情观察等必要育儿技术掌握度的观察评估,跟据评估所获得的信息,做出及时到位的补缺纠偏干预,确保出院前1 d家长育儿技能考核合格,详尽地告知患儿家长出院后患儿的康复注意事宜及定期随访事宜。在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运行过程中,需注意严格要求督导家长落实无菌操作,有呼吸道感染的家长杜绝其与新生儿发生接触,以严防感染。

1.3 评价方法

由责任护士于出院时就以下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评价。(1)统计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时长越短,表示干预效果越好。(2)统计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鼻腔黏膜红肿、感染、腹胀、脑损伤、慢性肺病变及气压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情况

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干预后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常规照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情况(±s)

表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情况(±s)

组别家庭核心化照护组(n=60)常规照护组(n=60)t值P值机械通气时长(h)97.52±1.38 163.72±10.65-47.725<0.05住院时长(d)19.32±1.47 28.03±1.34-33.982<0.05

2.2 两组患儿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干预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照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高达56%[7],具有症状危重、发病急骤、快速进展等特征[8]。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系主流型、有效性治疗技术[9-11],而科学有效的治疗期护理配合是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治疗效果得到保障、预后得以改善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无陪新生儿照护模式使新生儿与家长均饱受亲子分离之苦,家长在新生儿出院前无直接参与照护的机会,增加了新生儿出院后亲子照护磨合困难,后续康复照护活动缺乏连续性,护理质量堪忧[12-13]。张红霞等[14]指出,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能够为家长提供全程深度参与新生儿治疗康复照护的机会与条件,可高度满足亲子心理需求,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质量。本研究将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实践之中,积极创设实用温馨的家庭核心化照护环境,使亲子处于近似家庭氛围环境中接受治疗护理,在住院不同阶段创设内容适宜的家长参与照护技术支持与照护机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家长家庭照护知信行水平,使之在护士指导协助下,逐步成长为新生儿高质量独立照护者。新生儿及家长可于照护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与照护技能磨合,家长全程知晓新生儿病情进展情况,降低其疾病未知与不确定感的心理困扰,提高其对各类诊疗护康复措施的理解程度,易于形成积极有效主动的诊疗护康复配合行为模式。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医护人员之间设有专用的沟通交流平台,既有助于护理诉求与护理供给之间形成无间隙贴合关系,亦可促成积极家庭照护经验的良性交流传递,提高新生儿照护质量与安全度,家长24 h贴身照护新生儿,亲子互动及时有效,传递爱意的抚触、拥抱、母乳喂养等心身情感支持活动,可无间隙供给于患儿[15]。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新生儿体温、呼吸心跳、血氧等生命指征的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可实现较好的亲子行为与情感归属效应[16]。儿童房的划分及严格的无菌操作要求,可有效控制家长陪护所附带的感染风险[17]。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的上述诸多优势使各类治疗康复措施的积极效应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成功推动了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的康复进程,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18]。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干预后机械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常规照护组,家庭核心化照护组干预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照护组。

综上所述,采用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施加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儿的救治效果,推动患儿康复进程,降低其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家庭核心化照护模式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而言,不失为一种安全积极高效的照护模式。

猜你喜欢

通气住院综合征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风,沙哑地
考前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