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集约利用趋向下的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布局规划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2022-10-12陈卫林熊小雪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用地公园

陈卫林,熊小雪

(1.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72;2.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休闲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大型运动场馆空置率高、社区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也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广东省通过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加大社区健身场地的供给,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需求,在惠民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广东省建设用地紧缺,省内各地市皆呈现建设用地指标供应不足现象,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也面临需求大、用地少、选址难等问题。

本文基于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现状实际,结合广州增城区案例,探索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合理模式。

1 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现状

2013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定位及建设标准。2016年,珠海市“香洲区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2016—2019年,珠海市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一名,说明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为创建宜居城市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成社区体育公园2 800余个,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数量较多,且效果显著,为市民运动健身、休闲游憩、邻里交往提供了重要场所。

1.2 社区体育公园发展趋势

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市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民生实事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并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广东省先后出台《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第二版)》和DBJ/T 15-225—2021《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对社区体育公园进行建设指引。但不同地区社区体育公园的统筹规划、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2 本次研究重点

1)规划控制与引导 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社区体育公园的统筹规划建设。

2)集约高效用地 充分挖潜闲置土地,探讨集约高效的建设模式,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用地供应。

3)合理选址布局 探讨切合当地实际的选址布局方案,确保选址布局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3 增城区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布局规划实践

3.1 现状认知——摸查现状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规划前期通过现场踏勘、居民访谈、网上问卷调查、相关部门座谈等方式,对各街镇的地形地貌、现有体育设施分布与使用情况、相关部门建设意向、现状闲置用地分布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摸查,并对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了研究,总结增城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上位规划偏重于体育场馆和大型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社区级体育公园规划欠缺考虑;公共体育设施、公园、广场、城市绿道、碧道、古驿道等体育场地缺乏统筹规划,未形成系统性布局,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2)设施分布不均,主体需求不契合 各街镇设施分布不均,服务半径不满足“城市10min健身圈”要求;体育运动场地及健身器材建设类型单一,缺乏多元化考虑,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3)用地资源紧缺,老城区选址落地难 受多规协调、用途调整、建设用地指标、用地权属等因素影响,可落实的建设用地不多;老城区作为较早的城市建成区,体育设施尤为缺乏,但由于用地紧张且权属复杂,导致社区体育公园选址落地难。

4)部分体育设施内部化,公益性和共享性低 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体育运动场地较多,设施质量较好,但社会开放程度较低,公益性和共享性不足。

此外,当出现良性实性结节大于4 cm、结节增长迅速或存在其他提示恶性的临床征象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低TSH水平的患者,如甲状腺核素显像提示结节内摄取增加,则考虑为自主功能性结节,推荐甲状腺单侧叶切除术[5]。对于摄碘能力强且病灶不能采用手术切除的患者,如局部持续性病灶、淋巴结病变或持续性远处转移者,可进行131I治疗。对于131I 治疗后仍存在病变的患者,需根据临床及初次131I治疗反应进行后续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评估[5]。对于已知或疑似存在残余病变的患者,应持续给予TSH抑制治疗,如无残余病变证据,TSH抑制治疗可维持TSH在正常低水平[5]。

3.2 体系构建——构建符合增城实际的规划体系

依据广东省、市、区相关文件要求,将增城区社区体育公园按用地规模分为大、中、小型,并结合功能要求将社区体育公园项目类型分为综合型、场馆型、运动场地型、口袋公园型。大型社区体育公园规模为0.6~1.2hm2,以综合型项目为主;中型社区体育公园规模为0.15~0.6hm2,以场馆型和运动场地型项目为主;小型体育公园规模小于0.15hm2,以口袋公园型项目为主。

3.3 建设模式——探索用地集约高效的建设模式

根据增城区实际情况,将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模式分为升级改造和规划新建两类。

1)升级改造 可分为功能设施提升和环境综合整治两类。功能设施提升指对现状公园、广场进行升级改造,以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械为主;环境综合整治指对河涌退缩地、桥底空间、道路沿线绿带等可利用的闲置用地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并局部新增健身步道或运动器械。

