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漕古镇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图谱构建
2022-10-13安徽工业大学李思乐王雪洁李凤娇
景观基因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中“基因”一词。在景观的研究中,将“基因”融入景观研究当中,使景观基因以景观“遗传”为基本单位来呈现,也就是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景观基因和文化因素可以代代相传。在繁殖、分化和遗传过程中,这些基因可以使后代阅读遗传信息,通过文化因素发现共性和异性。通常,由于发育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同一基因会发生变化。最早是由刘沛林等人对中国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进行分区并识别
,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紧接着更多的学者引入该理论来分析全国各地的村落和古镇,如延边、黑龙江、徽州、赣南等地。通过对其古镇的识别,提取其地区景观基因可以进一步了解古镇与古镇之间的异同。
1 运漕古镇概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运漕古镇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它顶部连接漕湖,底部连接长江,被玉溪河和牛屯河环绕,水运发达。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武威、巢湖等地都要过漕湖,通过水进入长江。运漕便是第一个占领水路并进入河流的城镇,客商无论是上行还是入江,运漕都是必经之地。
1.2 历史文化背景
运漕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古镇文化,而徽派文化对运漕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地狭人稠的现实环境,徽州人放弃农耕
。因此徽商来到运漕,给运漕带来了徽商文化。徽商文化在促进运漕的经济、政治和观念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运漕徽商文化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当地的购销网络,还提高了运漕的商业地位,同时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文化。
2 运漕古镇景观的基因发展
2.1 古镇的兴起与发展
相传夏禹“凿东莞石梁过运河”治水时,古长江泥沙淤积高地,逐渐形成了“辽化洲”。运漕地区属于“吴头暮楚”,故称运漕为“吴楚名区”,这四个字曾刻在原镇西街的门圈上。当时的建筑无风格可言,整个古镇依河而建,根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运漕镇始于东晋,原为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
2.2 古镇的繁荣时期
运漕古镇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繁荣时期。运漕曾号称“小芜湖”。第一次是在明清之后,中国商贸逐渐崛起,运漕古镇的发展便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运漕的再次大繁荣是在清末明初,李鸿章家属都在芜湖经商发展,当时芜湖米市极其繁荣,为清代四大米市第一,大部分商人将其家乡的砖雕、木雕等徽派元素运用到运漕建筑当中,徽派建筑自然成为了运漕古镇中的主流建筑。
4综上所述,水资源问题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水资源的状况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应推动改革水权水价改革机制,积极分析水管理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真总结水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合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经验,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实现合理、长久的水资源利用。
2.3 古镇的现状
运漕古镇拥有千年的历史文化,素有“小芜湖”“水乡泽国”的美誉
。运漕古镇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建筑目前也闲置了,但整个运漕古镇目前已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古镇改造目前成为很多设计学者的研究方向,现在的运漕古镇,是经过改造后的样子。目前有大量学者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分析村落古镇,对运漕古镇的研究在知网上仅有20 篇论文。运漕古镇目前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肌理格局,村内现有传统风貌建筑11 处、公园1处等历史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 运漕古镇景观基因的识别
