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民生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

2022-10-12中国报道张利娟

中国报道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困难人员

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短板,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就业、社会保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党中央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10年,我国实现了14亿多人口比较充分的就业,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年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明确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在10年间取得历史性成就。

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1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就业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2.7%,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三次产业“倒金字塔型”的就业结构逐步形成;就业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平稳。

10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持续提升。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2019年至2021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300多万人次,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1万家,有效增加就业服务供给。

“我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就业优先导向显著增强。”李忠表示,“这10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上可以用“质升量减”来形容。就业质量总体上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但劳动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点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过去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扩大,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特别是今年以来,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出现市场岗位需求减少,部分招聘求职活动取消或延后,一些青年的求职就业出现了新的困难。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专设青年就业篇章,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

田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青年人就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所以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去提升就业岗位的供给量,而是在提升就业岗位质量的同时提升供给量。而且在发力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同时,要实现体制内外就业质量的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制度化改革。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年增加2.5亿人

这10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据李忠介绍,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我国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统一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台;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开展了市场化投资运营;建立了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全面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出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填补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的制度空白。

围绕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2012年到2022年6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9亿人增加到10.4亿人,这10年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2.5亿人。

综合考虑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从2012年以来,我国连续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待遇确定和合理调整机制。2014年以来,4次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

此外,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社保事务就近办、线上办、快速办更加方便快捷。截至2022年6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6亿人,其中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75亿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36亿人次,有效地方便了群众跨省通办、一网通办。

“应该说中国已经推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应对老龄化方面取得了很多突出的进步。”田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比如说在制度设计上,为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社区层面很多地方把养老驿站也都落在了实处,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问题也做出了一些改善性的措施等。

多举措帮扶困难群众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李忠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0年来,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768万人。

与此同时,部分困难人员家庭负担重、技能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就业难度比较大。“近期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我们正在会同民政部、中国残联举办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以‘援助暖民心、就业解民忧’为主题,为长期失业人员、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等急需就业的人员,集中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温暖。活动从8月初启动,目前已经走访摸排困难人员57万人,帮助实现就业20万人。”李忠说。

李忠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一道,持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健全机制、加力推进,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一是健全帮扶台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目前,各省份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大龄、身有残疾、享受低保、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提升能力给予有力支持。对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给予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对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支持。对从事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生活费补贴。

三是加强服务保障。坚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建立发现认定、动态管理、分类帮扶、跟踪回访工作机制,为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方案。同时,在元旦、春节期间持续举办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四是加强兜底安置。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保安、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

社保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显著

近年来,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降低企业成本,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党中央先后7次部署降低社会保险费率,5项社会保险费率总水平从41%降至33.95%,单位费率由30%降至23.45%,企业社保成本大幅降低。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力度空前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度过暂时性困难。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指出,今年为扎实稳住经济,保就业保民生,按照党中央部署,社会保险方面实施了“降缓返补”一揽子政策:

一是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7月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二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和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业等17个困难行业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养老、

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三是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将中小微企业的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企业由30%提至50%;四是新增失业保险留工补助政策,支持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和5个特困行业的参保企业稳岗拓岗。“帮助企业纾困的政策在最近两年发挥了积极作用。”田丰分析指出,但这种作用是相对有限度的,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些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但大部分仍然是谨慎的积极乐观,所以政策的评估应调整为如何调动企业家的乐观预期走向,从而推动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困难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选择困难症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