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挡土墙防护设计及施工方法
2022-10-12杨美汪
杨美汪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0 引言
通过公路路基挡土墙的设置,有效支撑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以防变形、坍塌,从而为车辆通行提供安全保障。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水平均要得到保障,如此才可发挥出挡土墙的应用优势[1]。为此,有必要加强探讨,明确挡土墙设计及施工的关键要点,促进挡土墙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1 挡土墙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按使用场合的不同,挡土墙分为多种形式,如下:
(1)路肩墙:墙顶位于路肩,通常建设于陡山坡处,此类构造物的建设能够收缩坡脚,由于结构尺寸得到优化,可避免过量侵占农田的问题,同时维持路基的稳定性,竖直式和仰斜式挡土墙多在该处应用。
(2)路堤墙:建设位置在路堤边坡处,主要适用于场地受限的工程场景中,对防止陡坡路堤下滑有重要的作用,竖直式和仰斜式挡土墙多在该处应用。
(3)路堑墙:建设在路堑边坡处,其作用在于降低边坡高度、减少开挖量,对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较为友好。若现场的地质条件较差,在设置路堑墙后还可起到阻止山体滑坡的效果,附斜式和折线式多在该处应用,见图1。
图1 重力式挡土墙
(4)山坡墙:建设在山坡上,具有支承作用,用于稳定可能坍塌的覆盖层土体,以免其滑落。
(5)浸水挡土墙:通常建设在沿河路堤处,结构尺寸调整方面,重点对坡脚做收缩处理,以此来削弱水流冲刷作用。
2 公路路基挡土墙的作用
2.1 对路基与周围建筑的保护作用
以往路基施工中易由于防护不当导致周边建筑受损,不利于工程正常施工和周边建筑的稳定使用。通过路基挡土墙的建设,在提高路基结构性能的同时实现对周边建筑的有效防护,避免建筑结构受损。由于现场异常状况的减少,施工可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质量也将有所提高[2]。
2.2 对公路交通的安全保护作用
公路工程应具有耐久性,以便满足长期的交通运行要求。路基施工质量对公路耐久性有显著的影响,稳定可靠的路基可降低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保证车辆的平稳通行。路基施工中,挡土墙属于重要部分,建设挡土墙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路基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保障公路的正常使用。
3 公路路基挡土墙的设计原则
路基挡土墙的建设规模较大,合理的设计是有效施工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出挡土墙对道路保护功能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化的公路建设中,路基挡土墙的建设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需充分兼顾社会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实现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路基挡土墙的设计中必须以安全、可靠、生态为基本的原则,确保设计出的方案能够有效落实到位,以便发挥出挡土墙应有的应用优势。
4 公路路基挡土墙设计
4.1 工程概况
在某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挡土墙属于重点建设对象。设计人员高度重视挡土墙的设计,综合考虑沿线地貌、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等基础原则,开展路基挡土墙的设计工作。现场勘察结果显示,项目建设现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土缺乏均匀性,需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保证路基挡土墙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
4.2 设计重点
(1)挡土墙构造设计。墙背俯斜坡度以1∶0.25~1∶0.4为宜,仰斜坡度以1∶0.25~1∶0.3为宜,上墙墙背俯斜坡度控制在1∶0.25~1∶0.45,具体需要根据墙身的高度和强度两方面做灵活的控制,保证坡度参数具有适用性。
