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案例
2022-10-12王寿江
王寿江
(宁夏育才中学,宁夏银川 750021 )
学校劳动教育一直是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3]。2021 年 4 月 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修改,将第五条中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修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着重强调“劳”,以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以宁夏育才中学开展劳动教育为例,重点探索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从新课程的角度如何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如何通过“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 建立劳动课程体系,总体规划学校劳动教育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规定,劳动共6 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 小时;其余4 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5]。宁夏育才中学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劳动精神教育、劳动理论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内容制定了《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课学分评价表》(表1)、《宁夏育才中学学分认定记录表(基于活动和实践的模块)》(表2)、《宁夏育才中学假期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表》(表3),通过劳动课程体系的建立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施。
表1 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课学分评价表
表2 宁夏育才中学学分认定记录表(基于活动和实践的模块)
表3 宁夏育才中学假期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表
二 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坚持体验式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体验,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坚持实践体验,解决好知行合一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劳动魅力、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一)校内日常劳动
校内日常劳动主要包括校务劳动、餐务劳动、舍务劳动。“校务劳动”是利用劳动教育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垃圾清扫、环境美化等活动。“餐务劳动”是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餐厅维持秩序,协助学校餐厅后勤人员清扫地面、擦拭桌子、收拾餐盘等。“舍务劳动”是在学生宿舍实行自我管理,要求学生每天按照标准对宿舍内务进行清理打扫,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体悟学习生活环境建设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校内劳动实践
校内劳动实践主要包括创造性劳动和农耕体验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在劳动过程中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校本课程和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将社团课程、科技节活动和文化课程相结合,将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例如,“手工社”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剪纸、编制中国结、制作书签和衍纸画等,在陶冶情操、丰富校园美育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活动始终;在科技节上,学生在制作叶脉书签和琥珀标本等生物标本时,体验实践探索的乐趣;“创客社”社团活动初步融合了科学研究、技术制作、艺术创作,在帮助学生进行“创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农耕体验劳动”是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建设占地18000 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96 个班级配备实验田,建成学生“第二课堂劳动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开垦、施肥、覆膜、打垄、播种、除草、喷药等农耕种植。在劳动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挖掘劳动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并开展多项与此相关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如通过“分析宁夏育才中学土壤成分探索科学种植”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土地的意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让农耕文化得到传承。
在校内劳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精湛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破除僵化思维,不断推陈出新。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校外社会实践劳动
宁夏育才中学依托学校团委成立宁夏育才中学志愿者协会,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本着“立足校园、奉献社会”的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家务劳动
宁夏育才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父母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受劳动的快乐,学校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帮秋收”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刨土豆、掰玉米、收粮、晒粮等。“农忙时节我帮忙,硕果金秋粮满仓”,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体会到父母和农民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家务劳动可以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 以学科教学为抓手,落实劳动素养教育
劳动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蕴含于学科教学中被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发挥课程主体功能,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学科实践,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编制蕴含劳动教育元素的试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
(一)发挥课程主体功能,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文字、文学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而语文课程的内容以文字形式反映人类自身情感、意识与价值追求,充分体现着劳动智慧与劳动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培养为目标要求,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其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着劳动教育元素,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二)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中能够渗透劳动教育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歌颂劳动精神的文章。比如《愚公移山》,通过塑造“愚公”形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弘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愚公移山”精神。再如《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这些人物形象,无不闪烁着传统美德的光辉,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二是歌颂劳动成果、创造幸福生活的文章。比如《菜园小记》中有关种菜的描写,《记一辆纺车》中对纺纱竞赛场面的描写,《风景谈》中劳动创造的“第二自然”,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劳动力量的神奇在这些课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是弘扬劳动之美的文章。这些蕴含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所体现的劳动教育素材是“显性”的,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景泰蓝的制作》《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体会到劳动价值的含义。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是“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并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加强学科实践,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宁夏育才中学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科技类社团活动和学科实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MakeX 竞技机器人对抗比赛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机器人”在社团小组同学们娴熟的操作下为观众表演“投篮”“打保龄球”等趣味项目;无人机小组的“舞台”上,炫酷的四旋翼无人机、大疆无人机、三角翼飞机陆续升空;3D 打印“创客”小组制作的小动物、建筑物等作品让不少同学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物理学科中的小实验展示和工艺制作,让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从客观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具体活动,一支支手工制作的“水火箭”成功升空,让同学们感悟到物理知识的有趣和“威力十足”。化学学科中“火花四溅”的趣味实验诠释着元素间的神奇反应,香皂、护手霜制作展现了生活中的化学魅力,让同学们感叹不已的同时忍不住想自己尝试操作。生物学科中复杂精巧的生物模型引人注目,酸奶泡菜让不少“小吃货”流连忘返,精致的叶脉书签、植物标本,更是让参观的同学爱不释手。地理学科中展示的各类典型地貌特征模型特点突出、美观大方、吸引眼球。
语文写作课上教师安排学生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如描写帮助父母的家庭劳动,描写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描写麦收、种菜、剪纸等生产劳动。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并通过对劳动过程、劳动体验的记录与描写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培养其劳动意识与习惯,增强劳动与创造能力,达到“以文促劳、以劳促学”的目的,有效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数学学科中的许多规律和定理仅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在情景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四)编制蕴含劳动教育元素的试题,在测评考试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0 年7 月,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6]。近年来,宁夏育才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落实劳动教育目标要求,有意识编制蕴含劳动过程、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元素的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展现劳动过程,增长劳动知识
宁夏育才中学结合学校特有资源优势,对学校东侧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了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活动课、劳动课及周末时间,按照采购农具、平整土地、选种选苗、施肥耕种、后期培育、分享成果等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融入劳动教育的数学试题:高一的1 至5班计划在标有“A,B,C,D,E”的 5 块土地上种植辣椒、番茄、黄瓜三种蔬菜,如图1 所示,且每块地上只能种植一种蔬菜,相邻土地所种植蔬菜的种类不同,则以上5 个班级的不同种植方案有多少种?
