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量产业园区面临问题与升级路径探索
——以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为例

2022-10-12张卫平曾哲笙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城智慧生态

张卫平,曾哲笙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60)

0 引言

放眼国际,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加速向上突围不断触及既有格局下欧美发达国家固守的高端领域,全球科创网格正在重构。发达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美国创新战略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研发创新框架“地平线2020”、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新工业计划、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均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党中央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开发区经济第一增长引擎,将承担争当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新使命。广州科学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走廊的顶点,自1998年奠基以来,历经20年发展,从3.7km2的产业园区扩展到144.65km2的现代科技园,集聚了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创新驱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综合优势,引领黄埔区工业实力位居全国工业强区第二,是支撑广州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平台。但也面临着产业创新原始能力较弱、存量用地较少、生态环境被蚕食、交通拥堵、活力不足等挑战。

1 五大挑战

1.1 产业生态维度——科学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

广州科学城拥有1所高等院校,占国际知名科学城的0.015%;1个创新相关平台,占国际知名科学城的1.14%;14个重点实验室,占国际知名科学城的9%;602个科研机构,占国际知名科学城的27.5%;329位科研人员,仅占国际知名科学城的0.06%。缺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体系,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1.2 城市空间维度——空间混杂、零碎,低效用地占比60%

广州科学城现状建设用地80km2,对比土地利用规划,未利用建设用地仅余14km2,存量不足10%,尤其开发区西区、东区、云埔、永和片区,已基本无增量空间,产业无法落地;快速城市道路切割严重,厂村混杂,产城分离,存量的三旧更新用地分布零散且总量较少,整体城市空间拼贴破碎低效。

1.3 交通系统维度——路网系统不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欠发达

路网密度低,路网体系不合理。广州科学城现状路网密度较低,仅为2.05km/km2,街区尺度总体偏大,道路用地占比11%,道路平均宽度55m,范围内汇集3条高速公路、3条快速路,以城市主干路为主,次干路与支路网密度偏低,经广园快速路至中心城区20km,耗时超35min,道路系统运营效率较低,步行环境不友好。

客货混行,安全隐患较大。货运交通与市民客车无组织交织在一起,降低了道路运行效率的同时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城市营商环境。

轨道密度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低。现状区内仅开通一条地铁6号线,经6号线、3号线、1号线至中心城区,耗时超1小时。通往天河公交线路较少且服务范围十分有限,黄埔火车站未开通,区内居民通勤成本很高。

1.4 城市活力维度——缺少互动空间和生活配套

通过爬取微博评论数据,并经过词云分析处理,形成了大众对区域的主要印象:科学城-孵化器、信息技术、创业、灯光秀、5G基站、高新技术、创新、人口密度低、河涌恶臭、现代化科学园区、道路干净,总体上大众印象单一,产业印象高度集中。地块的大众印象和地块内的主导产业息息相关。严重缺乏文体娱乐方面印象,暴露出了大众业余生活单调,缺少休闲娱乐设施、高端配套等问题。

1.5 生态系统维度——厂城交织,环境污染投诉量大

厂、村、城交织,生态空间被不断蚕食,河涌水质、空气污染、林地蚕食等问题较为突出,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居住、生活品质,并成为制约科学城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2 提升策略

整体上提出从分析研判、明确方向、制定策略、成果体系、实施抓手的技术路径,具体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规划技术路线

2.1 产业升级,培育生机盎然的智造雨林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原始创新集群—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集群—人才保障”的产业生态系统。

