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理论下的街区风貌提升
——以绵阳沉香村为例

2022-10-13何钰桢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五感风貌文化

何钰桢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以及《美丽乡村》政策,并根据《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中提出的两个活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各地方纷纷开始进行街区风貌改造,如浙江杭州云栖小镇,特色小镇概念的先行者,海南的博鳌镇和西塘古镇等特色文化历史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纵观现在的风貌街区改造案列,在商业业态打造、街区外立面改造、景观设计和品牌效益提升等方面上不乏有存在同质化、模板化的趋势,而这些同质化的后果也导致一些“特色街区”陷入一种“本地人不愿意来,外地人来了不如不来”的尴尬境地。因此探索一种在特色街区风貌改造上的创新设计,研究如何来避免产生这种“千城一面”的尴尬,尤为重要。

现在休闲区的建设和改造都是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新主流,也是乡村振兴下美丽乡村理论体系建设中全新的课题。对相关内容的关注和探索已成为热点。从目前国内来看,甄明霞等通过对国外步行街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后提出步行街区发展经历的3 个阶段。毕燕对步行街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也有学者在街区风貌更新上有不同的探索、文章等,通过对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探索“五感”体验在景观设计方面如何应用的研究;朱建伟对“触媒理论”在城市进行更新的探索研究,探索触媒理论下的五感体验。

张维亚在《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国外的历史街区的三次保护发展历程都有详细的阐述。最早提出对“历史街区”建立“保护区”的政策条文,要追溯到1967 年的《城市休闲法案》,政府在历史保护区的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一些建筑师对街区外部空间设计进行研究思考,如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理论中对城市街道的建议,建筑底层架空可得到更多地灰空间,给人更多的休闲空间,也使建筑与城市更好地融合;还有来自日本的建筑师卢原义信,在他的著作《街道的美学》和《外部空间设计》中详细的阐述了城市外部空间对人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体现出城市街道平面布局到城市街道的外部空间对人的重要性。

纵观国内外街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文献立足点,可以清楚的得出一个结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或建筑师们在研究街区建筑风貌设计或改造时注重人在街区的主观体验,无论是“五感”还是“触媒理论”都是在以人为本对街区风貌进行一些探索。随着国民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从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年代到现如今人人安居乐业的小康时代,人们开始将生活的重心从吃饱穿暖满足物质需求转移到“看看电影、参加一场音乐会”和“出去旅游度假”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2021 年网络潮词大选中出现了的一个词最能表达出其深度,即是“沉浸式”。“沉浸式”体验能够成为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词汇,这一事实不乏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全身心的享受这种深度体验的渴望,这也是现在各行业发展的方向,让消费者能够在这个产品上或地方上得沉浸式体验。作者认为这种沉浸式体验切合了中国本土“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在街区改造上更应该运用沉浸体验设计,用沉浸式体验焕发乡村发展,吸引游客来此进行体验,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调动村民积极性,产生乡村街区风貌改造新的驱动力。但沉浸理论目前运用于建筑设计及街区风貌改造方面的案例较少,对其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还处在发展之中,可以查阅到的休闲街区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因此,作者认为探索在建筑设计及街区风貌改造中如何运用沉浸理论是值得研究的。

1.沉浸理论

“沉浸式体验”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新颖。沉浸体验亦被称作沉浸理论,第一次描述沉浸式体验的学说,是匈牙利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学说:描述人在专注某项事情时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当人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可能实现某一目标时,心中便会萌生“挑战”欲望,于是人的行动 与心理和环境之间就会形成高密度的互动,环境的变化又在不断促使人做出判断选择,以致全神贯注,沉浸其中。这种意识流动的心理状态被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Flow)。所谓“心流”学说(Flow Theory,也译作“沉浸理论”)。

