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点说点说哪算哪

2022-10-11撰文温中良

艺术品鉴 2022年25期
关键词:学养才情纸本

撰文=温中良

原来学画时,常认死理儿,非黑即白,现在想想,狭隘且偏颇,还是眼界太窄,且学养不足,亦或者年轻气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好玩儿,如学习传统时曾后悔不该学素描或西方造型手法,影响了自己对传统笔墨造型的理解和把握;而后又在进行某些创作时感觉自己手头造型功夫还是欠缺太多,后悔当年素描咋没好好画。曾经认为画画要笔笔分明,后来觉着也不尽如此,再后来觉着线条的丰富性或许也不仅仅限于毛笔或书法用笔,如此种种……一直画着,也一直折腾着,左冲右突的,到现在,貌似不那么认死理了,自由多了点,好像也有了点进步。

潘天寿画画极为严谨,动作慢,笔笔分明,且极尽经营,与之相反,傅抱石激情挥洒,动作快,散锋乱笔,不经意处见精微,结果是二人皆为巨匠,为后人所师法并称道!可见怎样画才算好并无统一标准,但世人往往爱总结出标准并以此评判或者教育后学,说一定要中锋用笔,说一定要深入传统,可是为什么非要中锋用笔,怎么个深入传统,却又没说个明白。

跨版温中良《家山》45×188cm 纸本水墨2020 年

对页温中良《牧歌》 220×200cm 纸本水墨 2022 年

又如齐白石题款多有“一挥”字样,仿佛激情挥洒状态,后来看到了秘藏于北京画院的齐白石手稿,才发现这位老北漂的可爱与严谨之处——原来他的大写意中所谓的“一挥”,都有其严谨的思考、揣摩和经营,尔后才是那笔减神传的艺术经典,大写意人物如此,花鸟也如此!这老头,哄了不少人,以为真是大笔涂抹即写意,从而忽视了表象背后的功夫、学养和才情。

才情是学不来的,天授!功夫和学养可以后来慢慢补,所谓勤能补拙,最多也就是个技术高度,到能品就不错了。如倪瓒,那股超逸、清绝劲儿,是自然生发的,学无可学!再如李太白,成仙了,绝非尘俗中人,看看那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千金散尽还复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的名篇佳句,没点仙气还真写不出来,要不咋叫“诗仙”呢!靠苦吟与推敲出来的,就少了这份利索与豪迈了!可惜,有这才情的人凤毛麟角,才成就了李白的高度。

还好我自知没这些才情,也就不痴心妄想了,能随心所欲画自己的就好,能不随波逐流就好,能契合自己性情和喜好就好。其实,能画就好,更何况,画完了还时不时地有人夸你两句或者买你几张画作为收藏,这就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小欲望!也就乐此不疲地画到了现在,还想着可以画得再好点……

有一阵子,画西北的山水风貌多一些,渐渐地有了一点自己的特征,貌似成了西北山水风格了。其实不是这样,我理解的风格,它不依赖于外在的形貌或者形式特征,而趋向于内在的统一和连续。西北或者秦岭,只是一个路径或者载体罢了。更何况,我还想多玩一阵子水墨呢,哪想让它定型于某一题材或者样式!其实,不断地探究或尝试,充满了可能性,更其乐无穷!

本页上图:温中良《纳帕海祥云》45×35cm 纸本设色 2020 年下图:温中良《亚丁意象》45×69cm 纸本水墨 2018 年

本页上图:温中良《秋水》33×65cm 纸本设色2019 年

下图:温中良《千峰万岭过铁关》190×180cm 纸本水墨2022 年

对页左上:温中良《逍遥游》35×35cm右上:温中良《静水》35×35cm左下:温中良《与君山溪话清秋》35×35cm右下:温中良《荷锄至山林》35×35cm

画画这事情,要没个乐趣那画起来也是没意思,那画出来的画更没意思!那没意思的画看多了伤人!而有意思的画则养心怡情!看潘天寿的指墨,那种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的线条和墨色的渗化,那无名的山花野卉、巨石老松,加上那错落有致的题跋,说不来的一股精神劲儿吸引着你!再看齐白石的写意人物,寥寥数笔,神采跃然纸上,透着诙谐与老头的小心思,比如那张《人骂我我也骂人》,看那小眼神和手指头,那个劲儿足得很!还有陈子庄的小品,那种轻松与野趣,哪是斤斤于斗米的俗汉能画的出来的。说白了,画画就是个意思!画如其人也是如此,优秀的画家都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只不过化到纸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罢了!同样一座山,有的人得其形,有的人得其趣,有的人得其韵,有的人得其质,其实都无关技巧,就是每个人的才情和意思不同而已,高下也由此分出。古人品评绘画,分为四品、五品等等,但无论几品,论起来还是品的画家的内在!常说的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我想还真不是说的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人的品德,不信你品品!

画画虽为小技,玩好了却也不易,且不说画者乐趣之有无,单单天性与才情便让一众画者拉开了距离,也就这么一点,至少有了逸、神、妙、能几个不同的层次与品味,还有一大批连这层次都算不上的庸碌之辈,虽勤奋有加,但少了这点,便会乏了灵气。当然,多读点书,多游历天下,或许会补补先天之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不过,后天补的和天然的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和不同,会心者知之。

《游山图》系列作品可扫码进入《艺术品鉴》杂志官方微店选购

山水创作,无外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行万里路,用眼去看,用心去悟,用手去画,在形与意之间去师造化;得心源,心外无物,一切物的存在与感知源自于心。也因此,得心源与否也就意味着画作有没有物形之外的意韵,有没有画家自己的心性与灵魂。而这二者,并非割裂开来,在游山途中,得之于眼源之于心,尔后有画。

近几年,游东南,见小桥流水、山川风月;走西北,观荒山大漠、雪山草原……形质不同、境界各异,但具可归一融于吾心,后以图画见示心性本真。

猜你喜欢

学养才情纸本
张睿作品
咏北京冬奥会健儿
《岩高千尺虎》
观菊赏鹦有怀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张顺琦作品
柳枝词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文献馆员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