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自画像里的人生
2022-10-11撰文佳兰编辑关月
撰文=佳兰 编辑=关月
当时伦勃朗在荷兰莱顿建立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通过这幅作品准备向潜在客户们展示他的艺术技巧。
面容青涩,头发微卷。虽然在这幅自画像中他将自己大部分的面容隐藏在阴影里,甚至五官都是模糊的,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未来的坚定与憧憬。
伦勃朗《青年伦勃朗自画像》 木板油画 23x19cm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1629 年
散发出一种冷静的自信气息,反映出他日益成熟和不断进步的艺术水平。两年后,他创作了那幅著名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莱顿时期(1628-1632)是伦勃朗自画像创作从起步走向成熟的准备时期,虽只有三、四年时间,但却为后面的自画像创作积累经验,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伦勃朗《自画像》 铜板油画 15x12cm 1630 年瑞典国立博物馆藏
黄金时代
16 世纪80 年代,西班牙统治下的北部七省宣布联合独立,称为尼德兰联合共和国。丰沛的财富、繁荣的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随后的17 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来临。现代商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航海和贸易让荷兰崛起,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17 世纪中叶,荷兰迅速发展成世界贸易中心、工业制造和金融中心,垄断了制糖业、纺织印染业、军工工业。当时,世界用于海运的船只总共有20000 艘,其中16000 艘都属于荷兰,荷兰拥有的船舶总吨位比英法葡西四国的吨位总和还要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1606 年,伦勃朗生逢其时。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受宗教支配,而寄望于贸易。在随之而来的思想自由中,荷兰社会产生了新兴的民族美术趣味。美术很快从神话和宗教的狭窄范围中解脱出来,把描绘对象推向更广大的现实生活领域,肖像画顺势成为荷兰美术中最繁荣的画种。
十年间,一个只会画画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身着华服的的贵族公爵,低调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地位与骄傲,除此之外,这个时期内的其它自画像也大多以贵族的形象示人,同样的精致耀眼。不幸的是,在创作这幅画时,他和萨斯基亚连续夭折了3 个孩子。
伦勃朗《自画像》布面油画 93x80cm 1640 年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完成《夜巡》后进入人生顶峰时期的伦勃朗给自己画下了这幅36 岁的自画像。
伦勃朗《自画像》 72x53cm 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藏
与十年前相比,伦勃朗除了因财务危机显得忧虑之外,此时的着装也朴素了很多。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质疑的眼神,但他又仿佛在告诉世人他对坎坷人生和他所挚爱的艺术的态度:坚定,不屈,执着,探索。
伦勃朗《46 岁的自画像》布面油画 112x81.5cm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这种美术趣味阶段性变化的最大成就者和收益者是伦勃朗。伦勃朗对那个时代最大的贡献是让艺术真正回归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里:即为心灵服务。他并不是第一个画自画像的画家,在他之前100 年,丢勒画下13 岁时稚嫩的自己,达芬奇偷偷把自己的自画像藏在蒙娜丽莎里,但伦勃朗是第一个如此坦荡真诚地描绘自己并把这一审视横贯终生的艺术家。
人生起落
伦勃朗人生的大起大落源于他的两幅创世名作。
1632 年,伦勃朗在创作团体肖像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后名声大振,各种订单也接二连三,尤其是肖像画订单,真的是数钱数到手抽筋。不久后,他和一位富家千金小姐——纽华登市市长的女儿莎丝吉雅结了婚。此时的伦勃朗可谓春风得意,名头大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利双收。这是他的第一个人生高峰。
然而,这种人生好运仅维持了十年。
1642 年的《夜巡》使他陷入了与甲方的官司中,后来的持续影响让伦勃朗几近破产。《夜巡》一度被人们认为画的是夜景,后来经鉴定该画描绘的是白天的场景。他用他独具特色的黑影强光的手法,给画面人物分了主次,突出了几个主要的人物,而其他的人物则都是置于黑影之中,虽然画面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但雇主们非常不满意,在他们看来,他们花钱买到的却是一张连自己的脸都模糊不清的图像。最令部分雇主生气的是,他们在画面中的描写甚至不如那条在地上奔跑的狗——因为只露了半张脸。面对客户的不满,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却坚持不认错,这就大大影响了他未来的订单情况。
1657 年伦勃朗创作51 岁自画像时,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中一览无余。画中艺术家身体虚弱、神情悲凉,一副逆来顺受、准备接受死神安排的老人形象。
55 岁伦勃朗画了一幅《自画像:圣人保罗》,这是伦勃朗晚年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幅自画像杰作。画家对镜自写,把一切都置于阴影里,只让脸部接受一束暖光照射,侧身而坐,包着白色头巾,似乎深深地沉浸在一种纷繁驳杂的思绪中。他左手握着的不知是书,还是画板,精神显得萎靡不振,大有垂垂老矣之感。
伦勃朗《自画像:圣人保罗》布面油画 91x77cm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遭拒,深陷官司,名誉扫地,订画者也远离了他,伦勃朗逐渐被人忽视。
《夜巡》将伦勃朗送到了巅峰的同时也是他人生至暗时刻的开始。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因有多种,一是荷兰人审美的变化,开始喜欢亮丽的色彩,而伦勃朗的明暗技法逐渐被人所抛弃;第二个因素是伦勃朗的题材侧重于宗教故事和肖像绘画,而荷兰收藏家则转向风景画和风俗画;再一个重要原因是伦勃朗不善理财,在收入锐减的时候依然热衷收藏。
同时,其1639 年以贷款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购买的房子因拖欠贷款最终被迫迁出。多年后荷兰政府把此地改成伦勃朗美术馆。
此画后面有两条整饬的弧线条,这样的明晰整齐的线条在伦勃朗的画中是少见的。有人分析伦勃朗是用这样的几何线条来象征尊严和高贵。
57岁的伦勃朗绘制了人生中倒数第二幅自画像,《自画像:大笑的祖西斯》(注:祖西斯是公元五世纪的一位画家,在世的时候不受欢迎)
画家用一副绝世的完美之作,为自己的艺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他的境遇不是圆满的。此画最动人的是他的眼神:一个饱经人间苦难的老人在离去之前向这个世界投注苍凉的一瞥……
伦勃朗《63 岁的自画像》布面油画 86x71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1663 年,伦勃朗的第二任妻子亨德丽吉死于肺结核,儿子提杜斯也在新婚半年后过世,只剩了他与亨德丽吉所生的女儿柯妮里雅,后来柯妮里雅远走爪哇。但连续的家庭变故并没有击垮伦勃朗,他晚年的自画像面含微笑,显示出一位老人看尽人间繁华的平静淡然(编者注:《自画像:大笑的祖西斯》)。
从这些毫不隐藏自己苍老的皱纹和眼袋的自画像中能看到伦勃朗所遭受的病痛折磨和凋零的晚年生活,或者说伦勃朗看到了自己的样子,于是他画出来,让别人也看到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嘲。
1669 年10 月4 日,63 岁的伦勃朗去世,埋葬于教堂穷人场,遗体二十年后按当地穷人习俗销毁。直至十八世纪,德国和威尼斯的艺术家将他作为浪漫主义先驱来崇敬和追捧,成为荷兰人伟大艺术成就的象征。
从 16 岁开始,至 63 岁生命结束,除了其它画作外,伦勃朗以平均每年两幅作品的速度画自己,这些自画像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见证了他绘画风格的转变,也记录了他从崛起到辉煌的巅峰、从巅峰再到穷困潦倒地死去的起伏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