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株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022-10-11甄锦程于洪佳都婷婷单体江徐利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年9期
关键词:甲醇真菌抗菌

甄锦程,司 璐,于洪佳,都婷婷,刘 瑶,单体江,徐利剑*

1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80;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真菌物种丰富且可以产生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包括可以应用在医药与农药领域的抗菌化合物[1]。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依赖于真菌的多样性,森林凋落物也被认为是真菌的良好栖息地。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的真菌资源丰富,Zhang等[2]在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发现6株真菌的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在2株真菌中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Qiu[3]在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中分离得到了2个具有抗细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本研究以三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为材料,对其产生的主要抗菌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共得到8个化合物(见图1),其中有2个化合物为新结构天然产物,5个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森林凋落物真菌产生的抗菌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图1 化合物1~8的化学结构Fig.1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1-8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核磁共振仪(Bruker Avance III 400,德国);高分辨质谱仪(Bruker maXis,美国);柱层析用硅胶(青岛海洋公司,100~300目);Sephadex LH-20凝胶(GE Healthcare,美国);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仪器公司,RE-52AA);卧式恒温培养摇床(上海捷呈实验仪器有限公司,TS-211B);恒温培养箱(上海博讯有限公司,BIC-250);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岛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LH-20A);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北京慧德易科技有限公司,QuikSep LC-10);甲醇等色谱纯试剂(北京迈瑞达科技有限公司);氘代试剂(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金霉素(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真菌材料

三株真菌分离自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样品,分别为Berkleasmiumsp.SGSF622(GeneBank登录号:MZ778149)、Oidiodendronsp.SGSF289(GeneBank登录号:ON171371)和Parapyrenochaetasp.SGSF062(Genebank登录号:MK192906),菌株保藏在黑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经活性筛选,三株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都表现出了抗菌活性。

1.3 真菌的发酵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配方: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1 000 mL水,灭菌后冷却备用。将真菌SGSF622接种至90 mm的PDA平板,共接种200个,在25 ℃条件下静置培养14 d。酵母提取物蔗糖培养基(YES)配方:1 000 mL蓝盖瓶中蔗糖10 g、酵母浸粉2 g、硫酸镁0.1 g,100 mL水,根据溶液体积加入适量蛭石,灭菌后冷却备用。将真菌SGSF289和SGSF062接种至YES培养基,每种真菌接种20瓶,在25 ℃条件下静置培养14 d。

1.4 提取与分离

真菌培养发酵结束后,利用等体积乙酸乙酯提取24 h,重复3次,减压浓缩获得SGSF622提取物3.0 g、SGSF289提取物5.3 g和SGSF062提取物4.8 g。提取物进行正相硅胶柱层析,流动相采用二氯甲烷-甲醇(100∶0、100∶0.5、100∶1、100∶2、100∶3、100∶5、100∶10、100∶20、100∶50、100∶100)进行洗脱获得10个组分,记为Fr.1~Fr.10。SGSF622的Fr.2与Fr.3~Fr.4通过Sephadex LH-20柱层析,二氯甲烷-甲醇(1∶1)洗脱。进一步通过半制备液相,甲醇-水洗脱(0~4 min,10%甲醇;4~55 min,10%→90%甲醇;55~70 min,90%→100%甲醇;70~90 min,100%甲醇)。SGSF622得到两个化合物:化合物1(2 mg,tR=55 min)、2(2 mg,tR=61 min)。同SGSF622分离过程相同,SGSF289的Fr.3~Fr.4中分离了2个化合物:化合物3(4 mg,tR=26 min)和4(2 mg,tR=22 mg),SGSF062的Fr.2、Fr.4、Fr.6~Fr.7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化合物5(4 mg,tR=24 min)、6(2 mg,tR=20 min)、7(3 mg,tR=22 min)和8(2 mg,tR=16 min)。