墙面坡度的设置需要考虑到墙背坡度的情况,两项参数需保持协调;墙趾处地形坡度也是参数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对象,根据规律,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墙背坡度对墙高的影响越显著。若地面地形平缓,坡度可放缓,较陡峻时则以1∶0.05~1∶0.20较为合适。在参数协调控制方式下,仰斜式墙面坡度与墙背坡度需保持一致,或是在条件允许时小幅度缓于墙背坡度。根据墙面形式的不同做针对性的考虑,对于衡重式墙面,可设置为1∶0.05的坡度。
(2)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的设计。土质基础,埋深不小于1 m,存在冻结现象并且冻结深度在1 m以上时,需要重点处理的是冻结线以下0.25 m的区域,对该部位做换填处理,可选择不冻胀材料。对于设置在不冻胀土层的基础,在控制埋深时无须过多地考虑冻深,换言之,此时冻深对埋深的制约性较弱。基础为硬质岩石地基时,设置的挡墙基础所处位置应规划在风化层以下的区域。若工程现场存在清除难度较大的厚风化层,宜将基础设在风化层中[3]。
4.3 挡土墙材料及结构的设计
(1)挡墙墙体用C20片石混凝土施工成型,路肩挡土墙顶部用C30混凝土施工。
(2)毛石间分层有序排列,为使毛石有足够的稳定性,统一按照大面向下、小面向上的方式设置。毛石间存在部分空隙,该处用混凝土填充密实。毛石的强度等级不小于MU30,应同时满足坚硬、洁净、未风化、无裂缝的要求。
(3)按要求将透水管埋设到位,注重防护,以免水泥浆进入管内。
(4)分段砌筑挡土墙,单段长度以10~15 m为宜,具体视现场施工条件做灵活的调整。局部地基性状高度存在变化,在该处设沉降缝,宽度控制在2 cm,缝内填塞沥青麻筋。
(5)墙后填料的内摩擦角Φ≥35°,填筑夯实作业安排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0%以上时进行,此时的墙体更具稳定性。
(6)为减小水侵蚀问题,施工前采取地面排水措施,经过排水处理后使地面及坡面保持干燥的状态。此外,考虑到挡土墙耐久性的要求,施工后及时设置坡顶及坡底排水体系。
(7)针对部分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情况,或是现场施工揭示的地质条件不符合工程要求时,均及时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主体取得联系,就实际情况加以协商,生成更适应于现场实际条件的变更方案。
5 路基挡土墙施工
5.1 石砌施工
(1)施工准备。从现场施工条件出发,制定科学可行的设计方案;全面检查脚手架、跳板等各类施工设施,要求结构稳定;准备石砌施工所需的材料,进场时安排检验。
(2)堆放顺序。台阶堆放属于重要环节,在台阶桩的施工中,有必要适时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工程施工采取分层荷载的方式时,于路面转角部位的面石处施工,再对该部分做饰面处理,提升表观质量。
(3)施工要求。为保证石砌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选材时优先选用平坦同时尺寸较大的砌块。
5.2 厚路肩护墙施工
建设位置安排在路肩处,具体作业要点如下:
(1)基坑的开挖。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案开挖基坑。开挖前,先测放边线、中线,设定桩标,结合工程开挖要求标记出具体的开挖深度和高程。正式开挖时,先启用挖掘机,高效开挖至设计标高以上30 cm的位置,再由人工完成剩余部分的开挖作业,此方案能够同时兼顾开挖高效性和开挖进尺精准性的要求,以免出现超挖现象。开挖期间,现场作业人员加强对基底的检查,确定具体的宽度和高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控制措施,以保证开挖尺寸的合理性。
(2)基底的处理。挡墙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先针对挡墙基底做加强处理,使其维持稳定。基底处理至设计标高后,对基底做夯实处理,直至实测密实度超过90%为止。于底部铺设碎石垫层,用于提升基底的摩擦力,铺设完成后用打夯机夯实,使铺设部位有足够的密实性。此后,测量顶面高程,根据测量结果安排垫层的混凝土浇筑作业。
(3)模板的安装。取钢模板,先详细检查钢模板,完成形态修整、表面杂物清理等相关准备工作。于钢模板外侧设置方木,形成外衬结构,向四周的墙壁设钢管,发挥出支撑的作用,维持墙壁的稳定性,内部则设拉杆。墙身模板材料选用的是厚度为1.2 cm的竹胶板,横向布设方木,作为加劲肋。侧模安装时,用φ16 cm的螺栓定位,螺栓布设间距统一控制在80 cm,螺栓穿孔采用内径20 cm的PVC管。模板拼装成型后,旋紧螺栓,使其保持紧固的状态。向模板拼缝部位粘贴海绵条,增强该处的严密性,防止漏浆。
