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幼儿园认知空间设计探索
2022-10-12黎琰
黎 琰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1 引言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户外活动的3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连续性(社会性)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必要性活动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性活动,而更多行为是自发性与连续性(社会性)活动[1]。这类行为的发生,先决条件便是相聚在同一空间。因此,幼儿园的空间需要注重丰富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序列,要打破过去封闭与单一的空间形式,进而转变为开放与交流的多层级模式,创造具有相聚性的空间,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的勇气。
2 幼儿园认知空间设计探索
2.1 环境融入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基地场所具备的自然风貌。人文环境是指其所在场地的地域特征,其地域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幼儿形成具有归属感的空间感知与文化认知。
2.1.1 元素提取,相形运用
融入人文环境最直观地体现表现在对传统建筑材质与元素的提取,这些元素可以直接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形成现代建筑与传统元素的碰撞,在对比与冲突中,实现古与今深切交谈。
2.1.2 空间提取,抽象转化
提取地域建筑的空间特征,是对地域文化三维空间特征的表达与运用。
(1)空间整合运用
空间整合运用是对空间特征提取之后,完整地运用在空间特征中。对传统空间的复制,能够形象地体现地域建筑的人文特征。
(2)空间提取转化
传统人文环境中的空间形态是一定的,经过转化与演变,发散性地运用在幼儿园设计中。同时能够进行空间的再创造,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形态。
(3)空间抽象隐喻
这种方法超越了对地域文化相形的感知,是一种精神与气韵层面上的体悟。隐喻象征的手法要求形象与所代表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的内在因缘与本质因素。
2.2 班级空间
幼儿班级空间是使用率最高的空间,基本的教学活动都发生在这个区域,主要由活动区域、休息区域、服务区域3种功能类别组合而成,其中活动区域为活动室,休息区域为卧室,服务区域为盥洗室、卫生间、衣帽间、储藏间、备餐间等。
班级空间的总体布局中需要注意各个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备餐间需要具有消毒与清洗的功能。班级空间中活动室、卧室有日照要求,卫生间有自然通风要求,布局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平面与立体3种方式。
2.2.1 平面布局方式
即班级空间在同一层,其中卫生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3种不同的基本布局方式。
2.2.2 立体布局方式
即活动室与卧室不在同一种标高平面内。立体的布局方式更加明确界定了动与静的空间属性。立体布局的处理方法有2种,夹层与分层。立体的布局方式丰富了班级空间,但是在幼儿的行为方式中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
2.2.3 开放布局方式
开放式布局方式是将幼儿活动班级打散,同一个年龄段或者跨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在一个活动单元内,他们具有共享的教育空间与游戏设施,休息空间围绕中心的活动室布局,因此幼儿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的交流,更加灵活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游戏方式。
2.3 启蒙培养空间
启蒙培养空间分为兴趣教室与创新培养教室2个部分。
2.3.1 兴趣教室
兴趣教室是培养幼儿多方面认知能力的主要场所,不同类型的功能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兴趣教室在整体布局中与班级教室和公共空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兴趣教室的空间大小与教学内容及使用人数息息相关。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便于管理与教学,通常兴趣教室为分班教学。在对其进行空间容纳量的分析时,分为3类空间,即分班兴趣教室、合班兴趣教室、音体教室(以上3种类型班级均以一个班级30人,9班幼儿园为例)。
兴趣培养教室的内部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而定,方式也非常灵活。需要注意其中气氛的营造,可以运用色彩、材质与教具的设计,创造能够提升幼儿好奇心与关注力的培养教学空间。
2.3.2 创新培养教室
创新培养教室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而设立的,例如种植体验、爱心体验(养育小动物)等,这些空间与室内外的公共空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
2.4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分为室内与室外2个部分。室内公共空间需要布局具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公共空间形态和尺度的变化非常重要。同时在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引导下,也需要增加一定的功能。第一,公共空间是亲子活动的行为发生聚点,并且幼儿放学时家长排队需求直接影响到空间尺度。第二,公共空间若与展示空间相结合,则需适当放大并有序组织,避免拥挤而影响正常通行。
幼儿园的室内公共空间由门厅、走廊、游戏区、交通空间4个部分构成,组成完整的幼儿园室内公共空间体系。而通过对这3个部分空间特点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二维与三维两种不同维度的空间。其中二维包含走廊、游戏区,三维包含交通空间与门厅空间。设计方法中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可以形成多种组合与变化方式,同时提升四部分空间在视线、感知中的通达性。
2.4.1 排列重组
活动班级的错落布局能够自然地围合出丰富公共空间形态,通过空间的局部放大,与走廊空间相连接,形成的空间序列。放大空间中较大的部分可以作为交流聚集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同时兼有展示幼儿手工作品的功能;较小的部分可以作为幼儿自发的躲藏游戏空间,也是多种交流形态发生的区域。
同时不同的空间形态对于气氛的营造具有不同的心理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圆形的空间具有稳定包容的感觉,因此在公共空间中适合作为交流空间的主要载体;长方形、椭圆形的空间具有导向性;规则的图形具有冲突感与灵活性。而交通空间作为幼儿园中立体空间感知的主要场所,其功能不仅仅在于疏散,而具有引导幼儿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将楼梯的位置与公共空间相配合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同时与自身的形态、尺度、色彩与材质相结合,形成具有交流功能的交通空间。
