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河南志书民俗音乐史料辑考(1949—1999)

2022-10-10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歌谣史料民俗

刘 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1949—1999年为我国经济、文化诸方面破冰时期,开阖变迁的河南也停止了犹疑观望,在承载旧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时代之新貌。地方志是千百年来与时代、人民同向同行的古籍史书,以继承历史、反映现实的撰写特点,详实记述了地方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等各项内容,蕴含丰富的史料[1]1,是研究当代河南民俗音乐文化的重要佐证文献。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法[2]144,考以河南古籍志书中的音乐史料为文献基础,以志中民俗音乐文化为文章切入点,二者结合作为诠释河南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从而以探其根本。以再现当代“移风易俗,改造中国”背景下,河南民俗音乐文化特性所有的共性改变与继承,以窥探新时代进程中的河南人民精神文化的面貌。

一、礼俗类音乐史料辑存

中国古来以礼驭民,礼俗是体现民俗群体文化特点的重要类别之一[3]468。当代河南民俗志中以“人生礼仪”篇记载了通礼、生育、成年、婚丧、祝寿、祭祀等人生阶段的一系列礼俗。经史料辑考,1949年以来婚、丧两方面礼俗仍为河南礼俗类音乐史料的留存之重。

(一)婚礼

中国婚嫁古有“六礼”,河南亦是如此。发展至当代,河南婚礼仪式已简化为“择偶、订婚、婚礼、回门”四步[4]289。音乐作为婚俗中民俗生活文化的侧面展现,贯穿于婚礼仪俗中的各个环节,在文献中主要呈现于仪式过程中“响器班子”的使用与“歌谣”的传唱两方面。

(1)男方须布置好新房,新郎此夜必宿于新房……家境富裕的还请响器班子助兴……[4]294

(2)结婚日,男家门前鼓乐喧天……[4]295

(3)迎亲队伍出发时……请有响器班子的便开乐齐奏[4]296。

(4)过村店仍要鸣炮奏乐……有爱热闹的人用长凳横放路中,上放烟酒挡轿,请响器班子献艺,俗称“挡喜”[4]297。

由此可见,“响器班子”是婚礼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婚礼前夜至礼成当日,不仅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亦作为迎亲队伍的导引、仪仗,与新郎一路相伴。对比清代河南婚俗中的用乐“婚礼……至期盛陈音乐於筵间……并马前行彩礼随后导以盛乐躬诣……”[5]80,“数日婚嫁较多鼓吹……”[6]202,鼓乐在婚俗中的延续,揭示了民俗音乐的传承性、传播性与群体性[7]5。

歌谣相对于“响器班子”的应用,场景显得较为灵活。因各地区仪俗不同,歌谣内容也各不相同。例豫西、豫东等地暖房夜有一“铺床礼”,需请一位长辈妇女行铺床礼,铺床人要边铺床边诵《铺床歌》[4]295。新娘进门之前未下轿时,“新郎兄长持谷草火把燎轿门后,再由一人一手用火钳夹一烧红的犁铧,口称‘犁铧本是金,称它为老君,烧红谁也不敢侵’,一手端醋或水,将其浇于犁铧上哧哧啦啦冒烟绕轿三周以避邪,俗称‘打醋坛’”[4]297亦伴有打醋坛歌;新娘下轿后,沁阳一带有“撒草料”环节,“撒草料”者伴有《撒草料歌》;在西南部即南阳方城一带,新人入洞房前有“撒米歌”;新娘入帐,新郎嫂嫂有“上头歌”等等。诸如此类歌谣,数量丰富,笔者节选以《撒草料歌》展之:“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4]299由此可见,此类歌谣短小精湛,歌词诙谐,灵活风趣,除增加仪式热闹气氛外,多对新人有祝福、避邪保平安之意。