现在沉浸理论多在教育行业,电子游戏体验,文化传播等方面运用较多,而建筑领域中在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上有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如余俊杰等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景观沉浸式体验设计;吴沐遥研究“沉浸式”设计在公共墓园景观中的应用;吴窈窈探索了沉浸式体验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但在街区风貌改造上运用沉浸理论的案例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将基于沉浸理论结合沉香村现状对沉香村街区风貌进行改造,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基于沉浸理论需要一个空间媒介使人能够处于沉浸其中,达到“忘我”状态,而“五感”则是从人体本身的身体器官当面对外界环境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最直接的感官,分析“沉浸体验”与“五感体验”,可以发现“五感体验”是在人体处于沉浸式体验中剥离出一部分仅限于五感的沉浸体验,让作者进行“沉浸式体验”对街区文化风貌提升的研究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方向。

2.沉香村概况

绵阳市准备在2025年之前打造一个仙海旅游度假区,现已完成仙海湖风景区的打造,本文研究对象沉香村正处于度假区总体规划之中,且处于仙海度假区北大门,(图1 总体规划图)规划定位为打造一个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主要对街区进行外立面改造设计,提升文化街区风貌。沉香村地理位置极具优势,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如七彩枫林、神仙树和仙海湖景区等,且沉香村本土有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还有古驿道的历史渊源。

图1 总体规划图

2.1 沉香村现状调研

2.1.1 总体分析

沉香社区是沉抗镇所辖的两个社区之一,历史悠久,是古绵州十八铺之一的沉香铺。解放后,沉香铺与抗香铺合并,沉香铺名字沿用于沉香村,后改为沉香社区,名称沿用至今。社区位于仙海区沉抗镇以北,东接锦屏村、南邻长河堰村,西靠新桥镇铜铃村、北邻新桥镇东华村,辖区面积2.05 平方千米。通过现场调研发现,沉香村现有的道路系统主街道七米为双车道,双侧有人行道,已基本规划修建完善;村民来往交通主要以公交车和大巴车为主;公共设施服务有沉香村广场,羽毛球场,和一些健身器材,广场舞舞队会在社区广场演出《凤凰飞》,平时还会举办篮球比赛;商业主要是便民商店,无其他大型商业类型;在商业街中住宅主要是自建房,后进行过一次立面改造,但效果不甚理想。(图2 现状分析)

图2 现状分析(作者改绘)

2.1.2 建筑立面分析

沉香村现有建筑立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商业区临街立面

2 住宅区立面

3 公建立面

从以上立面分析总结,沉香村建筑在风貌上存在以下问题:①建筑形式不统一,屋顶有坡屋顶、平屋顶和带棚屋顶;②建筑立面开窗形式不统一,有凸窗带窗檐的、有不带窗檐的、有落地玻璃窗、还有普通平开窗;③建筑立面材料不统一,立面大部分用清水混凝土,少部分有用釉面砖铺贴;且建筑材料脱离了本土原材料,与当地环境对比太强烈,显得突兀;④建筑色彩不统一,玻璃颜色有用蓝色的,绿色的;砖有用青色的,红色的,而建筑整体大部分以混凝土青灰色为主。

2.1.3 景观分析

从沉香村整体规划来分析,现场除商业街主干道两旁有行道树、各家院子自己打理的小花园外无完整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图3 景观规划现状)

图3 景观现状(左图行道树、右图住宅院子小花园)

2.1.4 文化分析

沉香村有着沉香铺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传说,村子以孝文化为村风,尊老敬老爱老;村子历史悠久,有金牛古驿道、神仙树等历史名胜。

2.2 调研总结

对沉香村的场地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村落发展较为平淡,积极性不高。村落的人群年龄段主要集中在老人和幼儿两个阶层,少部分青壮年在家。

村落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备。场地除主要街道为七米宽的水泥步行街,周围道路设施简易化,除村委会前方小广场外,无其他的公共设施建设。

商业业态简单。主街建筑大部分采用的是“上居下商”模式,除小卖部外基本没有经营其他业态。

文化品牌效应不明显。沉香村有“沉香铺”“古驿道”“沉香救母”等历史文化,但沉香村却没有历史文化氛围。

沉香村缺少使人能够沉浸到沉香村传统文化的媒介空间,无法使游客融入其中,去感受传播的孝文化,也无法通过旅游产业来提高经济效益。而沉浸理论就是阐述人需要怎样的心理才是达到最高的精神层次享受。

