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历史背景的滨水工业遗存空间再塑策略
——以沅江风光带老码头改造项目为例

2022-10-12肖玉玲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滨水码头工业

肖玉玲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

0 引言

随着城市多维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土地功能置换或外迁,以往的城市支柱性产业也逐渐搬迁或转型发展。滨水区原有的工业用地被闲置,经济活力衰退,形象萧条。

沅江风光带项目位于沅江南侧沿岸,西起孤峰公园,东至和尚桥,全长2.6km,用地面积约20hm2。其中老码头改造区位于风光带最西侧,属于文化记忆传承区,作为启动区设计,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老码头曾有一段辉煌的时光,它处于南北交通的中间位置,人们进城都要在这里排队买票坐船,码头工人上上下下搬运货物,十分热闹。后来其他交通方式发达,码头的客运货运变得不再重要,码头变得衰败冷清。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休闲娱乐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大,城市滨水空间又成为潜力的开发空间。常德经开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决定对整个沅江风光带进行整体升级转型改造,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和谐的理想家园,沅江风光带老码头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1 沅江风光带老码头历史文脉

沅江是常德人民的母亲河,老码头是采砂集中区,因水运方便,也是常德较大的工业原材料集散地。曾经的老码头,每到周末等候上船的长队从河边顺着石阶排到岸上。从德山各个工厂、从周边乡村去城区,都在这里乘船进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厂矿企业在德山安营扎寨,有七一机械厂、常德棉纺厂、德山玻璃厂等,客货运输兴盛,老码头有餐馆、小吃店、录像厅,热闹非凡,是居民记忆中的黄金岁月。

老码头在自身的发展中经历多次变革。1986年国庆节,沅水一桥建成通车,之后更多的大桥、公路、铁路相继建成,更多的公交线联通德山和常德城区。往返于老码头和下南门之间的渡轮,坚持运行十多年后,终于谢幕。

随着历史的推进,老码头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荒废的滨水工业遗存空间。当下其需要新的定位,希望设计赋予场地建筑和景观以灵魂,让人们铭记历史,回味乡愁。

2 场地概况

2.1 整体布局

老码头场地空旷,基地上仅有几间破旧的房子,空间布局混乱松散,场地空间支零破碎。现状建筑基底标高低于百年一遇水位线40.57m,约有3m高差,即原来的一层建筑都有被淹没的可能。希望重塑生态水岸,重现滨江活力,缔造形象名片,传承德山文化。

2.2 场地功能

场地内的房子具有一定的工业特色,通过细节分析出曾经的使用功能,即宿舍、办公、仓库、管理值班用房等。可再塑的场地面积相对较大,东侧的下沉空间也有机会营造出特定的场所空间。研究其他地区滨水码头改造的经验,结合本项目具体的特点,慢慢地,一些适应现代社会功能的改造想法初具形态。

2.3 生态环境

经踏勘调研,原始的码头环境状态较差,场地内尘土飞扬,基本没有绿色植被,生态系统破碎。

3 滨水空间改造的问题

3.1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滨水空间的工业遗存自带矛盾点,它是过去工业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蕴含着德山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魅力。现在应新时代的需要,有机会以崭新的姿态向公共开放,融入市民生活。它还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前瞻性、引领性,指引人们更好地享受城市公共生活。

研究欧美国家史上对滨水地区的改造能看到,粗暴地推倒新建不可行,会割裂场地与历史的关联,失去场地原有的生命力。滨水空间的改造首先就面临这个问题,把握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让新旧融合,既体现旧时的记忆,又有现代建筑的美感,满足现在的功能需求,包容传统工业要素与现代城市元素,甚至有超前的时尚感,尤为重要。

3.2 城市与水的关系

滨水空间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重塑还要重点解决城市与水的关系,或者说是陆与水的关系。现状老码头区的水陆空间被简单设置的防汛墙粗暴地割裂。需要保障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为多样的功能和活动提供交通支撑。关键要解决好高差问题,加强水陆间的接驳联通,一方面吸引路边行人去滨水区活动,另一方面让滨水区活动的人方便到达城市道路。

3.3 人与自然的关系

码头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老码头曾经因得到人气而兴盛,又因失去人气而衰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码头重塑重要的一方面,废弃的滨水空间大多与自然关系恶劣。码头重塑,需要统筹考虑建筑、景观、生态,规划出绿地、草坡、台地等景观,让原来人与自然割裂的关系转变为和谐的状态,人享受场所自然风光的同时,自然也因受到人的关注而生气勃勃。就像Alex Kriegrer提及的,“闲置的或荒弃了的城市滨水区,当它们成为令人满意的生活场地而不是仅供参观的地方时,它们便复活了”,如图1所示。

图1 老码头改造后实景鸟瞰

4 沅江风光带老码头再塑策略分析

4.1 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新旧文化

1)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延续 历史上特殊的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值得我们关注、思考与研究。对于老码头区的再塑,设计也关注本土文化以及工业文明的传承。设计注重体现过去的历史文化,充分考虑场地内的工业遗存,尽可能保存与运用。材料上,保留底层红砖,采用耐候钢板这种典型的工业材料。形式上,采用原来的坡顶元素,以及工业标志性凸形天窗。景观上,从现有的工业遗存中,提炼景观要素,塔式起重机、煤斗等。具体地,设计保留了原有的16台吊车,打造标志性的滨江景观廊道。采用码头工人搬货的雕塑,营造搬运氛围感。