(4)混凝土的浇筑。分部依次进行,其中挡土墙基础一次浇筑到位,墙身分三段有序施工。混凝土浇筑前,先对底层混凝土做凿毛处理,使新浇筑的混凝土与底层稳定结合。在基础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设滑槽入模。分层浇筑,单层厚度约为30 cm,每完成一层的混凝土浇筑后随即采取振捣措施,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振捣作业人员注重防护,避免出现过振或漏振的情况。
5.3 公路路基挡土墙防护施工要点
挡土墙基础的施工效果对挡土墙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挡土墙基础开挖后应安排检验,评估基础具备的承载性能是否达到要求,避免由于软弱地基的出现导致挡土墙不均匀沉降、开裂。遇到松软地面时,及时将现场情况完整汇报给设计师、业主等,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挤压、换填或是其他的应对措施,改善地基的受力状态,提高承载性能,为挡土墙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挡土墙基础的摩擦系数应达到要求,目的在于提升结构的防滑性能。埋深应得到控制,埋深较浅时基础稳固性欠佳,易影响挡土墙结构的稳定性。
地下水或地表水易对挡土墙造成水侵蚀作用,加剧墙体的受损,墙后方的土由于水的侵入达到饱和状态,稳定性减弱。墙体被冻结后,结构形态出现异常,受力性能降低。而纵观现状,部分施工单位在挡土墙的施工中并未充分关注到排水设施的建设,由于水侵蚀现象未得到及时的解决,易诱发结构失稳问题。在挡土墙的排水施工中,须根据各区特点做针对性的分析。通常,设计挡土墙仅考虑主力系统的作用,洪泛区应兼顾附加力带来的影响,地震区需根据当地地震资料评估挡土墙受到地震作用时的状况。设计的排水设施需要具备高效排水的能力,将水侵蚀作用降到最低,保证挡土墙的稳定性。
挡土墙背回填时,填料的性质对回填效果具有影响,应优先选择透气性较佳的填料。膨胀土和淤泥在挡土墙背回填中缺乏适用性,原因在于水渗透性较差,对水较为敏感,干燥环境中收缩脱水干裂,形态发生变化,剥离后墙;遇水后快速膨胀并趋于软化,水难以被高效排出,加筋土挡墙所受的压力明显偏高,在高强度的外部作用下墙体有爆裂的可能,或是挡土墙发生整体滑动乃至倾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并威胁到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须妥善选用回填材料,用试验结果论证是否具有可行性,再有效回填。
6 挡土墙施工监测
加强施工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判断挡土墙的施工质量监测方法,如下:
(1)水平位移监测:于挡土墙的顶部埋设斜侧管,布设间距统一按30 m予以控制。为使测斜管有足够的稳定性,其埋入中风化岩层的深度需达到2 m。经过水平位移监测后,判断挡土墙变形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2)垂直位移监测:沿边坡方向布设观测点,间距控制在15~20 m,必要时做适度的加密处理。此外,在坡底沿道路方向按相同的间距依次布设测点。
(3)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测点布设间距控制在15~20 m,根据监测数据判断支护结构的变形程度,据此评估支护结构是否具有可行性。
(4)地表裂缝监测:监测对象指的是挡墙坡顶超过1.5倍边坡高度的区域,经过监测后判断地表的裂缝情况,若有异常的裂缝,随即采取控制措施,阻止裂缝的发展。
(5)监测频率。施工前,安排2次初始位移值的监测工作(连续进行);施工期间,监测频率调整为每2个星期1次;经过挡土墙施工后,降低监测频率,以每1~2个月安排一次监测较为合适。监测频率无明确的限定,可根据实际状况做灵活的调整,例如现场存在暴雨天气或某些极端情况时,需要增加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最新的情况。此外,监测期间的各项数据均要得到全面的采集与记录,作为反映实际状况的重要依据。
7 结语
综上所述,挡土墙的合理设计对于维持公路结构的稳定性、保障出行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设计人员,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挡土墙结构形式,再注重对各处结构细节的优化;施工期间,严格依据要求将各项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做好监测与分析,采取动态化控制措施,最终顺利建成公路路基挡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