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刺激神经调控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 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11詹艳,喻洪
詹 艳,喻 洪
(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 绵阳 621000)
运动发育迟缓主要指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在动作、语言、认知等方面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运动障碍、姿势及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等,对患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康复治疗措施通过对患儿进行运动动作指导,可促进患儿神经兴奋性与肌肉兴奋性;此外,关节活动度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情况进行改善,但传统的康复治疗效果受患儿及家属配合能力影响较大,临床效果并不理想[1]。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TMS),是将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从而调节脑功能状态,对大脑神经进行调节,给予患儿神经、肌肉有效刺激,最终起到改善患儿运动发育迟缓的目的[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对其肢体肌力改善情况、粗大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4、22例;年龄1~7岁,平均(4.75±2.17)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95±2.59)个月。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5、21例;年龄2~8岁,平均(4.99±1.7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8.69±3.08)个月。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纳入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的诊断标准者;坐位平衡有所欠缺,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4]B区评分<60分者;经Gesell发育量表[5]测定,非运动能区发育商≥ 70分等。排除标准:合并有癫痫或脑电图显示存在癫痫波者;由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运动发育障碍者;颅内压异常增高者等。研究经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康复训练,进行粗大运动康复,包括对被动运动、竖头、翻身、坐位、爬行、跪立、独走等大运动发育方面进行训练,其后进行精细运动,包括患儿手指的抓捏、上肢活动及视觉、手眼协调等各方面训练,训练全程家属均可陪同,康复治疗师指导患儿进行主动运动,45 min/次,2次/d,早晚各进行1次,持续治疗3个月[6]。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采用磁场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YRD CCY- Ⅰ)治疗,固定患儿四肢,呈俯卧位,磁刺激定位于T12~L1之间,将最大磁场强度设置为0.8 T,设置为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模式,治疗以引起最小神经动作电位磁输出量的90%为宜,频率设置为30 Hz,刺激时长0.2 s,设定脉冲串重复次数为80次,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0 d后停止治疗10 d,之后再开始治疗,共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的相关标准评定肌力改善情况,其中显效:治疗后患儿肌力增加2级,与正常儿童相近,肢体可自主对抗外界阻力;有效:治疗后患儿肌力增加1级,肢体尚不能自主对抗外界阻力;无效:治疗后患儿肌力未增加,患儿肢体活动局限大,不能抬起。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及总体发育商(TMQ)评分,根据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2(PDMS-2)[7]对患儿运动发育能力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FMQ、GMQ、TMQ 3项,FMQ评分包括抓握(26项)、视觉 - 运动整合(72项)2个技能区的能力,共98项;GMQ包括反射(8项)、姿势(30项)、移动(89项)、实物操作(24项)4个技能区的能力,共151项,采用0~2分3级计分法进行评分,每个区域得分均为原始分,将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最后由标准分转换为FMQ、GMQ、TMQ,发育商评分范围均为35~165分,其中发育商≤ 69分非常差,70~79分差,80~89分中等偏下,90~110分中等,111~120分中等偏上, ≥ 121分优秀。③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8]、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9],其中平衡功能根据BBS评分进行评价,共包括14个项目(由坐到站、独立站立、独立坐、由站到坐、床 - 椅转移、闭眼站立、双足并拢站立、站立位上肢前伸、站立位从地上拾物、转身向后看、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双足前后站立、单腿站立),每个0~4分,满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FIM量表进行评价,包括自理、移动及认知3个方面,包括18项内容,采用7分制进行评定,完全独立7分,不完全独立6分,依据依赖程度分为1~5分,其中完全独立≥126分,基本独立108~125分,有条件的独立或极轻度依赖90~107分,轻度依赖72~89分,中度依赖54~71分,重度依赖36~53分,极重度依赖19~35分,完全依赖≤18分。④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10 m步行测试(10 MWT)及阶梯实验(TST)测试,记录两组患儿脑区MEP,至少记录3~5次,取平均值,对两组患儿进行10 MWT测试和TST测试,其中10 MWT:选取14 m平坦地面上的直线距离,患儿直线行走,取10 m统计步行所需时间及步数。TST:患儿以最快的速度上、下5层双侧带有扶手的阶梯,统计患儿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首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肢体肌力改善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的65.22%比,观察组的89.1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儿FMQ、GMQ、TMQ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FMQ、GMQ、TMQ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FMQ、GMQ、TMQ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儿FMQ、GMQ、TMQ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FMQ:精细运动发育商;GMQ:粗大运动发育商;TMQ:总体发育商。
