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久黄”团体的历史变迁及时代价值

2022-10-11柴昳牟庆张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化学工业团体

柴昳 牟庆 张进

(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800)

范旭东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也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四个不能忘记”之一。一百年以前,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永久黄”团体——永利制碱公司、久大精盐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和单位,奠定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1937 年以后,由于天津、南京相继沦陷,范旭东将“永久黄”团体内迁到四川,带领团体同仁为实现“化工强国梦”继续奋斗,为支援抗战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永久黄”团体所具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立自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不仅帮助企业渡过一个个困境,也对企业所在地的科教文卫、生产技术等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其“实业强国,科技兴邦”的精神仍对当代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一、“永久黄”团体的创立

“永久黄”团体开创了中国化工、海洋化工的先河,是民族化工的领军先锋。

1914 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厂,通过技术改良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改变了中国“食土民族”的历史,打破了古老的引岸旧制,第一次实现了原盐免税,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18 年,范旭东在天津成立了 亚洲首家制碱厂——永利制碱公司,公司采用索尔维制碱技术,开创了我国将盐作为工业原料的开端。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1926 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核心技术和市场的长期垄断,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1922 年,范旭东组建了中国 第一家私营科学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社开创了我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研究的先河,其许多研究成果对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发展民族化学工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1934 年,范旭东在南京创办制酸厂——永利硫酸铔厂。这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和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装置,填补了中国基础化学工业“有碱无酸”的空白,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另外,范旭东还先后创建了恒丰堂、南京中国工业服务社、南京全华酱油公司、天津航业公司、全华化学工业社、连云港久大大浦分厂,一个庞大的“永久黄”工业集团逐步建立,为中国化工业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永久黄”团体内迁四川的原因分析

(一)日本巧取豪夺

日本深知中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所以在占领东部各地后,大肆烧杀抢掠,要切断中国沿海的经济命脉。“七七事变”发生后,“永久黄”团体所在的华北地区处于日军炮火的直接打击之下,“永久黄”等民族工业企业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物资来源。为支援抗战,保住中国刚刚起步的化学工业,避免企业落入敌寇之手,“永久黄”团体大义凛然拒绝与日寇合作,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率先将久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内迁四川。

(二)四川资源丰富

首先,从地理环境看。四川群山环抱,地形复杂,日军除空袭外无法真正对四川构成直接威胁,较为安全。盐是久大精盐厂和永利制碱公司必需原料之一,产地有限,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执行的盐政下,从外地运输有许多不方便之处。而四川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称,自贡、乐山有2000 多年开采井盐的历史,有丰富的盐卤资源。五通桥除了有盐卤资源,还有煤、石灰、耐火土料等,能够维持企业运转。其次,从人口来看。四川是人口大省,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最后,从交通因素来看。四川境内有多条大河,内河航运发达,通过云南就可到达东南亚,便于设备、货物进出口。特别是五通桥,位于川西南岷江岸边,距离乐山约四十公里,距离自贡自流井产盐区约二百公里,车辆可通过公路经乐山到达新津、荣县、自贡和成都等地,还可通过水路顺流而下到达重庆等地。

(三)政府积极作为

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对内迁工厂持欢迎态度。“七七事变”发生后,四川的《国民日报》就刊载了题为《欢迎国货厂商入川》的文章,动员东部沿海的民营工厂迁往四川。特别是在南京沦陷之后,国民党政府打算内逃西南,并下令筹建战时工业。当时的四川官员极力动员各家内迁工厂迁到四川,答应在土地、工人、原料、金融及政治等方面大力协助。

三、“永久黄”团体在四川的发展概况

(一)抗战时期“永久黄”团体发展情况

1.自贡久大精盐厂。1937 年后,沿海地区盐场沦陷,海盐供应被切断,内地川盐又供应不足。为了增加川盐产量,国民党政府决定首先增加自贡盐产以解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范旭东遂决定在自贡重建久大精盐厂以响应号召,增产川盐,支持国家抗战。1938 年4 月,经川康盐务管理局批准,久大在自贡设厂,由唐汉三任厂长,彭九生任总工程师。该厂有平锅8 口,向政府呈请年产盐100 万担,盐务局核准年产60 万担(战前日产200 吨)。