2)规划新建 指利用规划体育用地、公园绿地或通过居住、商业、公服等用地复合开发进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涉及体育场馆或运动场地建设的应充分考虑建设用地规模供给,以保障项目落地。对于无建设用地规模、但确需增设社区体育公园的,可结合“三旧”改造、社区微更新或规划条件预设等方式进行规划配建。

3.4 需求分析——对标现状分析各街镇核心诉求

1)用地需求分析 通过人均用地指标和服务半径分析,以校核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用地缺口较大的街镇,应结合用地需求综合考虑服务半径进行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布点;对于用地缺口较小的街镇,应重点结合服务半径对社区体育公园布点进行补充完善。

2)设施需求分析 设施需求分析主要是结合各街镇现状设施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资源特色、人群特征、交通便利度等方面情况,对各街镇社区体育公园的设施布局提出建议。同时,通过多规校核确保项目建设的可实施性。

3.5 选址策略——提出规划与发展应对策略

1)贴近社区,方便使用,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规划结合各街镇社区体育公园建设需求,着力打造“城市10min健身圈”,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见图1)。

图1 “城市10min健身圈”示意

2)因地制宜,新旧结合,充分挖潜闲置用地资源。旧城区用地比较紧张的地区,可利用边角地、现状闲置用地或结合旧城改造、社区微改造等工作,增设社区体育公园;新城区宜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体育、文化等社区公益事业设施建设。

4)远近分期,方便实施,引导规划建设有序开展。近期选址应充分结合现有体育设施、现状公园、广场及可利用的闲置用地资源进行选址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中远期选址可通过设置规划设计条件对体育公园进行建设安排。

3.6 规划布局——实现规划建设的控制与引导

3.6.1 构建“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网络化格局

统筹考虑增城区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根据服务半径需求,优化社区体育公园选址布点;利用增江画廊、荔湖、森林公园等特色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与健身运动相结合的户外健身空间;通过绿道、古驿道、碧道等城市线性健身空间建设,实现各级各类体育设施的有机串联,形成“点、线、面”一体化发展,层级清晰、覆盖全面、互为补充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见图2)。

图2 “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示意

3.6.2 打造特色社区体育公园系统

荔城街、荔湖街、增江街、石滩镇为主城区,人口规模较大,现状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可依托增江画廊、荔湖或利用城市边角地,重点建设增江画廊沿江碧道、荔湖马拉松赛道及大中社区体育公园,打造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户外健身一体化发展的都市竞技文化区。

新塘—永宁—宁西—仙村地区和中新—朱村地区分别为产业服务功能区和科教生活功能区,人口规模较大,用地相对缺乏,应结合区域人群特征,充分利用现状公园广场或高架桥底空间、森林公园、边角地等用地建设社区体育公园,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健身功能区。

小楼镇、派潭镇、正果镇为北部山区,人口规模较小,现状自然生态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公共空间,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社区体育公园,打造山水体育休闲区。

3.6.3 选址分析及意见征集

选址分析是校核用地选址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确定分期建设时序的关键性依据,应重点对用地选址的服务半径、设施需求、用地条件、用地权属等方面进行校核,并充分征询区相关部门、各街镇政府及市民的意见,做到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最大力度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

3.6.4 近期选址控制与引导

确定近期选址后,应对近期选址的用地范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模、投资估算等方面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形成近期建设项目库。通过制作选址图则的方式对近期项目用地的相关指标、公共体育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引。

4 结语

广州增城区提出整合区域资源、统筹社区体育公园布局的方案,有利于精准地落实用地布局。在规划用地上,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体育公园提出建设要求,为集约高效用地打下基础;在选址布局上,通过多规衔接、需求分析、选址分析、规划图则等方式对社区体育公园进行总体布局和近期建设指引,确保选址布局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为广东省其他地区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样本。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逐步完善,城镇建设用地的管控将进一步加强,提前将社区体育公园选址布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调整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实施。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用地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比亚迪集团扶贫
在公园里玩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广州: 学校体育设施将向社会开放
一见如故
探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