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标对课程方案的修订*
2022-10-12张宏基王帮进
张宏基,刘 波,张 林,王帮进**
(1.云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江川区第一中学,云南 玉溪 6526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普通高中教育需要不断完善其课程改革及修订工作,主要是提升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目前,2017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国情发展和我国的教育形式,立足于学生,对课程方案进行了优化,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课程方案的优化
课程方案主要新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并明确划分为五条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学科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方案是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育的总要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高中教育紧随义务教育之后,修订后的方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心理特点。其中,特长生的培养,就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能有效满足我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行这样的模式,将尽可能的保障学生在社会中有一技之长,有利于清晰做出人生规划,为步入职场及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的教育,不只是为步入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最终目的是寻求学生的终身发展[2]。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在义务教育之后,大学和职业教育之前。课程的设置顺序,延续了初中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养成基本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环境保护意识。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精神[3]。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讨论与探究、相互学习求共赢。
2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包括该门课程的构成形式,以及课程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课程标准、教学安排、课程的具体组织和课程所设置的内容等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优化课程结构,需要注重课程特有的选择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依据新课标编纂的新教材对内容及知识层次做出调整。以教材为媒介,促进教学实施,创建有效课堂,增强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和评价效果。
2.1 优化教材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高中化学课程重新划分,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类课程,其中选择性必修的课本内容是在原选修课本基础上进行调整与补充。
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学习,并纳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围,涵盖了普通高中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新课标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也做了修改和整理[4]。例如,对于“物质的量”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旧教材中位于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通过新课标中课程方案的修订,调整至新教材中的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属于一个抽象概念,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难度跨度过大,新教材将其编排在第二章,能有效的形成知识缓冲,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储备过程和心理准备的空间。
在必修一教材开篇提出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能够提升个人面对困难的勇气、处理问题的信心。从化学视角发现各种物质之间细微的关联,有益于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身边的世界。从化学材料方面,能够清晰的理解“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从化学有害物及危险品的认识,能培养科学求真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认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化学学科知识不可或缺。所以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必须与时俱进,同时更加凸显了化学学科在普通高中的占比是不可撼动的。化学课程从学生出发,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中探索,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互帮互助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在升学考试后,不同学生根据所选学科有针对性去完成的有关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应三本教材,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和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三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求知欲,真切的感受化学视角里物质的微观组成。从宏观的现象延伸至微观的结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魅力,学习化学研究的有关内容,学会从微观角度鉴别物质的能力,拓展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维度,构建对模型认知和宏微结合的能力。
2.2 优化教学
课程方案更加确定了普通高中的定位,是基础教育,教师为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能够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是课程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为基础,制定真切且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教师的任务是对构成教学的要素进行整合调控,合理安排时间,在特定的空间里,设置相对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对整体的教学过程加以评价和反思。从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对实际问题的指导性,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立情境,根据真实情境和已有认知模型感受化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2.3 优化课堂
优化课堂就是提升教学质量,以最简短的学术性话语指明课堂的基本任务及课堂重难点。课堂的优化,在于学习者学习后是否能够把知识运用自如、举一反三。教师科学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措施,组织衔接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才能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统一于同一水平线。不仅如此,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要根据要求把自身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困境同时降低,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教学的严谨性和知识传授的科学性。
图1是对化学实验课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到设计验证,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水平。最后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既反映了化学课程的学科意义,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图1 化学实验课结构设计
2.4 优化作业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程度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课堂听讲效果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知识测试手段。教师要求完成的课后习题及设置的相关考试,可以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度加以评估,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上升。但是作业量必须得以控制,作业的布置需要涵盖内容相关的考点,且对应当前教学目标,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即优化作业。作业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需要观察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的相关表现,从而决定作业布置的形式。涉及难点、重点类型的试题要适量,紧扣教学任务,灵活的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在课堂上及时高效的完成课程任务,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课后完成习题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确保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有帮助。
优化后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更加重视课程内容。课程中紧扣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与科技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教材内容也联系了国家的大致方针。例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利用化学学科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特点,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人文相接壤。此外,教材中注重与人文社科各方面相结合,以及近代以来的一些的伟大成就。例如,在必修一教材中对于金属材料的介绍时,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提到了“超级钢”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与学科金属材料内容相呼应,还强调了化学学科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化学学科教材中也有重要的体现。必修二教材中提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的开采,着重强调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开采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关性有较大启示。
3 强化课程实施
3.1 提升师资力量
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更加突出了老师是领航人。高中化学的课堂实施,是由教师来引导完成的,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对照教材,进行课程规划。通过教学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保证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学生做好指路人。
在教师队伍中,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能力。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教师辅导与校外的家庭教育、家长监督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估。学校要倡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育科研活动、课程学习任务以及班主任经验交流;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家长沟通交流,强化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落实。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差异,组织有关的趣味活动或校本课程,请专家作课程改革评估,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课程,促进地域文化与学科文化的融合。
3.2 合理作出评价
完善学校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环节,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发综合型课程或创新课程,能够延伸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但在设置新课程的同时,教师的教的过程对应着学生的学,二者紧密相连,教师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新课标在附录2设置“教学与评价案例”,并细化了相应的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通过活动或某个反应的过程,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评价目标的主要由教师制定,教师通过学生的听课表现,诊断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从作业完成度与考试结果预测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制定合理的评价目标有助于课程的实施。加强并改进评价的模型,建立学生的审评档案,将学生的考试成果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将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授课建议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估形成档案式对比,既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树立“以学生为教学第一要素”的核心观念。对学生公正合理的评价,能够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学业测评的相关模块,既注重学生全方面的成长,也支持个性化发展。
3.3 提出实施建议
理论需要实践进行检验,但实践过程中必定存在困难。新课标对于课程的实施有四点相关的建议,教学与评价的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5]。
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进行了具体的阐述[6]。教师作为学科的引领者,必须基于新课标,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学会诊断学生对相关原理及现象的解释能力和探究水平。观察并总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合理做出教学评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以学科要求的能力水平为主导,注重学生对化学情境的认识。化学测试题多与当前的科技相关,例如一些半导体的功能介绍、有机药物的合成和一些航天材料的原料等。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化学试题的编排主要以问题的处理为主,诊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应对困难的水平。同时,试题的难度必须有所侧重,应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当地化学课程的实施程度,科学编排合理有效的试题。
教材编写建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各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知识加以编排。教材的内容以新课标为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真实知识运用的引入,从而反映出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是针对新教材的引入,出现的部分调整,尤其是选修课程到选择性必修的转变。课程要求教师要加强化学学科的备课,结合时事政治,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创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4 结语
新课标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课程结构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新教材编纂后的教学内容做出了细致的补充和调整,学业质量标准清晰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求。新课标的修订有利于新时代下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高中化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相信经过本次新课标的修订,并在相关实施建议的指导作用下,将会呈现出更多丰富而生动的化学教育课堂。化学课程方案的实施将更加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差异和年龄特征,进而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对知识加以理解运用,提升学好化学学科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