文章结合古镇景观特性,首先对运漕古镇文化景观进行特征解构,将运漕古镇的景观基因类别解构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两大类。显性基因更多地体现在布局、建筑、装饰特征上;隐性基因用于表达运漕古镇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景观基因识别将两类中的因子识别提取出来,最终建立了2 大类、4 大要素、10 项一级指标、23 项二级指标的运漕古镇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如表1)。
3.1 显性基因
1)古民居。受皖南建筑的影响,古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古镇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充满了地方特色,坡顶屋面,青瓦粉墙,马头墙高低错落,房檐屋脊,挑廊排窗,还有精细的木雕、石雕、砖雕等
。其特色是将居所与商铺糅合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洗礼,很多建筑也经过了多次翻新,大部分建筑主体以砖、木、石为建筑原料,为两开间、三开间的两层小楼,其立面主要以马头墙、天井、门罩等构成。马头墙是形状酷似马头的防火墙,运漕古镇中大多以“鹊尾式”为主,墙面的主要材料是白灰,和谐统一,保留了过去“木楼、石路、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魅力
。传统民居建筑各进都开有天井,每两进之间用天井相连,主要用于通风透光,传统住宅建筑的每个入口都设有天井。每两个入口由一个天井连接,天井主要用于通风和透光。天井的相应部分是一个收集雨水的水箱,当然,天井的设置也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门罩是大门上的防雨罩屋檐,门罩既可以防止雨水流溅到大门和墙上,同时也是大门的一个标志(如图1、图2、图3)。
运漕古镇全镇36 条大街、72 条小巷,街道布局呈“梳子”形街巷,称为梳式布局。梳状体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古镇的河流水系和氏族文化。这样的布局可以被吹进村庄的道路和庭院,随着凉风进入河流或池塘,以缓解湿热的天气。河涌水网是最早决定古镇的布局形态,运漕古镇的建筑群集中布局,未围绕河涌水系而建。古镇中心有一块荷花塘,以荷花塘为基点是一片公共区域,在河涌边上植有各种风景林木和水埠,构成村落的公共活动场所。整个古镇布局形成“建筑—道路—水域”或者“建筑—道路—建筑”的界面,深刻反映了古镇和谐的生活环境。
3.1.2 建筑特征
运漕古镇建筑主要以徽派建筑为主,从外观特征上看,徽州建筑的整体颜色为黑白黄。运漕古镇的建筑大体和徽派建筑一样,但大部分历史民居建筑只遗留下一小部分,古镇中有非常多残留的建筑,从外观也可隐约看出其建筑特征,也有一部分后起建筑主要运用木制材料进行搭建。文章通过对运漕古镇建筑进行分类,在构成上分为古民居、古祠堂和其他公共建筑。
3.1.1 环境布局特征
3.2.2 宗族文化特征
3.1.3 装饰特征
运漕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小芜湖”的运漕,其繁荣的经济水平,给当地带来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餐饮文化,同时当地的习俗繁多,其中的运漕“三节”及民间节会都独具特色。运漕古镇常年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例如赛龙舟、舞龙灯、唱村戏等。
3.2 隐性基因
3.2.3 曲艺文化特征
5.资源弱化,是影响风险管理审计的根本因素。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内容、新领域,也是一种以集查错防弊增加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综合性决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复合型的高素质要求。但由于部分审计人员没有经济管理、法律事务等多元化的综合知识,缺乏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经验指导,导致风险管理审计质量不高,成效不大。
在众多徽派建筑内部布局相似的情况下,装饰纹饰显得尤为重要,徽派古建筑中在梁架上用料大,注重装饰,雕刻的图案能体现出宏伟、壮美。而运漕古镇的梁架装饰非常的简洁,上面主要都是线条和浅浮雕,横梁上的图案只有轻微的云朵花纹,包括格窗上的装饰,运漕古镇通常以简单的“十”字形和“田”字形格窗为主(如图6)。
运漕古镇的节令习俗也具有当地特色。春节期间,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要守岁,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运漕守岁时长很短,只需要简单地烧香即可,在初一晚上子时,都有朝拜仪式,不论是住在镇里哪条街,都要朝拜,朝拜结束后,每家每户每个商行都会挂上灯笼,给节气增添喜气。每年的端午节也是镇上最热闹的时刻之一,赛龙舟的活动深受人们喜爱。
新型会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因此,先分析会计行业的需求,依据“产教融合”的特征以及本科高等院校的规范要求,建立并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会计学实践教学效果。
2)古祠堂。古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徽州有句古话“无祠无宗,无宗无祖”。运漕古镇在经济发达时期,修建了许多的祠堂。据考证,在上大街和北门街上曾经建有7 座之多的祠堂,但目前只保存了佘氏和徐氏两座祠堂(如图4、图5)。其中,佘氏祠堂全长47 米、宽10 米,祠堂有三进2 个露台院,坐东朝西,初进佘氏祠堂的不是一进而是二进。在二进中的柱础上,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在墙壁上,能看到砖雕,其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另一个保留下来的徐氏祠堂是砖瓦平房,该祠堂原本为三进的结构,目前只有二进是完整的,一进和三进都遭到一定的破坏。运漕古镇保留下来的两个祠堂建筑都十分端庄、布局合理,反映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