2)新的功能与形式的呈现 设计也注重满足现代新的需求,材料上,运用新材料、混凝土、金属格栅、玻璃,形式上,运用立面大面玻璃开窗。结合原有建筑,在原有的形态基础上改造,重新梳理组织建筑功能与布局,原来的仓库打造为展示工业历史的展览馆,原来的值班宿舍和办公转变为餐饮、茶室、咖啡、观景塔等,将保留的工业遗迹,进行公共艺术小品的改造设计。还在场地内设计特别的观光路径。底层保留原有的红砖,打开作为开敞空间,上层为抬升后的原有空间,用混凝土、玻璃包裹,用这样的形式巧妙呈现新旧融合、对比鲜明的关系。

借由水岸空间的打造,利用场地遗存及保留载体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多元文化的联结,提供给市民一个回忆往昔、畅享未来的休闲活动场所。也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4.2 联结城市与水——修补连接空间层次

1)土地的利用 在旧码头的工业空间再塑中,土地是关键的承载体。老码头的场地中公共空间缺失,没有休闲活动绿地,没有商业、娱乐空间等。在沅江风光带老码头区空间再塑中,通过对场地的调研,发现周边居民对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有较大需求,因此进行了相应的场地设计。

2)慢行系统的打造 鼓励慢行交通,规划了“两心两轴”的空间结构模式,“两心”是西侧入口节点及东侧节庆演艺剧场节点;“两轴”是南侧沿路的防汛墙活动线,北侧沿水的滨江活动线,还有连接两条主要线路且串联起各个公共活动房间的节点活动轴和游憩小径。

因为原有建筑基底标高低于百年一遇水位线3m,一层建筑都有被淹没的可能。架设2层连廊,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衔接,既保证人们安全通行,又提高滨水空间的亲水体验,重新建立起城市与水岸的联结。

通过精心设计,实现移步异景,提高人们步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趣味性。不同的路径构成层次丰富、多变的活动空间,连起断断续续的功能节点,缝合滨江沿线景观,满足人们对公共活动和观景的需求。多样便捷的交通联系,实现滨江“水”空间与城市“陆”空间的融合与渗透。

4.3 联结人与自然——重塑生态,创造多元价值

1)自然环境的保护 沅江风光带老码头的改造再塑是整个沅江风光带项目中最具潜力和开发性的部分之一。它处在整个沅江风光带的最西端,涉及较多的建筑改造,场地高差明显,特点突出。因为过去的功能性质,环境条件较差。保持对原有场地的尊重,不乱改、乱拆、乱建,对原有的房子进行理性规划,加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最大限度地开放滨水空间,退让出建筑一层,安排临时性功能,布置休闲观景座椅,向公众开放,促进公共活动的发生。设计重塑生态水岸、重现滨江活力,打造滨江景观亮点,聚集人气,为当地百姓创造可亲近的绿色生态水岸空间,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结。

2)社会和经济价值 对老码头的再塑还要适当考虑沅江风光带的社会经济因素。空间再塑,提高码头的可游览性,不仅能改善码头的状况,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码头中的旧厂房占地面积2900m2,主要为1层和2层,最高4层。改造以2层的厂房为主,总面积约2909m2。设计将其改造为集休闲、展览、娱乐、办公管理、餐饮、观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既丰富场地内功能,也增加场地特色,吸引游客,增加收入。

3)设计介入,场所织补,码头重生 设计保留现状一层砖墙,在2层新建混凝土房屋,2层设连廊连接,1层为开敞休闲空间,万一遇到大水,2层建筑还可正常使用,成为设计的亮点。

场地内的建筑分3种类型整理——拆除、改造、重塑。质量较差、没有保留价值的进行拆除,分析现状建筑,根据原拆原建原则,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拆了再建不超过原数量的建筑。对保存较好、能体现工业文化记忆、还能进行其他功能使用的进行改造。新建及风貌好的建筑,可以重塑。

根据建筑风貌特点及所处位置,赋予其特定功能,如演艺广场、管理处、轻餐饮、茶室、历史展览馆等。餐饮空间的设置可吸引游客,提高场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经过一系列操作,完成对原有场所的织补,码头重生。

新一代的商业展示文化休闲活动与历史相融合,带动城市发展,书写老城新篇章。风光带是德山的门户,项目的实施致力于创造安全、生态、人文、休闲的滨江风光带,打造蕴含文化张力的生态城市,为常德当地居民增进民生福祉,为常德发展积蓄力量。

5 结语

本文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城市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3个主要矛盾为切入点,结合沅江风光带的德山文化、工业历史等背景以及自然环境、场地现状等,对沅江风光带老码头的空间再塑过程进行了阐释。以老码头为例,总结滨水工业遗存的空间再塑主要策略,即以融合新旧文化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以修补连接空间层次联结城市与水;以重塑生态、创造多元价值联结人与自然。

1)滨水工业遗存的空间再塑,不仅是简单的场地更新,需要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条件,通过材料的对比,立面造型元素、形式的对比,景观要素提炼等,融合新旧文化。

2)滨水工业遗存的空间再塑需要实现陆与水的方便连接,可以通过滨水、沿路、连廊、小路等多样路径,巧妙地串联组织,解决城市与水的分离关系。

3)滨水工业遗存的空间再塑,要尊重和保护场地原有的特点,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合理删减增补,加大植被覆盖,注重生态环境营造。另外考虑到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的设置,吸引游客,增加影响力,通过设计让码头恢复活力,也是实现人与自然联结的途径。

猜你喜欢

滨水码头工业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