图1 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图示
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分析:试题以学校开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背景,以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的“赵爽弦图”的形状为载体,考察数学计数原理中的排列组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提高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
2.体现创造性劳动,提升创新性思维
在物理试题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通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融入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的考查,既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也宣传践行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体现劳动文化,认同劳动价值
宁夏育才中学为了让更多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系列介绍、交流活动。
设计了下列语文题目:
(1)下列内容与哪一个节日有关?
①年年乞与人间巧:
(2)请你为学校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交流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 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劳动文化的认同结合起来,在考查学生古诗词积累的基础上,感受古代劳动者在不同节日里的风俗,比如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草、洗草药浴等。在渗透劳动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认同劳动价值、认识劳动的意义。
4.描述生产实际,树立正确劳动观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原西北轴承厂)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才中学组织学生开展“西北轴承厂的前世今生”研学活动,设计如下地理试题。
任务一: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变迁原因分析
图2 为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和新址的对照图片,图3 为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址位置百度地图截图。
图2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和新址的对照图片
图3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址位置的百度地图截图
(1)据图2 和图3 简析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变迁的原因,以及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址的区位优势。
(2)据资料分析总结类似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生产特点及在区位选择上要遵循的原则。
(3)写出新厂参观体验。
(4)据资料分析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在区位选择上的变化,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任务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主题研学活动任务设计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规划区总面积3500 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800 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绿色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共同构成国家能源“金三角”。
(5)结合以上材料和学习过的工业相关知识设计至少三个关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主题研学任务。
劳动教育元素渗透分析:本组试题以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研学活动为背景,描述工业企业的变迁,通过学生的观后感描述工业生产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出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号召。
四 探索劳动教育和通用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课程本身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精神,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历现场。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要求。宁夏育才中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一)以项目活动为抓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
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课题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以身体力行的体验为主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技术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大项目整体统筹促提升
宁夏育才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技术与设计1》课程,高二年级开设《技术与设计2》课程,每周2 课时,分学段开设(即每学期分为2 个学段,一个学段开设信息技术课,另一学段开设通用技术课)。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全员集中参与的7 课时的大项目主题活动。依据教材的知识主线,每学期的项目主题呈现螺旋式发展,既开设以木工、电工等分类主题项目,也开设依据兴趣爱好的自选主题项目。设计安排如图4 所示。
图4 大项目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在大项目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又要在活动的环节上做好引导、监督和反馈;既要在知识技能方面给予学生充分指导,也要积极关注合作小组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理性、积极地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会学生处理小组团队协作中的问题等。
2.小项目课堂推进寻亮点
小项目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具有用时短、成本低、制作简易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比较容易实现的小项目,例如,在《技术与设计2》课程模块中设计简易相框架、牙签吸管承重结构、纸桥、简易纸兜等微项目。小项目的设计要求侧重点不同,例如,“简易纸兜的设计”既可以侧重纸兜的承重能力设计,考察学生对“结构强度”的理解,也可以侧重制作纸兜主体和提手两部分的流程,更好地提高效率,优化纸兜的制作流程[7]。
项目活动使用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思想,落实技术图样,整个过程也是实现设计物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助力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提高。
(二)校本课程提兴趣,全面发展扩视野
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展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宁夏育才中学技术组发挥教师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诸如创意设计、服装设计、机器人、航模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大学专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和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任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宁夏育才中学在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实效、创新方式、拓宽途径,为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