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设计
——以江西省赣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2-10-12刘家玉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赣州格局古城

刘家玉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千城一面”、生态环境破坏等城市建设问题突显,传统城市的山水风貌遭到破坏。早在1990年7月,钱学森院士给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的信件中就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他写道:“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应当理解其不只是与自然的关系,还要理解它的文化艺术内涵,通过宣传山水城市来提高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特色和城市底蕴。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今社会,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中总结中国经验,对于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有着深远意义。

1 赣州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武夷山、南岭、诸广三大山脉交界处,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的地势,城市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从城市景观特征来看,赣州市滨江临水、五山环绕,山水之间积淀了深厚的人文资源,存有大量历史遗迹。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作为珠江、长江、闽江三大流域的沟通枢纽,赣州城市山水格局十分独特。

赣州全境以山地和丘陵居多,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赣州土地面积的83%(其中丘陵面积占61%;山地总面积占22%),这种多山封闭的环境对于南迁的客家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们可以免于外部的战祸,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大背景下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发展环境。古代赣州城几度易址(见图1),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赣县,当时赣县城址在今蟠龙镇附近的章江之滨。晋太康末年(公元289年)首次从蟠龙迁徙至葛佬城。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第二次迁徙,郡守高琰城池从葛佬城迁徙到现在的城池位置。第三次迁徙时间是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赣州城池由于受到战乱的破坏,被迫搬迁到七里古镇一带。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城池再一次从七里古镇迁徙到现在的位置,完成了第四次迁徙。最终赣州古城落于章江、贡江两江交汇的赣江处,从空中俯瞰赣州古城像一只巨大的神龟浮于水面,便称该处为“龟角尾”。

图1 赣州城搬迁示意

古代赣州城整体山水格局完整,景观层次分明,由内景、近景、远景构成。内景包含“三山五岭八境台”,①“三山”为夜光山、笔峰山和东胜山;②“五岭”为田螺岭、百家岭、金奎岭、桂家岭和慈姑岭;③“八境台”为郁孤台、章贡台、八境台、凤凰台、龙凤台、高戏台、钓鱼台和拜将台。近景为西隐山、天竺山、马祖岩、浮桥;远景为崆峒山、三阳山;它们共同构成了赣州城市的景观系统。

2 山水城市空间结构与特色风貌分析

2.1 “五水绕三山,三龙汇五潭”构建赣州空间新格局

赣州总面积3.94万km2,下辖18个县(市、区),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处红层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赣州四周为大山所阻,在赣州城北侧有雩山,南侧有南岭山脉,东侧有武夷山脉,西侧有罗霄山脉,在四周构成了海拔千米以上的连绵山脉,整个地形四周高中间低,赣州城在其形成的红层盆地中发展。

赣州原本的空间格局是“三水绕三山”“三龙聚三潭”(见图2),随着赣州市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张,新规划提出构建“五水绕三山,三龙汇五潭”的空间新格局,新增上犹江、章水两水以及新能源汽车城、南康新规划的两潭。从宏观地理来看,赣州是“三龙会五潭”的宝地。赣州的三条龙脉分别来自于武夷山脉、罗霄山脉和九连山脉,这3条龙脉分别落于赣州储潭、欧潭和汶潭,构成了整体空间格局:五水绕三山,三龙汇五潭。“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对赣州古城秀丽山川、雄伟城廓的称赞。

图2 传统山水格局

2.2 山水相依、城江相拥的城市景观

赣州古城位于章、贡两江合流处,河道水网稠密,以山水相依、城江相拥的山水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赣州市内水网密布,涓涓溪流汇聚成九条支流,在赣州老城龟角尾处再汇成章、贡二水,齐聚赣州城下,汇合成赣江,向北径流,地理上称为“十蛇聚龟”。庞大的水系不仅沟通了赣州全境,形成了一个以赣州城为中心的自然区域,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还沟通了江西南北及中原地区与闽粤边陲的联系,素有“江湖枢键,岭峤咽喉”之称。从空中俯瞰,章、贡两江作为赣州的母亲河形成“S”环状(见图3),围绕穿过赣州城区,是具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城市型风景带。

