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坛
——国家冬奥会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室内设计

2022-10-12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彭典勇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冰场场馆运动员

文/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彭典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建筑设计研究院 邹彦慧

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张若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建筑设计研究院 王秀琴 陈 明

国住人居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赵家琦

1 项目概况

国家冬奥会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位于中关村南大街门户位置,前身是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大院北院区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新建综合训练馆。项目在冬奥会赛时作为短道速滑训练馆,赛后作为我国多支冰上运动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同时向公众开放普及冰雪运动。国家冬奥会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又名“冰坛”,取意于“培育冰雪运动最高竞技水平的冰雪运动圣坛”,总建筑面积为3.32万m2,可建设用地面积为1.35万m2,建筑高度为30.15m(见图1,2)。

1 自西向南望向冰坛(图片来源:岳意贺)

2 嵌入场所的冰坛(图片来源:张兰英)

2 “一体化、全过程、全周期”的室内设计策略

整体设计并未明确建筑与室内的界限,在设计初期,室内专业便运用“滑动”“冰痕”“冰晶”等冰雪运动意象元素,实现从建筑外观至室内空间的延续;运用一体化手法对室内空间的视线、界面、景观带结合建筑外立面的饰面及幕墙进行模数设置;统筹机电管线,优化设备、设施的路由,使其在墙面集成或在顶面有序排列,成为室内空间的组成部分。

冰坛冰场、陆地训练厅、餐厅等厅堂空间以及康复理疗用房、公寓等重复性单元空间,除提供高标准的竞技比赛训练设施外,既要满足运动队长期居住的要求,又要为体育专项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打造集竞技训练、科研、教学、居住、公众开放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场馆,符合国家队驻训和冬奥会赛事使用的双重定位。

3 “共享、开放、发展”的室内空间

3.1 功能分区

对场馆空间进行如下功能分区:①训练科研空间内将位于3层南侧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体能训练厅与上层冰场同层布置,既方便运动员使用,又便于科研人员监测运动员体能;②训练休息空间内设置成品座椅式散热器,并将其整齐有序地布置于训练场地两侧;③训练休闲空间为运动员及公众打造良好的景观联动及休闲活动的场所。

3.2 空间组织

在整体空间组织方面,场馆主体包括首层及3层的2处冰场、西门厅和专项训练大厅,其两两成组后垂直相叠,贴邻场地西侧和北侧布置。冰场及训练厅作为运动员的共享运动空间,门厅及过厅作为面向媒体及公众的开放空间。陆地训练厅、餐厅、康复用房等设置于1~3层,公寓设置于4~6层。非冰空间及居住空间布置于场馆的东侧和南侧,竖向贯通,通过立体集约式手法使各类使用空间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合理分布,保障专业训练功能,同时将餐厅、训练室、康复用房、教室等作为弹性空间,为未来对外开放预留可能(见图3)。

3 剖面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设计围绕“确保核心功能、兼顾公众开放”的原则,结合使用规律,设置“专业竞技在东,公众开放在西”的空间体系。开阔的公众门厅、仪式感较强的公共楼梯、荣誉展厅以及餐厅、露天内院,作为运动员与公众之间的弹性缓冲空间,既可共享又可专用 (见图4)。首层冰场兼顾公众及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及使用需求,亦可作为实况转播比赛的场地,未来可作为满足不同地区运动员训练及住宿要求的综合场馆。

4 平面布置4a 首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b 3层(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高标准、高质量、低造价”的设计策略

4.1 冰场设计

首层及3层的冰场均采用61m×30m标准尺度,符合冰上运动多项目的适应性要求。首层冰场跨度为38.7m,紧凑集约,场芯6条冰壶训练道并置,训练道均达到国际滑联44.50m×4.32m冰壶比赛场地标准,采用创新设计提高场地利用率。3层冰场跨度为46.8m,在长途起终点线所在长边一侧留有10.6m 宽的缓冲空间,成为弹性拓展空间。

4.2 声学设计

冰场体积较大,声能的平均自由程大,场馆长距离声音传播时,反射声必经过顶棚,对顶棚进行吸声处理是主要设计思路。针对墙面等扬声器反射声所必经的位置需进行吸声处理,突出低频吸声效果。首层冰场声学指标采用1.3s混响时间的标准,保证冰壶运动员平时训练可获得更接近真实比赛的声学环境(见图5)。

5 声学模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光学设计

为使冰场光环境接近比赛场景,减少立面和顶面的视觉干扰,专项训练场地与跑道结合造型排列,整齐有序;控制眩光,满足不同运动、观众及多功能的照明要求;自然采光结合人工照明,通过分析计算实现高舒适度的照明设计效果;有电视转播时,满足电视转播照明的要求,同时减少阴影和眩光。照明设计整体应达到节约能源、经济合理、使用安全、维修方便的目标(见图6)。