儿童对成人图画书讲读有更倾向于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期待和诉求。在图画书阅读中,儿童需要和成人一起经历阅读过程、唤起体验、增进趣味,享受亲密的情感氛围及沟通交流的愉悦,分享彼此的发现和体会,共同探索共同发现,这些都构成和加深了儿童阅读图画书的快乐体验。图画书讲读这一方面的目的和价值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不仅是在家庭开展的幼儿亲子阅读中,而且在学龄儿童的教室里,呼应儿童阅读心理、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也应确定为教师为学生讲读儿童图画书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
本研究参照相关的改良技术规范文件,综合胶东半岛地区耕地的具体情况,选取pH值、有机质、有效磷(P2O5)、速效钾(K2O)等 8种因子作为胶东半岛地区耕地地力的限制性因素,并划分各限制因子标准(表8),结合各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5和表7),对胶东半岛地区耕地地力等级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
运漕古镇的宗族社会是由宗祠连接起来的,其宗族文化来源于儒家思想,强化角色规范,注重自我修养等意识,传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的“人伦家教”礼范
。运漕文化具有内容深厚、内涵深刻、结构完整等特征,它包含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市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3.2.1 民俗文化特征
明末清初,运漕徽商常常引进徽剧班在镇中演唱,自此,戏曲演唱开始延续下来,之后慢慢延伸出了运漕门歌,也叫“锣鼓书”,唱腔与庐剧极其相似,最早是穷人无居所、无收入,便在胸前挂着一个鼓,配合着锣敲打出“咚咚锵”的节奏声,同时唱着五字句、七字句。随着乞讨者越来越少,门歌也成为了农村晚会活动中的必要节目。随着社会的变迁,门歌的演绎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时至今日,门歌依旧活跃在古镇。
运漕划分为:西北、东河、上大、北后四大片。西北主要是以京剧为主,上大、北后则以庐剧为主。运漕中供戏曲演唱的地方也非常多,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团体的要求,例如:仙姑楼(原东河街道麻绳厂)、天主堂(运漕中学)、王氏祠堂(运漕幼儿园)、李府盐仓、天成楼茶馆(后改为运漕剧场)、万年台、男福音堂(运漕老派出所)、女福音堂(农具厂)、运漕文化馆等。
4 运漕古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是对运漕古镇景观图示化的过程。在前文文字性的特征分析下,通过图示化识别构建运漕古镇的景观基因图谱,结合前期分析可知,运漕古镇的风貌是由古镇的整体布局及主体建筑决定。因此,将运漕古镇分为主体景观基因和附着景观基因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主体基因主要为古镇中的布局、街道、建筑(美人靠民居、佘氏祠堂、徐氏祠堂、李鸿章当铺等)。表2为详细的景观基因图示化表示。
5 结论
古镇的景观风貌形成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结果,景观基因的提取对我国古镇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景观基因理论与研究方法,可以清晰地了解运漕古镇的景观基因,识别其古镇的景观特征,构建出运漕古镇景观基因图谱,有助于提高对传统古镇景观的识别能力,为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古镇提供新的思路。
2.3 并发症与复发情况对比 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4%)低于传统组(11.9%);传统组的复发率为16.7%,改良组的复发率为4.8%,改良组低于传统组;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3。
[1]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2]谭晓月.徽州古村落景观基因形成肌理及识别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6(05):20-25.
[3]郑宏.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233-234+236.
[4]陈代,李菲.历史文化古镇建筑规划的保护研究——以运漕古镇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12):76-79.
[5]陈代,李菲.运漕古镇的保护与改造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4):72-75.
[6]王苏宇,陈晓刚,林辉.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及其特征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5):1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