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创新导向下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方针策略研究

2022-10-11王芳,董若雯

中国稻米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农村大学生是性质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但在教育背景、家庭条件方面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农村大学生期望通过高等教育实现自身价值,撕下贫穷落后的标签,因此多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期望能够去一二线中大型城市就业。但面对每年毕业生人数剧增和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许多毕业生未能如愿,在大城市经历着并不顺畅的职场生活。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升学来缓解就业压力,也有一部分选择“考编”,少部分则选择返乡就业创业。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在愈发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下,多数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仍不强,对农村和农村就业仍旧持有偏见,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更新提升。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乡村振兴事业的稳步推进,高校作为引领农村大学生就业创新选择的关键角色,必须承担起纠正农村大学生就业偏见、塑造健康合理职业就业观的任务。要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引导更多农村大学生到广阔的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中坚力量。对此,可参考《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推进机制研究》(涂平荣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一书,该书立足乡村振兴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推进机制建设两个基点,综合运用实证调查与文献参阅的研究方法,揭示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分析推动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遇到的难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区域政策扶持、针对性能力素养提升等多力协同并进的有效建议,对于有序推进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具有显著参考价值,具体归述如下:

一、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提出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问题,所谓“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农村大学生之所以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不高,一大原因在于思想认识没跟上。表现之一为思想认识更新缓慢。许多大学生仍对农村就业持有“不体面、条件差、吃苦多、赚的少”等印象,认为在农村就业有失“大学生”身份。这种认识放在过去还有一定根据,但如今,我国已经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国多数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并不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齐全,土地、人力和原材料资源丰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城市成为理想的就业创业基地。表现之二为过于执著于城市就业,思想站位不高,不能站在乡村振兴、国家建设、服务人民的角度去考虑就业问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社会的精神。针对这两点,本书提出,高校作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梯队,必须及时引导农村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新提高认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要在思想认识上纠正农村大学生的偏颇认知,利用农村大学生对乡村怀有的天然亲切情感,自觉甘愿的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二、完善思想认识,突显农村就业创新个人与民族国家意义

现阶段,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许多省市出台了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信息差和关注点的偏离,可能尚未了解到这一信息。高校就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新所出台的政策、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普及性教育,吸引农村大学生加入返乡就业、建设家乡。同时,返乡就业不但应该是在相关政策吸引下的一种“妥协”或“投机”,而应该引导大学生站在民族国家复兴的层面进行问题思考和行动选择,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是进一步丰富农村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一步。无论从个人价值实现还是国家战略推进层面来说,这都是农村大学生很好的一个选择。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实践教育”下农村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传授而轻于实践教育,这是不科学的。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走这条老路,要纠正农村大学生就业职业观、提高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热情,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实践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定期开展思政教育下基层、下乡村的综合性思想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毕业实习期,组织农村大学生下基层服务,提前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了解农民需求,让农村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的在岗实习,纠正思想、锻炼技能,完成自我超越。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