2.4.2 嵌套组合
在比较大的公共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形成形态上的变化。同时与颜色、大小、方向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包含组合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可以与功能相结合,形成展示角、游戏角、亲子空间、储藏空间、阅览空间等,增强空间的复合性。
同时嵌套空间在墙面上、围合栏杆处也会形成公共交流空间,通过对界面的凹凸处理,形成半围合的空间。在三维里利用垂直空间的延伸性,在不同高度形成局部出挑,例如平台、盒子、绳网等形成立体空间中的嵌套模式。这样的设计方法,能够增强不同高度界面中视线的联系,提升立体空间的趣味性。
2.4.3 空间渗透
空间的渗透性主要体现为视觉的可达性,而满足这一条件所需要的空间则是具有连续性与通透性的开放空间。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理,需要看与被看的渗透空间,以满足心理需求。
(1)二维空间。幼儿对于未知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因此在二维空间界面上进行渗透,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心理。可以通过在墙体上开洞、半透明材质、穿插体块、半封闭格栅等方式,增强空间的开放性,来引导幼儿通过视线寻找与发现,也能够成为安全的游戏空间。同时空间渗透体现在与室外空间的联系中。幼儿园庭院空间与室内公共空间的联系,模糊室内外界面,将室外景观空间引入室内,增强与自然的互动。
(2)三维空间。三维空间渗透有3种方式。第一种通过屋顶形式的变化,将空间在垂直方向进行伸展。第二种通过局部天井与交通空间的结合,在增加空间层次的基础上达到多界面的可视性。第三种通过降低或者升高底界面的高度,降低后的空间增强空间延伸性,私密性增强;升高后的地界面成为视觉焦点,提升空间的向心性。这些手法,为空间探索提供多维体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幼儿对三维空间的感知,帮助幼儿清晰地辨别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空间方位。
2.4.4 元素引入
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可以分为形态元素与自然元素2种,他们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的利用方式是一致的。
其中形态元素在室内设计中非常常见,可以分为色彩、灯光、材质、形态,通过不同元素的穿插与对比,达到区分空间的目的,同时能够提升可识别性,形成多层的空间体验,增强幼儿对立体空间的感知。
而建筑中可以引入的自然元素是指能够被视觉捕捉到的阳光、水体、植物、岩石等,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玻璃材质、具有编织纹理的格栅、透光的混凝土,都可以自然地将室外景致与室内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勇于探索的心理。在所有的自然元素中,光影的变化是最灵动的,也最能引起幼儿注意[2]。对于光影的运用首先可以通过透光介质的纹理来体现,其次就是透明界面一侧能够形成光影的物体。光影随着阳光高度的变化随时改变形态,为幼儿观察自然界提供了天然的学习场所。
2.5 室外活动场地
室外空间是幼儿亲近大自然的主要载体,首先围合界面的形状决定了室外活动场地的空间感知与平面布局风格。与室内公共空间的形态类似,曲线围合界面能够提供更强的向心力,同时包容围合的空间关系能够为幼儿提供安全感[3]。
在平面布局中,分为室外场地与灰空间2个部分。传统幼儿室外活动场地多分为班级活动场地与器械活动场地2个部分。空间直白缺少变化,幼儿的交流方式也变得非常单一。因此,为保证幼儿的安全与舒适,宜使用软质铺地,同时要将室外场地分为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与局部私密3种基本形态。同时加入功能分区,将分班活动场地、公共活动场地与绿植空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以加入种植体验区域,增强幼儿对自然的感知能力。
3 项目实践
武威荣华颐养园幼儿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幼儿园所在的荣华颐养园,则是以养老为中心的大型社区,整体设计风格是汲取了武威人文风貌,运用青砖与坡屋顶,简洁的体量关系表达传统建筑文化,设计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效果
设计中首先采用了二维元素提取的方法,融合了武威传统民居中的夯土墙及砖墙的立面元素,将其运用在幼儿园外观与景观设计中,营造古朴的建筑氛围;其次使用了空间提取中简化整合的方法,采用了武威传统民居中的坡屋顶形态,并将其转化为现代建筑语汇[4]。
空间设计中将兴趣培养教室、活动班级与位于幼儿通连廊进行连接,并与位于幼儿园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相连,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空间关系。兴趣教室与走廊的界面设计为透光界面,以U型玻璃与透光玻璃相结合的材质运用为主。这样的设计方法将原本封闭的兴趣教室解放出来,多界面地穿插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之间形成渗透关系,使得开放性教育成为可能。同时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驻足并与兴趣教室内的小伙伴进行交流。
与此同时,在建筑中心创造性地设计了幼儿公共活动的焦点,也是全园的轴线中心。首先通过带有树木的入口空间进入公共空间的起始门厅,其作为室内外界面的分割,被设计为一层空间,让幼儿能够在内外空间中舒适地过渡;接着空间突然放大,变成两层的“树乐园”游戏空间,与树木一起巧妙灵动标示着幼儿园独一无二的自然归属感,同时这个空间为幼儿在冬日提供了活动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公共空间设计
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中[5],在满足分班活动场地的基础上,空间界定中使用平面与立体覆盖的设计方法,通过彩色橡胶区分活动区域,同时绿植与局部榉木板相结合的设计,将空间区分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引导幼儿的多种交流行为,如图3所示。
图3 室外活动场地设计
4 结语
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幼儿园中,因此,对于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的探索尤为重要。而学前教育开放式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很多已建成的幼儿园并不能提供教学所需的交往空间与认知空间。如何能够在基于幼儿身心特征的基础上考量空间,如何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心理与认知心理,如何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如何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安全与温馨的环境气氛,这些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幼儿的健康成长关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园空间设计的探索并不能止步于此,需要不断总结与创新,从而为幼儿提供更舒适与丰富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