(二)丧礼

河南的丧葬礼俗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变迁,1949年后留存的丧礼类型有土葬、火葬两种。据载,土葬仪式记述较为详细,仪式较为繁杂,用乐亦属最多。从报丧受吊步骤起,鼓乐便已登场。例如豫西南地区,“女儿吊孝除带重礼外,有的还请唢呐、笙、鼓乐相伴……吊丧者一到,照客即高呼‘来客了’。丧家请有响器班时,笙、笛、唢呐便一齐吹奏起来”[4]325。此后出殡仪式前,移灵亦伴有鼓乐,孝子行四叩礼还有“闹丧戏”。“出殡前,为方便各家亲友吊唁,丧家多在大门旁搭起‘灵棚’。并在响器的吹奏声中,将灵柩由灵堂移至灵棚,叫移灵。50年代前,搭灵棚移灵多见于少数富豪人家。50年代后,大多人家也都搭灵棚移灵并请起了响器……出殡前夕,喜丧者要设晚祭朝祖……是夜,孝子要在祖先堂行四叩礼,跪读告词。雇有乐班者,要使其尽情吹奏,俗称‘闹丧戏’”[4]330。最后出殡仪式时,人员、乐队及各类用具在出殡队伍中亦有位序安排,“纸扎、响器班、男孝子、抱灵牌扛幡的在前,其他人相随”[4]331。

综上可见,丧俗中有聘请演剧之举,但“响器班子”仍为丧俗主要的用乐方式,并且文献强调音乐多用于“富豪人家”,非寻常百姓皆能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于清代“丧……其豪有者……客至张筵伎乐……”[8]107。而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响器班子”的广泛聘用才属多见,从侧面也反映了音乐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

二、岁时节日类音乐史料辑存

民俗是人类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沉淀,展示了民众当下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9]151。河南众多的岁时节日是其独特的民俗留存,人民“爱热闹”的性格特点更使得庆贺习俗经久不衰,形式丰富多彩。通过对志书中“岁时节日、民间游艺”类文献分析,岁时节日主要分为三种,由节气演变而来的节日;农历基础上产生的节日;历法基础上对朔望日的认识[10]5。民间游艺中的文艺活动多服务于岁时节日,因此,本文将此类史料分为两部分进行阐述:(1)节气时令中的音乐史料;(2)岁时节庆中的社火音乐史料。

(一)节气时令中的音乐史料

在以往农耕技术不够发达的时期,自然条件决定着人民农作的盈亏。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掌握节气时令对人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人民多编有“节气时令”歌谣,例如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歌谣《二十四节气歌》,歌云:“四节气有根源,二至二分早已传。今见节气二十四,一年按序来循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事活动作依据,种植收获有时间。”[4]371此歌谣详细记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来源、顺序、特点,诠释了节气与农作的关系,描绘了农耕历史上人民以此为根据进行耕作、收获的画面。另外,还有在冬季时期的《九九歌》“……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九尽百花开,春忙已到来”[4]375。以上歌谣不仅能帮助劳动人民记忆节气时令的变化,对农事安排也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节令戏”,“村社为祈求丰收,由村民集资,依农时节令请戏班到村中演戏”[4]422。这一类演剧多承载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岁时节日中的社火音乐史料

河南人民对传统节日的庆贺十分重视,以社火作为节日、庙会和迎神赛会活动的主要娱乐方式,形式丰富,可达百余种,“有音乐、舞蹈、戏剧、杂技、也有人物造型的静态表演和嬉笑逗乐的杂戏演唱”[4]429。志中主要对器乐及歌舞两大类进行了记载与描述。器乐类型主要有大鼓队、唢呐队、十番鼓、八音四种。分用于不同场合之中,大鼓队和八音主要演奏于歌舞表演、重要礼仪、社火玩会之中;唢呐队主要用于民间婚丧、祝寿、节日庆典中,根据志中乐器组合“唢呐1、笙2、打梆子1、铜器1”[4]430,此极为可能是志中婚丧仪式中多次所记载的“响器班子”的乐器配置。十番鼓则原为寺院音乐,后传入民间,集会、祭神、婚嫁等多有其身影。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十番鼓与八音有消逝之态,从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的视角出发,应引起音乐史研究者重视。

其次是“歌舞”类,类型多达38种,史料详实,现将其重要特点歌舞史料以表格示之(如表1)。

表1 河南歌舞类音乐史料概况

综上可见,器乐、歌舞都是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服务于节庆之中,为节庆增添热闹气氛。其艺术形态表现方式多样,有类似于古代百戏的艺术形式(包含故事情节),也有技艺高超的杂艺、角色扮演、哑剧、静态造型艺术等。内容大多结合时代主题,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亦有歌颂英雄之演绎。1949年以后,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使得节目中原有的祭神娱神、封建迷信之思想,逐渐被摒弃。剧目变成以娱乐人民为主,内容亦紧跟时代实事变化,娱乐中并带有一定教化意义。歌舞乐器伴奏方面,凡所被记录者大多以鼓乐、弦乐为主。演员演绎方面,凡带有戏剧情节类表演,演绎人员皆为男性,女性角色也皆由男性扮演,这一现象延及1949年的河南,其综合原因值得我们深入考述。

