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的历史逻辑、发展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2-10-12郑贞
郑 贞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正焕发出强大活力,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全新选择。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在近代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发展整体滞后。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如何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主动实现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前进历程中贡献自身力量,是当前武术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梳理近代中国武术致力于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内在逻辑,分析当代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发展滞后的时代局限,在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找寻中国武术发展之路,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1 中国武术致力于近代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逻辑
1.1 民族独立的国家需求使武术承担起“体育救国”的历史责任
步入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生存危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为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华民族在与西方社会碰撞的过程中,在西方炮口逼迫下逐渐觉醒,曾经物产丰富的天朝王国开始“睁眼看世界,步履蹒跚的步入近代社会”,探索“自强、求富”的发展之路。在寻求强国之路的过程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启迪了近代中国社会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首先以军事工业为第一步,其主要目的在于模仿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而“文化教育则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目睹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后,曾“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他认为:“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最缺者为体育,”爱国,首先要强健体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于是,“体育救国”也成为张伯苓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徐一冰也非常重视体育在强国中的作用,他认为体育“是为强国之道,教育之本也”。围绕着教育救国的强国梦,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借助体育实现强国的目的。中央大学曾发布文件称:“查强国之道,在乎强种,强种之法,先在强身”。正是基于强国的国家需求,近代社会中体育则成为救国的重要途径。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土体育”的代表,在体育救国思潮影响下,也被纳入到了国家寻求民族独立的强国需要中,赋予了近代武术特有的历史责任。
1.2 体育救国的现实逻辑赋予了武术“强种强身”的国家意志
体育救国思潮与早期洋务运动实行的西洋兵操有关。当时洋务运动的新军在训练洋枪、洋炮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与洋式兵器相适应的训练方法,西洋兵操成为军队训练的主要手段。曾国藩认为:“军队只有每天不懈的操练,才能锻炼其体魄”。西洋兵操的发展为近代西方体育的传入提供了路径,促进了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西洋兵操具有的西方体育文化特性,受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体育救国在被赋予“忠君、爱国、尚武”观念的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思潮影响,引发了针对中西体育的“土洋体育之争”。武术作为中国“土体育”的代表则被赋予强烈的国家意志,在对抗西方体育的过程中,被纳入到“强兵强国强身”的救国潮流中。“同时,弘扬中国武术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相匹配,将武术对接为‘国之大事’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振民气、复兴民族的切实载体”。尤其在中华民族被讥刺为“东亚病夫”之时,武术被看做为“救国之利器”“强种之良方”,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1910年,由著名武术家霍元甲成立的精武体育会,使武术“承担起改造‘病夫’之身体和重塑民族之精神”的国家责任。武术救国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重视,1919年,“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体育会书写尚武精神匾额”,使武术的国家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武术救国也被赋予了国家意志。
2 中国武术在当代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的发展特征
2.1 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站起来”进程中的缺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谓“站起来”,是指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中国人民从此获得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为使中华民族站的稳,中国人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奇迹,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先后在抗美援朝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军事上站的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快速发展,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迫切需要。但此时,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重视。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武术被作为重要推广项目之一。并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导思想引领下,“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范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被纳入到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武术,与中国体育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武术表演就多达332个。作为体育项目的中国武术,其蕴含的健身功能得到凸显。武术在服务于全民健身中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加。但囿于传统武术向现代转化的滞后性,致使武术被列为“四旧”而加以禁止。尽管以健身和竞赛为主的竞技武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武术开始逐渐滞后于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成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
2.2 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富起来”进程中的缺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GDP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解决了14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的工业、农业、制造业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了”。然而,中国武术作为体育的一个项目,并未在中华民族“富起来”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整体发展滞后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脚步。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但此时武术产业并未释放其内在的活力,武术培训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走向沉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武术释放的产业价值极其有限,始终没有激活内在的生命力。武术培训市场鱼目混杂、缺乏统一标准;武术文化产品创新度不够;武术健身服务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使其并没有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腾飞贡献太多力量。或者可以说,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富起来”进程中是缺席的。
2.3 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强起来”进程中的机遇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走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应该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给全球治理带了新的方案,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力进一步增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正焕发出巨大活力,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全新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载体的中国武术,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融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新时代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关注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中国武术应积极的凸显其蕴含的健身养生功能,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时代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武术应激活其蕴含的产业价值,积极服务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人民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新时代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武术应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主动实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3 中国武术致力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路径
3.1 “站起来”—中国武术应服务于青少年体质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少年一直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的论述,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及新时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锻炼指导思想,都显示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的高度重视。尤其在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进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奋力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相关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儿童青少年体能状况连续多年下降,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20 年6月与2019年底相比学生近视率增加11.7%”;在 1964—2017 年间,儿童青少年的爆发力、肌肉耐力和最大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诸多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中华民族逐渐强起来的进程中,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青少年,其体质健康问题将关乎中华民族能否“站”得更稳。而中国武术原本具有强身的重要功能,对青年体质的增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一直重视对习练者身体素质提升,使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反应、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充分挖掘。在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中,有专门练习力量的石锁、抖大杆,有练习身体柔韧的腿功、腰功,有专门练习眼睛反应的“悬金钱”,有专门练习身体强度的“拍打功”。传统武术对人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全方位的,对人身体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应该挖掘其强健体魄的功能价值,积极的服务于中国青少年体质的增强,使青少年在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中,达到体质增强的目的。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站”得更稳,才能在中华民族“强起来”进程中贡献自身力量。
3.2 “富起来”—中国武术应着眼其产业发展
走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2015 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50.5%,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体经济逆势上扬”。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重,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应激活其内在的健康养生功能,释放武术蕴含的健康产业价值,把武术作为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良好手段,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因为,在中华民族已经“富起来”的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原本蕴含着丰富的健身养生思想。武术不仅对习练者的肢体运动进行锻炼,同时,还融合了呼吸、导引等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使中国武术的健身具有了内外兼修的特征。这对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的促进有良好作用。同时,中国武术在功法练习上形成了以静为主的练习理念;在套路练习中重视动静结合,凸显“精、气、神”的内外兼修特征”,体现了中国武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健康理念,这不仅能够“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同时也能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中国武术围绕健康公共服务产业、健康产品开发、健康运动处方制定等方式,做强做大其蕴含的健康产业价值,让中国武术健康产业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支柱产业,在服务人们健康需求的过程中,为社会“富起来”贡献力量。
3.3 “强起来”—中国武术应助推文化软实力提升
党的十九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软实力保证。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内容。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标识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中国武术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阴阳辩证的思维方式、淡化竞争的思想观念,是调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关系的标尺。中国武术蕴含的推己及人、和平共处的思想,是破解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零和思维所产生的全球治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载体”。中国武术蕴含的文化理念无疑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进程中,中国武术应该彰显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国武术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彰显中华文化理念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讲述中国文化故事贡献力量。同时,在深度挖掘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基础上,应加快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用经典的中国武术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武术文化故事。
4 结 语
在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载体的中国武术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及时推动其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国武术蕴含的强身功能,在强健青少年体魄、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使逐渐“强起来”的中华民族站得更稳。挖掘中国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激活中国武术健身产业的内在活力,在积极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基础上,使“富起来”的中国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拓展中国武术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彰显中国武术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中国武术蕴含的文化理念,使中国武术成为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载体,在服务文化中国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自信。中国武术只有积极融入到新时代发展潮流中,才能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找到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