2.五通桥永利川厂。1938 年,范旭东在五通桥老龙坝建永利川厂,由傅冰芝任厂长,侯德榜任总工程师。虽然永利川厂在天津有成熟的制碱技术,但四川制碱原料产量少、价格昂贵、纯度低,考虑到成本和销路,永利川厂准备研制一种制碱新法。受国外技术垄断,范旭东委托侯德榜博士率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高级研究人员在美国、香港设立化学工业研究室,从事新制碱方法的研究。在侯德榜博士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1941 年新法制碱获得成功,范旭东将其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1943 年“侯氏联合制碱法”在永利川厂试产成功。

3.其他企业。抗战期间,范旭东除了在自贡创建久大精盐厂、在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还开办有炼油厂、翻砂厂、机械厂、动力厂、煤矿厂、侯氏试验工厂等企业。此外,范旭东还与金城银行合资创办了中国化学企业公司,分别在重庆和五通桥设厂,制造食盐副产品。1941 年11 月,由于战时交通运输困难,为了解决永利川厂在美国购买的碱厂设备运输问题,范旭东到美国福特公司采购百余辆卡车,组建了运输部。

4.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38 年7 月,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到五通桥。初到五通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提出“华西化工急待开发,学术研究尤应重视”,计划分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社长孙学悟鼓励全社成员:“惟我国处此大时代内,成败强弱,惟在当代国民之努力。每人必持抗战应有之精神,负起重担,向前迈进,且走且强,俾达胜利之目的。”在此思想指导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综合考虑四川当地的资源情况和当时抗战的物资情况开展科研工作。

(二)新中国成立后“永久黄”团体发展状况

1.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久大盐业公司率先实行公私合营,于1951 年成立了“公私合营自贡久大制盐股份有限公司”。几经更替,自贡盐业实施国有化改革,逐步组建了自贡市张家坝制盐化工厂、自贡市大安盐厂、自贡市自流井盐厂、自贡市贡井盐厂、自贡市邓关盐厂五大盐业企业,并于1991 年正式更名为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该公司拥有四川自贡、湖北应城、四川遂宁三个制盐基地。目前,公司以生产食用盐为主,还生产与盐相关的日化产品。

2.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1964 年,为响应党中央“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时任化工部副部长的侯德榜主动向党中央推荐,在“永利川厂”的旧址上建设了绝密级三线军工企业——东风电机厂,生产浓缩铀提炼专用设备,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便向民用方向转型,产品有轻型家电,如“天使牌”电风扇、“天使牌”洗衣机,同时还研发生产中小型发电设备。2001 年东风电机厂改制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发电设备及电机制造。

四、“永久黄”团体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贡献

(一)崇尚技术创新,服务社会民生

1937 年后,在外敌封锁严密而四川工业基础又薄弱的条件下,“永久黄”团体坚持创新,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支援抗战和保障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1.推动川盐发展。为增加盐产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永久黄”团队因地制宜,革新技术,推动了川盐的发展。一是改进汲卤方式。当时自贡和五通桥盐厂主要采用牛推、机推方式汲卤,随着两地火力发电厂的建成,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工程师刘学义设计制作的新式电动卷扬机在全川盐厂推广,开启了中国井盐生产电力采卤的新时代。

从表1 可以看出,1943 年自贡盐厂的电推井数量仅有8 眼,但每眼井的产量为21447.2 担,比数量最多的牛车井每眼产量高17133.48 担,大大提高了效率。二是革新制盐技术。久大精盐厂和永利川厂在自贡和乐山采用容量大、锅底薄、加热快的平锅制盐,较之前的圆锅制盐每口锅全天候生产能耗降低约30%。三是创造枝条架浓卤法。这种方法通过利用风力、阳光等自然条件浓缩卤水,节约黄卤淡卤的井灶燃料,在自贡、乐山等地被推广使用。四是开发副产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专家郭浩清从制盐母液中提制了多种化工产品,开创了盐卤的综合利用新纪元。根据市场需求,自贡久大精盐厂先后生产过氯化钾、小苏打、碘、硼砂、碳酸钙等食盐副产品。这些制盐副产品在军工、医药、民用上都起到了不小作用。