1.5 抑菌活性测定

利用96孔板测定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试菌株包括用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BXL015、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yringae)BLY016、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us)BLY013、水稻黄单胞菌(X.oryzae)CCTCC AB 91123。其中水稻黄单胞菌来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中心,其他菌株来自于黑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4],对化合物1~8进行抗菌实验。在96孔板上,第1孔加入100 μL的LB液体培养基和2 mg/mL的待测化合物溶液母液100 μL,混合均匀后,在96孔板中进行倍半稀释,使每孔待测化合物终浓度为1000 μg/mL至0.98 μg/mL,每个浓度3次重复,28 ℃细菌培养箱培养1天后,对细菌培养液浑浊度进行观察,培养液最澄清的最低化合物浓度为该待测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金霉素作阳性对照,DMSO作阴性对照,空培养基作空白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HR-ESI-MS:m/z381.054 2[M-H]-(calcd for C21H14ClO5,381.053 5),推测分子式为C21H15ClO5,其NMR数据见表1。经文献查阅,发现化合物1结构与已知化合物Sch53825的结构最为相近[5],差异在于化合物1比Sch53825多一个甲氧基信号(-OCH3)δC:57.0,δH:3.57(s,3H);化合物1的C-1(δ69.3)化学位移值低场区移动了7.8 ppm和C-2(δ51.8)化学位移值高场区移动了1.1 ppm。在HSQC谱中,H-11与C-11相关;HMBC谱中,H-11与C-1相关(见图2),确定了甲氧基的位置。综合上述信息,鉴定该化合物为1-甲氧基-Sch53825。

表1 化合物1的1H NMR(400MHz)和13C NMR(100MHz)数据(CDCl3)

图2 化合物1和2的1H-1H COSY和HMBC相关 Fig.2 The 1H-1H COSY and HMBC correlations for compounds 1 and 2

1996年,Chu等[5]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Sch53823与Sch53825,化合物Sch53825的结构主要通过与化合物Sch53823的波谱数据比对及采用化学衍生化的方式得到判断。实验成功将化合物Sch53825衍生化为乙酰化产物Sch53829,并对化合物Sch53829通过二维核磁共振数据(包括NOESY谱图)分析的方式确定出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及相对构型。因此,化合物Sch53825的构型同样得到确定。2000年,Bode等[6,7]采用13C、18O同位素标记实验对化合物cladospirone bisepoxide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中间体与终产物实现分离及结构鉴定,阐明了化合物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根据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可见化合物结构中C-2、C-3位双键氧化为三元氧环基团后,化合物H-2与H-3的空间朝向均为α[8]。因此,根据与类似物一致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合物1结构中H-2与H-3的空间朝向保持一致。通过分析H-1与H-2间的耦合常数(J= 2.4 Hz),暗示H-1与H-2间为顺式构型,通过比对化合物1与确定构型的类似物之间的波谱数据,该数据与文献中顺式构型的耦合常数相符[5,9-13]。根据以上数据推断化合物1的构型与化合物Sch53825一致。化合物1和2的详细结构鉴定数据原始图谱可从本刊官网免费下载(www.trcw.ac.cn)。

化合物2淡黄油状,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HR-ESI-MS:m/z357.228 8[M+COOH]-(calcd for C19H33O6,357.227 3),推测分子式为C18H32O4。化合物2的1H NMR中显示,2个烯烃质子信号δH:6.43(s,1H)和5.96(s,1H);3个次甲基信号δH:5.09(m,1H)、4.51(d,1H)、4.24(m,1H);9个亚甲基信号δH:1.99(m,2H)、1.95(m,2H)、1.71(m,2H)、1.44~1.32(m,6H)、1.32~1.19(m,6H);2个甲基信号δH:1.57(br s,3H)、0.88(t,3H)。化合物2的13C NMR中,显示18个碳信号见表2。再结合1H-1H COSY和HMBC相关数据,该化合物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化合物Conocandin为相似结构[14],其化合物基本骨架一致(见图2),但是化合物2的C-3的C-4的化学位移值由δC:55.0、63.0分别变为δC:73.1、85.3。结合其质谱数据,推测为Conocandin的C-3的C-4的环氧基变为邻二醇结构,即鉴定该化合物为3,4-二羟基-10-甲基-2-亚甲基十六碳-9-烯酸。

表2 化合物2的1H NMR(400 MHz)和13C NMR(100 MHz)数据(CDCl3)

续表2(Continued Tab.2)