三、日常生活娱乐中的音乐史料

除特定节庆的用乐之外,河南人民日常娱乐的音乐生活更是精彩纷呈,志中从观众的角度记述了河南的两类传统艺术“说书、戏剧”。此类艺术不仅用于日常娱乐,亦农闲之际或节日中演以庆贺喜庆之事。现存河南的剧目有坠子、大鼓书、评书、快板、琴书、三弦书等;有两种演绎形式,一人演绎或两人合作。一人演绎形式中,有自拉自唱型,也有自说无伴奏型。二人合作形式则“一人一手握简板或鸳鸯板、一手执鼓锤边打边说边唱,一人执弦拉琴,一边还适时和唱者搭话对白”[1]419。戏剧在志中记载更为详尽,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皆有其各自腔调,剧种的丰富亦从侧面展现了河南人民对戏剧艺术的追求(如表2)。

表2 河南各地区剧种类目

据全省人民对戏剧的喜爱,于当时发展成两种看戏方式。其一为“自唱自乐”,此并非专业演员演绎,而是戏迷走在路上即随时演唱,久而久之成为业余演员,自行搭台演绎。其二为“点唱大戏”,此类为专业人士演绎,例如在庙会日演绎的“祭神戏”,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祭祖戏、祈求丰收的“节令戏”、应节日演绎的“应节戏”、端午节的《白蛇传》、七月七的《天河配》等等。戏剧于当代河南发展之繁盛,对人民生活影响深远,不同戏剧的演绎,更是承载了河南人民不同的心愿,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祝福[11]139。

最后,志中呈现音乐史料之处为歌谣部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等多有载述。劳动歌曲多为劳动人民鼓舞士气之作;时政则是根据时代变化有感而作的歌谣;情歌则是以反映劳动人民淳朴情谊的歌谣;儿歌内容丰富,歌词蕴含生活知识,传唱于大街小巷,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结合志中描述,其歌谣内容多为就地取材,以低声吟诵为主,高歌多见于劳动歌曲,具有一定的即兴性。

四、史料有感

行文至此,结合河南省志书中的音乐史料,其所展现的器乐、歌舞、歌谣、戏剧等多种艺术类型,无一不透露着河南民俗音乐文化沉淀时久的丰厚气息,犹感此为河南民俗文化向外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人民民俗生活的精神文化面貌,又给予了音乐史研究者新的思考。

(一)当代河南人民精神文化进程

1949年以后,在时代环境背景的影响下,河南人民的民俗生活发生着悄然改变,中原民俗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展现了乡土生活、地域文化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进步的现状。从文化层面来看,各类仪式节庆有了一定的精简和改变,摒弃了落后的封建思想,将内容与时代相连,倡导健康有益的内容。从音乐内容层面来看,在音乐的使用与发展的进程中,以往人民用乐偏向于祭神娱神的迷信思想,现今用乐更注重为人民服务,以承载人民心愿及增加仪式节庆氛围,有留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文明进步之体现。

(二)方志音乐史料之价值

“要研究人类文明就必须要研究中国的地方志,要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要研究中国的地方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如是说,方志史料价值。从史料角度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方志的整理与出版成果丰盈[12]87,志中的民俗音乐史料,填补了当代河南音乐史研究的空白,对河南音乐史研究工作有着史料铺垫的作用,是研究河南区域音乐史应首先迈出的基础步伐。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并非仅梳理、分析那么简单。从意识形态来看,1949年至1999年河南在历史进程上发生了巨变,但民俗生活、礼仪活动以及用乐情况仍留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从侧面反映出音乐活动所展现的是与其他文化的明显差异。作为史料呈现者,我们不能仅以史看史,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运用史料,最终为河南音乐史研究翻开新篇章。

猜你喜欢

歌谣史料民俗
冬季民俗节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民俗中的“牛”
《春天的歌谣》
史料二则
民俗节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