表1 自贡盐厂1943 年卤井产卤情况表

2.拓展化工运用。“永久黄”团体到四川后围绕国计民生所急需的化工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许多新成果。一是从五棓子中提制棓酸,并进一步开展棓酸及其衍生物用作化学工业品、医药品、染料原料的研究,合成了铋黄(又称“黄铋”)作为黄碘的替代品。二是化肥方面,完成了“发酵尿水提取铔的试验”及“五通桥区植物含钾量的测定”,开展了由钾肥制造氯化钾的试验,对云南含氟磷的灰石进行了化学分析。三是菌学方面,用红糖、甘蔗汁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以替代汽油作为燃料;持续开展微菌研究,从工业需求的角度累计发现并优选出100 多种微菌。四是在金属方面,对60 余种滇、黔铝土页岩石样品逐一分析并掌握西南各区样品成分情况,对江西产铋砂进行研究,成功炼制出金属铋。五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找出了四川柑橘病虫害防治方法。六是在酵母的工业应用方面,发现了酵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D 和酵素等,研制出治疗脚气、佝偻病、消化不良等病症的特效药,率先推动酵母在工业上的应用。

3.引领社会创新。在川期间,“永久黄”团体不仅注重自身的研发活动,还自觉承担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1937 年后,内迁企业为生存发展,不得不自力更生攻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在国民党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兵工署应用化工研究所等一批工业研究机构的积极努力下,大后方的技术创新热情高涨,技术研发成果也迎来爆发阶段。以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注册核准的专利数量变化为例,1938 年到1944 年其核准的“发明”和“新型”专利共431 件,与1912 年到1937年注册专利共计275 件相比,专利数量不仅在总量上多出150 余件,而且“发明”专利占了其中很大比重。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1.开创了产研结合企业模式。范旭东、李烛尘等人一致认为“宁可放弃物质财富,也要保存所有科研技术人才”,因此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也跟随“永久黄”团体中的化工企业一起到了五通桥。抗战期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逐渐从“永久黄”团体的技术部门发展成为服务抗战大后方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工作场所也从实验室延伸到试验工厂,并将中试环节在企业内部固定下来。以“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研发投产为例,1938 年永利川厂在研发新的制碱方法时,把实验室搬到了新设立的美国纽约办事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直接负责。1939 年,永利川厂在香港设立了试验小组;1941 年“侯氏联合制碱法”在实验室获得成功。范旭东并未将其马上投入车间量产,而是在永利川厂内开展半工业实验,继续扩大实验规模,确保安全可靠后最终实现量产。“永久黄”团体创新性地将科研单位纳入企业组织架构,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注入了企业基因,在资金、人才、制度等各方面持续投入与保障,紧紧围绕企业所需开展科研。这种创新性做法,一方面让科研人才在研发活动中拥有较高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周期。“永久黄”团体始终将科技创新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帮助企业挺过寒冬,在当时的民营工业企业中发挥了探路者与引领者的作用。

2.开创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永久黄”团体的技术人员更加关注研究成果能否转化应用。在研制原料的基础上,“永久黄”团体还注重对原料的综合应用进行研究。比如,“侯氏联合制碱法”不仅仅解决纯碱的生产,还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在生产食盐的过程中,先后生产过氯化钾、硼砂、硼酸、碘、碳酸钙、小苏打等食盐副产品;将棓酸衍生物作为化学工业品、医药品、染料原料加以应用。为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车间的产品,“永久黄”团体探索总结了“实验室→半工业实验厂→生产车间”的完整制造工艺链。为保证大规模生产所需资金,“永久黄”团体采取了政府投一点、企业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合作模式,技术指导仍由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全权负责,部分所有权和销售权由永利公司全权负责。通过该模式,“永久黄”团体在四川的制碱、棓酸工业均形成了从原料调查到分析研制、中试、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

