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带领我们走上乡村振兴“幸福路”

2022-10-12江渚

中国报道 2022年10期
关键词:莫拉佤族总书记

文 | 江渚

出了腾冲市区,沿山势而上,沿途绿树成荫,风景秀美,穿过层层绿荫,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就到了。走进村民李发顺家的小院,庭院里的几盆花开得正艳。李发顺指着廊下摆放的四方桌:“这张方桌就是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家时用的。”

2020年1月19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发顺家看望,并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聊家常。

“脱贫了,还有什么需要提高改善的吗?”

“希望老人晚年过得再好一点,两个小娃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一问一答,小院里笑声朗朗、暖意融融。这一幕,永远烙印在李发顺一家心中。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里,青山环抱、民风淳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时,全村建档立卡的16户贫困户总共71人已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2017年,曾经因残致贫的佤族村民李发顺家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顺利脱贫,2019年全家收入超过4万元。如今,李发顺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司莫拉佤族村正在打造4A级乡村特色小镇和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示范区。司莫拉,正从美好的希望变成真正“幸福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调研指导。如今,这些村庄脱贫后,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500年古村旧貌换新颜

2010年,一场车祸让李发顺几乎成为“植物人”,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妻子杨彩芹到城里打工补贴家用,抽时间还得照顾丈夫。怎奈劳动力缺乏,2014年,李发顺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能一直穷下去。”在妻子的帮助下,李发顺坚持3年,终于甩掉拐杖。而后,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帮扶下,夫妻俩一起奋斗:妻子四处打工,当服务员、进工厂;李发顺买了辆电动车走村串户卖水果、收废品……2017年,李发顺家甩掉“贫困帽”。

李发顺清楚地记得2020年1月总书记来的时候,关切地问起他一家脱贫后的情况。“你们现在主要做些什么?”“老人家身体都挺好吧?看病有没有保障?”“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怎么样?有没有享受助学金?”围绕“三保障”各项指标,习近平总书记问得仔细。

李发顺在上大三的大女儿李连欢正准备考研,习近平总书记听后当即鼓励:“有志者事竟成!”李连欢的弟弟李连斌坐在总书记右手边,虽然还在读高三,但同姐姐一样也有了自己的人生计划:“我准备考四川的武警警官学院。”

“好,有志气!以后当武警,当兵参军,体格得练好。我也祝你成功!”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们这个年纪恰逢其时,将来要做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李连欢和弟弟连连点头,眼神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2021年,李连欢靠着自己的奋斗,如愿考上了北方民族大学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李连斌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回忆起同总书记交流的场景,李连欢总是感到特别温暖:“总书记的鼓励给了我信心。我要继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17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寨探索出新发展模式:村里土地零散,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决定利用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结合佤族民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

佤族文化民俗馆、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一个独具特色的佤寨慢慢呈现出来后,游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来,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11448元增长到2021年的18860元。

随着知名度提高,来村里“打卡”的游人越来越多。相邻村寨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辐射下,开始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态。隔壁的冯家营村开起了司莫拉幸福烤吧,未来这里将承担与旅游业配套的餐饮服务;相连的小陈家寨也将发展住宿服务业。

开发司莫拉矿泉水,把开袋即食的大米粑粑加工成航空食品……乡村振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要干的还有很多。此时,500多年的古榕树旁,振兴学堂的木质构架已初具雏形,以后,这里将成为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研学及红色教育基地。

与马鞍山村的“约定”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同乡亲们畅谈脱贫致富、共话民族团结,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马鞍山村干部群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民族团结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挖掘生态潜力,夯实发展底色,走上了绿富同兴的发展新路。

总书记到马鞍山村,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自豪地介绍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我们新修了13公里的水泥路,全村2700口人全部吃上了自来水,还建了文化广场、卫生室、超市、秧歌队、舞龙舞狮队,特别是您倡导推进厕所革命,我们也立即行动,给上厕所不便的村民们修起3个公共厕所……”

汇报过程中,总书记面带微笑、频频点头,不时询问:“你们的垃圾都运到哪里了?”“地是水浇地吗?”……总书记对百姓生活细致入微的关心,让赵会杰深深感动。审议现场,她热情邀请总书记到小庙子村走一走、看一看。“赤峰市我还没去过,离北京还是比较近的,将来肯定有机会去。”习近平说。

这份“两会约定”,习近平一直记在心里。2019年夏天,他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第一站便来到赤峰。“会杰,我来看你了。”7月15日,习近平走进赤峰市马鞍山村,在农家院里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问变化、话成就、谈发展。习近平专门请赵会杰来参加座谈,高兴地对她说:“你的邀请我一直记在心上,今天我履约而来,就是要实地看看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那一刻,赵会杰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总书记那么忙,我没想到他真的履约而来”。

当天,总书记走进村民张国利家中,进厨房、看厕所,和他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张国利难掩激动:“总书记进院后,一见我就拉住我的手问:‘老张多大岁数了?’我一听,总书记就像在和我唠家常似的,一下子就没那么紧张了。”最让张国利自豪的是,“我们家是个多民族大家庭,有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现在已经四世同堂了。” 总书记称赞他们一家为民族团结之家。

马鞍山村主要发展葡萄业和旅游业。当时,这两个产业正面临发展瓶颈,葡萄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而旅游业又设施陈旧,留不住游客。村里请来专家一一梳理问题,对症下药。针对葡萄产业,改良葡萄品种、成立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深加工,形成从生产种植到葡萄酒加工产业链条;围绕旅游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生态游、民俗林俗游等系列旅游产品。

找准了路子,村里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40元,是3年前的两倍多。

移民新村的新生活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是长江边一个移民人口占90%以上的小山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和村民们聊变化、话家常,还兴致勃勃拿起棒槌试着捶洗衣服。

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村民们日子过得好不好、是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详细了解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后,他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许家冲村被称为“三峡工程坝区库首第一村”,库区移民占全村人口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三峡移民新村。

4年多来,许家冲村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盯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扶持传统手工业,村民们鼓了“钱袋子”,富了“脑瓜子”,快步奔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回忆起当年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村民刘正清记忆犹新:“我们当时正在洗衣服,总书记走过来与我们拉家常,得知大家用无磷洗衣粉和肥皂洗衣服,总书记很欣慰。看得出来,总书记为老百姓自发保护长江母亲河而高兴。”

如今,许家冲村实现了垃圾分类、干湿分离、日清日洁,村里还采取积分兑换方式,鼓励村民将家里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收集起来,兑换生活用品,村容村貌又上了一个台阶。

“过去管不住斧头、守不住山头,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茶、核桃成了许家冲的金疙瘩。”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告诉记者,随着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逐年扩大,许家冲年产干茶超过2000吨,以云雾观湖、双狮岭茶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走进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道两旁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不同款式的刺绣产品。随着与北京一家设计公司联手进军网络市场,合作社提供的产品也从传统香囊等30多个品种,发展到锦鲤、布艺老虎等120多个品种,还可以根据网络订单提供个性化产品。

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许家冲开办了38家民宿,近200人吃上旅游饭。去年,许家冲村经济总收入近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76元,比2018年增加了9000多元。

猜你喜欢

莫拉佤族总书记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