组别 例数 FMQ GMQ TMQ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74.61±5.63 80.55±6.02* 75.84±3.52 81.56±5.98* 79.29±6.11 82.94±5.63*观察组 46 75.19±4.74 87.46±7.14* 76.01±3.44 88.23±4.02* 78.58±5.77 86.75±5.74*t值 0.535 5.018 0.234 6.278 0.573 3.2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儿BBS、FIM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BBS、FIM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BBS、FIM评分比较(±s , 分)
表3 两组患儿BBS、FIM评分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BBS:Berg平衡量表;FIM: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组别例数 BBS评分 FIM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623.66±2.1332.01±2.46*63.26±3.4787.49±2.41*观察组4624.01±1.8935.46±3.05*62.58±3.6698.41±3.52*t值 0.834 5.972 0.914 17.361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儿MEP潜伏期、10 MWT、TST测试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步行10 m所需时间、上下阶梯时间均显著缩短,且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步行10 m所需步数均显著减少,且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MEP潜伏期相较于治疗前显著缩短,且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MEP潜伏期、10 MWT、TST测试指标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儿MEP潜伏期、10 MWT、TST测试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MEP:脑区运动诱发电位;10 MWT:10 m步行测试;TST:阶梯试验。
组别 例数 MEP潜伏期(ms) 10 MWT TST测试10 m时间(s) 10 m步数(步) 上下阶梯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29.02±1.5828.85±1.7752.03±7.8940.01±6.52* 45.05±10.0240.25±7.85* 85.62±10.4565.32±8.52*观察组 46 28.94±1.73 27.02±1.34*51.84±7.0431.20±5.88*45.79±9.7832.02±6.41*84.78±8.8751.62±7.89*t值 0.232 5.591 0.122 6.806 0.358 5.508 0.416 8.0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主要由各种原因的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导致,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神经细胞进行增殖和分化,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干扰、阻滞或损害,则会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成熟,从而导致智力低下,形成运动发育迟缓。传统康复训练多注重于肢体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肌张力的缓解及异常姿势的控制,而忽略了患儿躯干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与运动姿势控制。
磁刺激是一种物理刺激,用高强度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场,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利用磁场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肌细胞等产生兴奋性,磁刺激经过间接兴奋细胞膜,刺激大脑皮层,影响感觉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10]。磁刺激神经调控可随频率、强度等的变化对调节部位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远端肌肉群的可塑性,使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提高。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及FMQ、GMQ、TMQ、BBS、FI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将磁刺激神经调控应用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可促进患儿肌力情况、粗大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的提升,进而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MEP潜伏期可直接反映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该指标延长表明运动皮质抑制,其缩短则表明运动皮质兴奋性增强;10 MWT与TST测试能够反映患儿平衡能力与机体运动能力以及核心肌群力量。磁刺激神经调控通过脉冲磁场在大脑产生感应电流,作用于大脑皮质,促使大脑开展新神经元的连接,双侧半球功能连接性增强,有助于增加运动系统的完整性;此外,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在脉冲磁场的作用下,可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大脑半球皮质功能重建,提高治疗效果[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步行10 m所需时间、上下阶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步行10 m所需步数显著少于对照 组,观察组治疗后的MEP潜伏期显著缩短且显著短于对照组,表明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磁刺激神经调控可有效改善运动系统功能,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综上,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磁刺激神经调控有助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运动系统功能的改善,促进患儿的康复,提高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提高平衡能力与日常护理能力,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