2.2 机制引领,铺设存量科技园区自主转型路径

提出了“摸查评价—分类分策—分区引导—实施项目库”的全流程低效用地转型发展实施路径(见图2)。

图2 低效用地摸查与转型路径

建立用地效能评价体系,对存量低效用地进行评估。选取更新转型试点,形成产业准入正负面清单。将园区转型纳入分区规划指引和五年计划。

依托地区规划师制度,简化存量产业用地更新机制,打通政府、土地权属方、创新企业三方信息壁垒,使低效用地通过自主转型升级,转变为创新服务核心。

2.3 交通直连,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共享直通湾区的交通枢纽。依托鱼珠高铁枢纽和7,17,21,28,29,37 号 6 条高快速轨道及新增 7 条有轨电车线路,形成“1+6+7”轨道交通枢纽布局,通过高覆盖慢行网络串联轨道站点、组团核心、公园绿地及大型公服设施等人流聚集节点,快速融入湾区枢纽网络。

打造客货分离的道路网络。落实开放大道快速路线位,加快推进机场第二高速建设及广汕公路快速化改造,在规划区内形成“四横四纵”的高快速网结构。新增创新大道—广深高速和东轴线—广惠高速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30条对外联系通道,搭建高效对外通道网络;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路网规划理念,结合用地布局,加密内部路网,基本实现科学城与湾区主要城市节点及市域主要交通枢纽之间1h互达。规划“四横两纵”区域型货运通道,建设高速道路辅路作为地区货运衔接通道,与园区地下物流通道结合,实现园区内部客货分离。

建设车路协同的智慧城市。依托黄埔区“1+7”智慧交通总体框架,构建科学城4C智慧交通完整体系;优先建设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合理布设智慧设施;依托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助力自动驾驶应用,打造未来核心区自动驾驶示范区;打造全局动态的交通管制系统,建立智慧货运、智慧公交、智慧停车等智慧交通管理体系。

2.4 创新服务,营建融入城市的创享聚落

借助手机信令大数据,精准识别产业及居住人群的空间分布,按15min生活及服务圈,根据企业生产、居住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空间的要求,划分创新生产、共享生活、乐游生态三类15min创享单元,规划参照广州市公服配置标准,配置片区级、创享单元级、社区级三级生活便捷服务设施体系,其中结合轨道站点打造片区级创享聚落。

通过对未来人群及企业需求的分析,对标张江等国内外先进科学城公服配置内容。规划在公服配置中增加产业服务,如原始创新设施、创新培育设施、成果转化设施、产业工人提升设施等,以及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服务设施,定制化提供满足创新需求的共享实验室、共享研发中心等产业服务设施。

2.5 复育生境,筑造绿色多元的都市生境

建立“污染治理—生态格局—底线识别—指标管控“的生态安全治理体系(见图3)。

图3 生态安全治理技术路线

通过大气污染源监测、实时空气质量检测、动态模拟,找出重点排污企业,提出分阶段关停的建议;通过“截污+净化”,提出黑臭水体整治系统方案,内外结合控污治污。

依托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识别、联系和保护关键生态要素及重要空间节点,形成水、生物、游憩三大生态安全格局,细化落实空间规划“三线”管控,形成上下贯通的详规层次“生态底线”。

构建操作性强、指导规划和实施全过程的20项生态指标,对蓝绿空间总量、生态廊道形成全面管控,以实现四大生态目标。

通过三维街区微气候模拟,结合不同街区布局模式下的局部温度变化研究,提出7项热环境控制指标,规划两级通风廊道,优化小地区空气质量。规划两条森林公园连绵带环抱城市,打造触摸自然的理想之所;改变围山筑城的建设模式,将山体打造为集聚人气、乐活交往的活力场所;塑造生态友好、形态多样的12km活力水岸,体验原始生态、享受自然魅力。

3 结语

通过对广州科学城产业、空间、交通、配套及生态五个维度的定量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升级,培育生机盎然的智造雨林”“对应提升策略,机制引领,铺设存量科技园区自主转型路径”“交通直连,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创新服务,营建融入城市的创享聚落”“复育生境,筑造绿色多元的都市生境”五大提升策略,并落实到近期实施项目中,为我国各类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科学城智慧生态
南沙未来15年最重要规划出炉!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怀柔科学城公司竞得陈各庄共有产权房地块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神秘的科学城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