化合物3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19H18N2O2。1H NMR(400 MHz,CDCl3)δ:8.08(2H,s,H-1,1′),7.66(2H,dd,J= 8.0,8.0 Hz,H-5,5′),7.39~7.32(2H,m,H-8,8′),7.25~6.98(6H,m,H-2,2′,6,6′,7,7′),4.76(1H,d,J= 7.2 Hz,H-10),4.56(1H,td,J= 6.9,3.6 Hz,H-11),3.71(2H,m,H-12);13C NMR(100 MHz,CDCl3)δ:122.7(C-2),119.4(C-3),127.3(C-4),116.8(C-5),119.7(C-6),122.3(C-7),111.2(C-8),136.4(C-9),37.0(C-10),74.8(C-11),65.3(C-12),122.4(C-2′),119.3(C-3′),126.9(C-4′),115.4(C-5′),119.52(C-6′),122.2(C-7′),111.2(C-8′),136.3(C-9′)。以上 数据与文献[15]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

化合物4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16H17N3O2;HR-ESI-MS:m/z284.139 4[M+H]+(calcd for C16H18N3O2,284.139 4)。1H NMR(400 MHz,CDCl3)δ:8.15(1H,s,H-16),7.59(1H,d,J= 8.0 Hz,H-6),7.40(1H,d,J= 8.2 Hz,H-3),7.31(1H,s,H-9),7.25~7.21(1H,m,H-4),7.13(1H,d,J= 5.6 Hz,H-5),5.72(1H,s,H-11),4.38(1H,d,J= 10.8 Hz,H-14),3.77(1H,dd,J= 15.1,3.0 Hz,H-10),3.71~3.54(1H,m,H-10),2.97(2H,dd,J= 15.1,10.8 Hz,H-17),2.40~2.28(2H,m,H-18),2.03~2.01(2H,m,H-19);13C NMR(100 MHz,CDCl3)δ:136.7(C-2),111.6(C-3),122.9(C-4),120.1(C-5),118.5(C-6),126.7(C-7),110.0(C-8),123.3(C-9),26.9(C-10),54.5(C-11),165.1(C-12),59.2(C-14),169.4(C-15),45.5(C-17),22.6(C-18),28.4(C-19)。以上数据与文献中的两个同分异构体brevianamide F与环(D-色-L-脯)二肽进行比较[16],发现化合物4与环(D-色-L-脯)二肽的数据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环(D-色-L-脯)二肽。

化合物5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11H12O5。1H NMR(400 MHz,CDCl3)δ:11.38(1H,s,6-OH),6.33(1H,s,H-5),4.73~4.62(1H,m,H-3),3.98(3H,s,H-11),2.84(1H,d,J= 2.2 Hz,H-4),2.83(1H,s,H-4),1.51(3H,d,J= 6.3 Hz,H-2);13C NMR(100 MHz,CDCl3)δ:170.1(C-1),20.7(C-2),75.9(C-3),34.4(C-4),105.3(C-5),154.9(C-6),133.0(C-7),155.5(C-8),102.2(C-9),135.6(C-10),60.9(C-11)。以上数据与文献[17]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6-demethylkigelin。

化合物6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11H12O6。1H NMR(400 MHz,CD3OD)δ:6.60(1H,s,H-5),4.45(2H,m,H-3,4),3.83(3H,s,H-11),1.44(3H,d,J= 5.8 Hz,H-2);13C NMR(100 MHz,CD3OD)δ:170.5(C-1),18.3(C-2),81.4(C-3),69.5(C-4),106.7(C-5),158.9(C-6),135.8(C-7),157.5(C-8),100.9(C-9),140.3(C-10),60.9(C-11)。以上数据与文献[18]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lignicol。

化合物7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分子式为C9H7NO。1H NMR(400 MHz,CDCl3)δ:10.08(1H,s,H-1),8.74(1H,s,H-10),8.33(1H,t,J= 8.0,4.0 Hz,H-5),7.86(1H,d,J= 2.9 Hz,H-2),7.49~7.40(1H,m,H-8),7.34~7.32(2H,m,H-6,7);13C NMR(100 MHz,CDCl3)δ:136.6(C-2),119.8(C-3),124.5(C-4),124.4(C-5),122.0(C-6),123.1(C-7),111.5(C-8),135.2(C-9),185.2(C-10)。以上数据与文献[19]报道一致,故鉴定化合物为indole-3-carboxaldehyde。