这种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使企业通过循环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实验室和工厂量产中间加入半工业实验室的“中试”环节能为企业优化调整生产工艺、减少废品、提高品质提供保障。通过延伸原料用途,掌握原料综合利用的方法,可以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调整生产,减小企业所面对的危机。

3.开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永久黄”团体始终把人看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发展的主体,不仅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而且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训练和培养。在企业管理上,“劳于用人,逸于用事”是“永久黄”团体人才管理的思想核心。范旭东创业历经艰辛,对人才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搜罗人才。抗战期间,即使在企业生产停滞的艰难处境中,他也没有解聘过一名科技人才。范旭东在企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全力支持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为感激侯德榜为“永久黄”团体的贡献,范旭东将该制碱方法以侯德榜的名字来命名。

“永久黄”团体善于从员工需要出发,激发、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八小时工作制从天津带到四川。在川期间,即使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依然落实员工福利,厂里建有小学、医院、俱乐部等。企业管理者依靠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企业面临困境时鼓舞士气,凝聚员工人心,让员工自觉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三)重视科教文卫,提升当地民众素质

1.重视教育事业。范旭东视教育为开发民智的利器,不论时局如何动荡,遇到什么困难,在少儿教育、员工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都费尽心血。为提升一线工人的文化素质,范旭东将在天津开办的“夜读班”也开到永利川厂,更名为“工读班”,全厂的艺徒必须进工读班学习。工读班根据工人的识字程度分甲、乙两级,利用工余时间,聘请厂内工程技术人员每晚义务为工人授课,效果甚好。为延续民族工业的命脉,“永久黄”团体很重视对少儿的教育。入川后,永利川厂在五通桥组建了职工子弟学校——“明星完全小学”,由教育博士任校长,从小教育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在俱乐部中专门设置儿童室,里面陈设大量儿童读物、儿童玩具。

2.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开阔眼界,永利川厂开办了图书馆。图书馆有最新的报纸、《海王》内刊、技术书籍、识字书籍、小说等,内容十分丰富;还及时更新报纸和期刊,方便职工了解时事、增长知识,并且形成了图书借阅制度。抗战期间,永利川厂为使职工了解抗战情况,激发职工爱国主义热情,定期给职工放映具有爱国教育意义和关于战事发展的电影。同时,永利川厂组建了塘沽歌咏团、龙虎剧社、魔术团、海王剧社,举行话剧义演募捐,不仅为救护抗日伤兵筹得款项,还对唤起民众不忘国耻、抗日救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注重卫生健康。除了生产安全,范旭东还很关心工厂的环境卫生,不仅包括饮食、饮水、娱乐等生活环境安全,还包括工作场所环境安全,并且制定了系列的规章制度。永利川厂还建设了医院,聘请了医师、药剂师、助产师等人员。医院负责全厂人员的医疗保健和环境卫生,各种传染病的防治、新进厂工人的体检、生病工人的诊疗、病假休养等都归工厂医院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范旭东在关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安全生产问题。内部刊物《海王》刊发了如何检查橡皮手套漏洞、如何安全操作天车、如何安全上皮带、如何使用灭火器等安全生产常识。这些安全生产常识对保障工人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永久黄”团体旧址保护性开发的时代价值及对策建议

(一)“永久黄”团体旧址保护性开发的时代价值

1.独一无二的化工文化。永利碱厂是中国第一个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学工业学术研究机构,迁入四川后创立的永利川厂,其选址充分证明和展现了五通桥2300 多年的盐业文化。抗战时期,“永久黄”团体生产的盐、碱、酸除用于民生,更重要的是用于支持抗战军工生产,其发挥的作用全国首屈一指。诞生于此的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侯氏联合制碱法”,打破了西方人对制碱技术长达70 年之久的垄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2.巨匠云集的专家宝库。永利川厂先后涌现出了2 位新中国部长、10 多位化工界杰出人才: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的范旭东,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侯氏联合制碱法”创始人、新中国第一任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原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原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孙学悟,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心芳……可谓是巨匠云集、群星闪耀。