综上所述,作者决定将沉香村作为研究“沉浸式体验”在建筑设计方向上应用的对象,以解决沉香村现状问题为目标,并通过“沉浸式体验”来放大沉香村文化优势,激发商业业态活力,吸引年轻一代人回乡创业,打造一个特色文化小镇历史文化休闲商业街区,焕发沉香村新活力。

3.街区风貌改造策略

3.1 结合乡村振兴政策

以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作为沉香村休闲街区改造的上层指标,对商业区主要临街面建筑外立面、村中广场和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做好各个景观节点的“沉浸式”体验场所打造,注重游客和村们的空间体验,让街区满足“宜居、宜赏、宜品”这三个层次要求,凸显出沉香村的历史文化品牌。

3.2 整体规划策略

为了让游客能够从整体旅游路线上达到首尾呼应的完美流线体验,将整体旅游路线策划为两条完整的不同文化体验路线。

“两环线”:孝道文化体验线:沉香铺——孝文化广场(亲自互动区、沉香传说文化馆)——仙海区规划馆(村尾)——沉香酒楼(图4 环线示意图Ⅰ)

商业文化体验线:村头孝牌坊——商业街(剧本体验区)——古驿道隧道——桃花源居民区——村委会广场——仙海湖景区(图4 环线示意图Ⅱ)

图4 环线示意图(作者改绘)

3.3 地域文化体验策略

作者结合对“沉浸理论”的研究理解,融入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这五感体验,提出“融情于景、融故事于路线”设计策略,并将设计策略具体化,将沉香村历史文化休闲街区规划为“一动一静”。

具体表现在街区的建筑外立面、休憩广场、街道景观与公共设施。

“一动”:结合沉香村的古驿道历史,打造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商业街采用“剧本”模式,即游客在进入商业街时会有由村民扮演的npc 带领游客参与到以“沉香文化”“古驿道文化”等具有本地特色为主题的“剧本”中,并设置游玩任务和关卡,如让游客打卡沉香铺,或朗诵《弟子规》、《孝经》名言警句等。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游玩商业街时,还能感受到沉香村浓厚的孝文化气氛,也能通过同村民npc 接触时感受到沉香村的人文关怀,感受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

将建筑临街外立面进行铺装上、造型上改造,主要材料采用当地林木,红砖,青瓦;(图5 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上,仍保留原有的“上居下商”模式,仅改变建筑风格,从现代风格变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南民居风格。(图5 临街立面效果图)

图5 商业街改造(作者自绘)

“一静”:以山坡为自然屏障,将商业区与居民区部分隔离开,给民宿与沉香居民区营造一个静谧,舒适的世外桃源。并在山坡下进行隧道设计,创造一个幽径,并在其中加入马铃声,达到一个以动衬静的效果,以期游客在通过隧道时能够通过听觉、触觉的感知让人联想到古时戴着马铃铛的马匹走过古驿道时那种一步一响的情景。

4.结语

首先,辨析本文相关基础概念,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展开对“沉浸式”体验概念的研究分析和理解,研究分析“沉浸式”体验与“五感”体验两者的衔接关系,为沉香村风貌规划提升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沉香村进行调研,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该村存在的发展问题,深入剖析其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特色、空间形态要素,进一步明确理论实施方向; 在沉香村历史文化休闲街区风貌提升设计中,通过对沉香村本土孝道文化,历史渊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和实地调查,再因地制宜置入能够引发游客产生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这“五感”互通感知,创造沉浸体验场所,从而达到让游客能够拥有“沉浸式”体验的目的,其次,通过对商业业态“融故事于路线”的“剧本”业态设计,能够研究“沉浸式”体验在商业中起到的作用,更能够焕发沉香村的旅游经济活力,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休闲街区改造模式。

猜你喜欢

五感风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包裹的一切
谁远谁近?
“五感”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性研究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景观的语言
库车城市风貌
新休闲主义风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