图3 赣州古城“S”形水系

赣州城的近郊除南展平原,其他三面都被层层叠叠的丘陵所围。东有马祖岩和天竺山,西有西隐山,南北有盘折于重山之中的三江。马祖岩为近郊的最高峰,海拔235m,是一座承内启外的景点。古木参天,清泉沥沥,并有岩洞和石刻。天竺山在贡江之东,与城隔江相望,是一处“山外人家山下路”,“花屋笼云傍石泉”的幽胜环境。西隐山位于城西,东与郁孤台隔江相望,西与郁孤台遥遥相对。“赣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峙其前,三阳枕其后”。这就把赣江上游、城南六十里的崆峒山和城北三十里的三阳山作为城市远景勾勒出来了。西北郊海拔680m的三阳山,东南郊海拔1 016m的崆峒山,两山合围章、贡两江,两山相距逾30km;两水从东西两面呈“人”字形向古城合流。

2.3 赣州“龟城”风水格局

赣州古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空间格局独特,受到堪舆文化影响,城市最终选址在由章、贡两江合流形成赣江处,空中俯瞰古城平面图形似一只乌龟漂浮在水上,从风水学上讲,使避免受到洪水的侵袭。

受到堪舆文化的影响,赣州古城周边的四座山脉为其营造出了“背枕三阳,面向崆峒,青龙抬头,白虎低伏”的绝佳四山风水格局。由于我国古代堪舆文化中讲究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要求青龙要高于白虎才能带来好的风水格局。古城选址、景观营造与建筑物的朝向都极其讲究风水文化,所以古城内的郁孤台、军门楼和文庙等公共建筑都是以南偏东36°朝向峰山。

3 赣州城市特质与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河套老城区建设过快,城市空间边界的持续扩张,在这快速的发展速度背后,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和人居环境品质也暴露出不容回避的问题。

1)城市发展对山水格局的破坏侵蚀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原“三台鼎峙”等景观格局,导致部分景观轴线、对景消失殆尽。而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章江、贡江和赣江等水体产生污染,对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水西工业的开发破坏了原“西隐山”景观;水西产业基地的建设开发使赣州八景之一的“储潭晓镜”消失;赣州经开区的大规模建设破坏了三阳山背景、破坏罗霄山脉入欧潭的余脉。

2)城市内部未能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在城市山水格局之下的河湖水系和城市绿网本来是分隔组团的天然要素,却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下遭到破坏。绿城市绿地被大量割据,城市池塘水湖的面积也大量缩减,未能形成很完整的绿地系统和水网系统,导致城市绿地廊道断裂、气流微循环受阻、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局部交通堵塞等问题。

3)赣州古城空间环境被破坏 赣州古城注重城市空间环境营造,水平方向上从内景、近景、远景乃至整体山水格局,垂直方向上从水面、平地、丘陵直至山峰穹顶,形成了赣州古城丰富且层次分明的景观。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开发建设,赣州古城空间环境未得到重视,大量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完成,形成了一堵堵城市高墙,古城景观遭到破坏。

4)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不佳 章贡区广场及公园建设过于零散,人气欠缺,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街头小游园、口袋公园数量较少,很难满足居民日常的休闲散步的需求。打造“三江六岸”绿带将给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地,但部分岸线景观打造欠佳,人气不足。

4 赣州山水文化城市保护建议

赣州风景名胜融合了自然山水和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在保护山水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要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赣州是一个有2 200余年历史的东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其选址于山水优美的三江口,通过不断融合历史建筑与文化艺术于山水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州近郊山峰的自然生态保护与供游人欣赏的人工景象打造并重,增加其游玩性和观赏性,吸引居民在闲暇时来此郊游,以此提高居民对赣州近郊山峰的内部认可性。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本传统的历史建筑、古城墙、城门已经被拆除,城区内已经很少有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效果欠佳。郁孤台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问题需要谨慎思考,增加江南宋城文化的空间载体,以更直观地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今天,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及人民群众仍在呼吁保护赣州历史文化遗产、独特风水格局,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通过保护山水格局城市设计战略研究,对赣州城市四周的山体与江岸沿线进行分析考察,分别划定禁建区域范围,确保空间结构总体受控制。将城区内现状水系及板块绿地进行梳理分析,根据其现状以及自然禀赋,设置为绿廊步道或带状公共空间等城市开发景观,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应保护赣州现存的各层次景观,打通景观视廊,充分发挥赣州优越山水景观资源的优势,打造山清水秀之城。在郁孤台、八镜台、马祖岩、峰山等高处设置永久的观景台,打通景观实现通廊,延续自然山水格局。

猜你喜欢

赣州格局古城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通海古城缀记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凝眸古城淮安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