3.独具特色的建筑集群。这里有集南北东西之所长、风格迥异、造型奇特、各具特色的石头厂房;有被誉为当时亚洲第一跨,总跨度长达221.4米的机械厂房;有标刻“红三角”商标,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现场指挥部。据统计,永利川厂旧址现存外观和结构较为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物有26 处,其中10 处位于现东风电机有限公司厂区内,16 处分布在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桥兴社区葱茏山、公家山。这些建筑集美学与实用性于一体,为打造工旅融合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独占鳌头的科学摇篮。侯德榜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科学家们在五通桥期间因地制宜、独立自强、攻坚克难,开展了“侯氏联合制碱法”、“五通桥毛霉”(今五通桥德昌园豆腐乳)、枝条框架法、提纯食盐中氯化钡治愈“趴病”等试验,充分证明了只有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他们不仅改进了四川的盐业生产,支援了抗战,又改善了群众生活,并在当地进一步传播普及了科学观念。

5.名垂青史的实业强国情怀。在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实践中,范旭东先生制定了“四大信条”,即: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这种思想情怀至今仍颇具时代价值,成为公司统一意志、统一步调、凝聚力量、共渡难关、推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五通桥建设“绿色大硅谷”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企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二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壮大实体经济;三是企业发展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又讲求社会责任担当。

(二)进一步做好“永久黄”团体旧址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永久黄”团体旧址,特别是永利川厂旧址极具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乐山市要高度重视,要把永利川厂旧址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国绿色硅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统筹考虑。五通桥区要将其作为文旅融合、工旅融合的重点,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动用行政资源,强力推进永利川厂旧址的保护与开发。

2.确立旧址开发主题。“实业强国、科技兴邦”可作为“永久黄”团体旧址的开发主题。永利川厂是二十世纪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产驱动力的创举为今天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参考。以范旭东、侯德榜为代表的企业家、科学家是我们因材施策培育人才强国“架构师”的最好借鉴。

3.确定特色开发项目。一是建立化学科普中心。以“侯氏联合制碱法”为核心,打造适合青少年参观学习的化学科普中心,融合科研化工研学基地、科技教育实验室、化学制作工坊、科学家流动工作站、科技创新发明赛事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永利川厂的历史文化价值,讲好五通桥故事。二是建立化工遗产特色博览园。以永利川厂旧址现有建筑物打造“三区”:新塘沽民族工业文化区、洞区三线建设文化区、盐化工业文化区。开发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城市休闲于一体的“生活秀带”,打造一批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红色博物馆研究、党建文化基地研究、产业园区研究、企业管理研究为一体的博览园,以“科学研究+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式,改造利用老厂房、老建筑,将其发展成为民宿和“网红打卡地”等,实现“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4.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东风电机有限公司以厂房租赁、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营造共建、共用、共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进行项目包装,由区经信局、文旅广电局等相关部门牵头对永利川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挖掘,作为乐山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重点项目积极向上申报(《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争取国家相关资金进行开发,形成“红色学府·永利川厂”文化品牌和服务品牌。

5.注重动态开发。在对永利川厂旧址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内外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决策阶段,重点关注永利川厂旧址与周边环境、社区居民的关联,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将永利川厂相关元素亮出来。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旧址中建筑的历史价值,避免改造后的建筑只有颜值而失去原有的历史内涵,避免对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6.加强宣传推广。一是文艺产品蓄势。挖掘“永久黄”团体在五通桥期间的发展过程,填补这段历史空白,组织专人编撰成书,以网络文学IP剧、情景剧、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进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案营销”宣传。二是文化活动赋能。定期组织研讨、科普、沙龙、赛事等相关活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成果进校园、进社区,以多种形式讲好“五通桥工业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国工业文化。三是全媒体覆盖。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永利川厂生产的情景体验剧、人物故事短视频、微党课等,实现从软文宣传到社交平台全覆盖宣传。

猜你喜欢

化学工业团体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竹浆生活用纸》团体标准3月1日起实施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3)
关于化学工业节能中的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分析
探究绿色化学工程及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产生的影响
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发展
浅谈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