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后博导马瑜婷:潜心开辟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

2022-10-12惠之

伴侣 2022年8期
关键词:免疫学医学肿瘤

文/惠之

跨界考研一跃成为科研新秀

对马瑜婷来说,选择投身医学研究领域,并非偶然。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帮助她在每一个人生路口做出选择。从中学起,她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她如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为了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她几乎听遍了所有的专业选修课,而免疫学让她“一见钟情”。很快,选修课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她对免疫学的好奇心。一次,马瑜婷从神经生物学选修课上偶然听说了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家龚非力教授,她给授课的施静教授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拜托她向龚非力教授转达自己求学的愿望。

“原以为教授们工作繁忙,很快就会忘记这件事。但没想到,一个月后,我竟然接到龚非力教授的电话,他欢迎我报考医学免疫学专业的研究生。”马瑜婷惊喜地回忆道。大学毕业前,她本有机会出国深造或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然而,她被同济免疫学系的良好科研氛围深深吸引,也被龚教授的热情所感动,很快做出决定——跨专业报考龚教授的研究生。可当时仅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非医学出身的她必须读完医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书籍。马瑜婷咬牙恶补,她试着将书本里的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动画。合上书本,她将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补体的作用机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过程模拟出来,就这样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记忆,最终从医学“门外汉”成为免疫学硕士,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为了帮助马瑜婷了解免疫学系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龚教授邀请她参加同济免疫学系的学术活动,并鼓励她就一个研究方向给教授们做报告。马瑜婷回忆说,为不辜负龚教授的信任,她硬着头皮查陌生的免疫学名词,一点点地研究文献。终于,她的报告得到了教授们的肯定,而马瑜婷也惊诧地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初到法国,语言文化障碍、思乡之苦是必过的难关,而她最好的解药是潜心工作。

马瑜婷执着探索,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最终她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后,马瑜婷在国际《科学》《肿瘤免疫学》等著名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入学3年后得到导师的特别推荐,提前完成了巴黎第十一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的答辩,并获得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之后,马瑜婷师从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克罗默教授,分别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法国巴黎第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她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了“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

博士后阶段,马瑜婷完成一项了“不可能的任务”,在怀孕期间仍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高效进行。分娩前夜,她刚刚完成一篇重要论文,而短暂的产假过后,这篇论文就被发表。克罗默教授对她评价颇高:“瑜婷是我最棒的学生,我坚信她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为她感到骄傲。”

攻克研制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武器”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应答的异常密切相关,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是肿瘤治疗的必由之路。马瑜婷基于“系统医学”的研究理念,着眼于“应激与肿瘤免疫调控”的独特视角开展创新性研究。

2015年7月,马瑜婷带着孩子,与丈夫携手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式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仅一年多的时间,马瑜婷组建了一个团结高效的科研团队。在每一位新组员的起步阶段,她都会及时从科研思路、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给予帮助。马瑜婷研究员的课题组有8名成员,作为一名80后科研工作者,她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她说:“我和团队成员的年纪差距很小,没有代沟,我们都处于相近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马瑜婷曾表示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我的实验室强调和谐、合作与公平。我们一起创造出了宽松自由的实验室文化,但围绕课题,我们又会拧成一股绳。”而受好奇心驱使,她常常忍不住自己做实验,当课题组遇到技术难题时,她都会“冲锋陷阵”。“因为空洞的鼓励不如有效的建议,纸上谈兵不如用行动说话。”实验室管理方面,她非常重视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及时总结。

马瑜婷被喻为“拼命三娘”。截至2022年4月,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在全球业内堪称凤毛麟角,并获国际发明专利3项。目前,她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面上)、江苏省“双创团队”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构建科研第一、家庭第二的“平衡”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科研这条道路吗?”马瑜婷爽快地给出了答案。她说:“我一直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也很喜欢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同时,我很享受与人交流的过程。科研可以满足我的这些需求,让我乐在其中。虽然无法预计未来,但我的科研经历必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假如研究工作受挫怎么办?”马瑜婷表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

作为一名专注肿瘤免疫研究的青年医学科学家,她坦承目前谈攻克肿瘤还为时尚早,但她相信,通过努力,不可能也将变为可能。身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她为学生搭建优质科研平台,创造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交流机遇,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科研自主性。

马瑜婷比丈夫小两岁,两人相识于大学期间。丈夫曾对马瑜婷在学业方面的埋头苦学、执着钻研非常钦佩,赞其为优秀女性。而丈夫的质朴善良、助人为乐、憨厚老实,也令马瑜婷一见钟情。大三下学期时,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后来,马瑜婷跨界成为免疫学硕士,丈夫也义无反顾“跳槽”读免疫学专业。

谈及家庭时,马瑜婷坦言:“女科学家兼顾事业与家庭尤为不易。我的观点是科研第一、家庭第二。”丈夫常说:“瑜婷,你是有名的才女,在学术与科研方面你比我强得多,我的任务就是当好你的后勤兵!”

她与丈夫一路相伴已有15年,两人的爱情故事已在同学朋友中传为佳话。她与丈夫的相处之道就在于“相互欣赏、学会谅解、共同进步”。马瑜婷回忆说,2008年她与丈夫一同去法国巴黎求学的那段时间,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实验室——租住房”两点一线,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实验需要一气呵成,整个实验周期较长。丈夫下班做好了晚饭,等她许久未归,就去实验室接她,而等她完成实验时,丈夫已趴在一旁睡着了。马瑜婷还记得,两人常常在深夜相伴走过空荡荡的街道回家。而第二天早上9点,她又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回国后马瑜婷更加忙碌了。“作为一名女科学家,有时实在很难顾家!我非常感谢丈夫,他包揽了家务,给予我诸多支持。”马瑜婷一脸满足,继而发出爽朗的笑声……

谈及未来的规划,马瑜婷说:“我会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相信生活中会有许多惊喜。我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篇篇论文、一个个靶点、一项项专利,而是最终能产生创新药物,为击败肿瘤、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免疫学医学肿瘤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材分析与创新
浅谈民语言医学生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