化合物8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甲醇;分子式为C14H20N2O5。1H NMR(400 MHz,CD3OD)δ:7.03(2H,d,J= 8.3 Hz,H-2,6),6.70(2H,d,J= 8.4 Hz,H-3,5),4.36(1H,s,H-8),4.04(1H,dd,J= 10.6,6.3 Hz,H-2′),3.55(1H,dd,J= 20.3,8.5 Hz,H-5′),3.36(1H,dd,J= 12.4,6.1 Hz,H-5′),3.09(1H,dd,J= 14.2,5.1 Hz,H-7),3.02(1H,dd,J= 14.2,4.6 Hz,H-7),2.13~2.05(1H,m,H-3′),1.80(2H,s,H-4′),1.28~1.13(1H,m,H-3′);13C NMR(100 MHz,CD3OD)δ:127.6(C-1),132.1(C-2,6),116.2(C-3,5),157.7(C-4),37.7(C-7),57.9(C-8),167.0(C-9),170.8(C-1′),60.1(C-2′),29.4(C-3′),22.7(C-4′),45.9(C-5′)。以上数据与文献[20]报道一致,故鉴定化合物为N-(5-amino-2-hydroxy-1-oxopentyl)-tyrosine。

2.2 单体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对单体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见表3,金霉素为阳性对照。化合物2对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活性不同,其中对青枯劳尔氏菌的抑菌活性较强,MIC值为7.81 μg/mL,对水稻黄单胞菌其次,MIC值为31.25 μg/mL,化合物3对青枯劳尔氏菌有明显抗菌活性,MIC值为62.5 μg/mL。化合物1、5和6表现了微弱的抗菌活性,化合物4、7和8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抗菌活性。化合物1与Sch53825结构类似,据文献报道螺二萘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1-24],但化合物1的抑菌活性弱于Sch53825。

表3 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在三株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SGSF622、SGSF289和SGSF062中分离获得8个化合物,包括两个新化合物,1-甲氧基-Sch53825(1)与3,4-二羟基-10-甲基-2-亚甲基十六碳-9-烯酸(2),解析了它们的平面结构,但它们的立体构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旋光数据及其他波谱数据,也有待进一步补充。本文中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是通过对比文献的核磁数据得出,其准确绝对构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三株真菌隶属的真菌属,都曾被报道过天然产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Berkleasmium属真菌曾被报道过具有抗真菌、抗细菌及抗肿瘤活性[21-24],2009年Cai等[22]报道从内生菌Berkleasmiumsp.Dzf12发酵液中分离diepoxinη和diepoxinζ的混合物以及diepoxinκ,它们与本文中化合物1具有类似结构同属于螺二萘类化合物,该文还报道了它们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根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番茄疮痂病菌(X.vesicatoria)、黄瓜角斑病菌(P.lachryma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等有较好的抑制活性。Oidiodendron真菌曾分离到10-methoxydihydrofuscin、fuscinarin和fuscin。这些化合物被发现可以有效地与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R结合到人类CCR5上,CCR5是一个重要的抗HIV-1靶点,可以干扰HIV进入细胞[25],本研究中未发现这些化合物。Qiu[3]在Parapyenchaeta属真菌SGSF449分离其天然产物,从其发酵物中分离代谢产物4,6,8-三羟基-7-甲氧基-3-甲基二氢异香豆素,该化合物首次于柱顶孢霉属(Scytalidium)中分离出来,命名为lignicol[18],与本文化合物6的化学结构一致。本研究首次报道化合物1与化合物2的波谱数据,以及化合物2和化合物3抑制细菌的活性。除化合物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三株真菌所属的真菌属中分离得到[3]。本研究丰富了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的天然产物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兴安岭森林真菌资源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甲醇真菌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抗病毒”口罩消费风险提示
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汽车尾气排放中甲醇的方法研究
浅谈天然气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区别
千奇百怪的真菌
奇趣的真菌王国
低温甲醇洗装置甲醇消耗高原因与应对措施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
甲醇生产精馏操作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