6 光学模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4 墙面及顶面设计

冰场墙面应选用普适性较高的材料,既满足吸声要求,又可通过自身变化适用于各种装饰基层。纤维增强水泥压力板施工便捷且易于维护,通过在场馆不同空间对其重复利用,有效避免工序反复。同时,冰场上方采用大面积裸顶,在专业协调之初便对设备管线提资,结合灯具有机排布,整个冰场空间主题突出、简约明快,有效降低运维成本,贴合“绿色办奥”主旨。

5 “生动、丰富、精致”的细部设计

冰坛整体为多边形,空间具有导向性,各转角部位为弧形倒角状以贴合运动主题。竖向空间上宽下窄,饰面处理尽可能避免繁复,贴合建筑形态统筹灯光及吸声设计,地面通铺延至顶面。建筑主入口设计“冰川”顶棚,营造“冰雪运动殿堂”的“崇高感”,体现动感韵律,并呼应城市空间(见图7)。

7 主入口(图片来源:张广源)

室内细部处理对应外部形态,以简约、绿色的手法营造富有冰雪运动魅力的环境氛围。根据竞技训练的视觉心理要求,场馆形成以黑、白、灰为主的色彩基调,营造沉稳、冷静的视觉环境,更有利于运动员聚焦于冰道;同时,可自然采光的非冰空间在增加红色墙面面积的同时,补充深蓝色地胶,使空间整体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激发运动员的比赛热情;冰场外公共空间选用可调节冰场内“低温”心理感受的色彩,局部点缀红色、橘色等;配套用房墙面以灰色为主、辅以蓝色,营造平和、宁静的氛围(见图8)。

8 西大厅室内(图片来源:张广源)

以“简约、绿色”为主旨,室内坚持“多设计、少装饰”的原则,空间整体采用冲孔纤维水泥压力板;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等细部处理,营造“冰雪运动殿堂”内外一致的连续体验;设计初期对结构、机电设备管线进行一体化整合,使其成为吊顶的一部分;散布的冰晶灯结合钢板网作为餐厅、走廊的天花,与墙面呼应;体能训练厅是宽扁空间,通过优化风管、整合灯具,与下部跑道对位,打造简明有力的指向性运动空间(见图9)。

9 细部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 “智慧、绿色、节能”的建造技术

采用BIM技术对设备管线及设施进行预排布,为设计团队、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智慧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以及有序指导施工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采用CO2跨临界直接蒸发式制冷系统;冰层设计厚度40mm,满足最佳冰层厚度30~50mm的要求;冰面以上4m内应保证最佳温度≤24℃,最佳湿度≤40%,风速≤0.2m/s;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冰场表层的浇冰用水采用不同的水质;融冰池的容积确定须结合扫冰车库及扫冰车尺寸。

项目通过如下策略达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①采用地下空间利用、场地无障碍设计、场地通风采光优化等节地技术;②采用节能电梯、变频热水循环泵等节能技术;③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预拌混凝土、可再生循环材料等节材技术;④采用雨水集蓄等节水技术;⑤采用室内CO2监控、自然采光通风、地下车库CO监控等室内环境优化技术。

7 结语

“冰坛”既是首个备战奥运的综合训练馆,又是北京市内首个竣工的奥运场馆。作为场馆工程的“先锋”,项目既是新建场馆又是既有设施的再调整、再利用。从单纯的国家队训练基地转变为训练基地复合冬奥场馆,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要为专业运动员提供训练、治疗恢复、居住等功能,未来又要向公众开放,满足大众对冰雪运动健身的需求。项目秉承“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宗旨,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特色,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实现“共同参与、共尽全力、共同享有、可持续可发展”的设计目标。

项目名称:国家冬奥会冰上项目训练基地

项目位置:北京市海淀区

主要设计团队和主要编制人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指导:刘燕辉

设计主持:刘燕辉、卢 鹏

总图专业:刘迎坤、刘 文、白红卫

建筑专业:刘燕辉、卢 鹏、刘迎坤、王朝霞、陈 明、韩亚非

结构专业:娄 霓、刘长松、张兰英

总图专业:郑爱龙

给排水专业:刘志军、关 维

电气专业:王京生、贾志丹

暖通专业:张 昕、王代兵

智能化专业:陈玲玲、殷 博

室内专业:彭典勇、邹彦慧、李一山、张若曦、郭晓明

绿建专业:张 鹏、王曦溪

运营专业:张若曦、王秀琴

项目摄影:张广源、张兰英、岳意贺、王俊杰

建成时间:2020年

猜你喜欢

冰场场馆运动员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滑冰,冬季走向四季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