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乙烯亚胺改性硅胶材料对Cu2+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2022-10-10刘海龙张黎君赵丹丹范忠雷

盐科学与化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等温吸附剂聚乙烯

刘海龙,张黎君,赵丹丹,赵 扬,范忠雷

(1.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2.郑州大学 化工与能源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如何解决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社会研究热点[1]。因此,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工艺越来越多,其中吸附法具有吸附量大、可重复利用、吸附速率大等优点备受关注。胺基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螯合作用,以胺基基团为修饰剂改性的吸附材料已多见报道[2-7]。文章以聚乙烯亚胺为表面修饰剂,接枝到硅胶表面,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测定了其对重金属Cu2+的吸附性能,为进一步实现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聚乙烯亚胺,工业级,中和化学(山东)有限公司;烷基化硅胶,自制[6];甲醇,分析纯,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铜,分析纯,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D-8401-W型多功能电动搅拌器,天津市华兴科学仪器厂;HZS-H型恒温振荡器,哈尔滨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DZ-2BC真空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UV-2102 PC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1.2 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的制备

以甲醇为溶剂,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聚乙烯亚胺溶液、烷基化硅胶(CPTMS-SiO2),60 ℃下反应16 h。结束后对产物进行洗涤、烘干,制成吸附材料,合成示意图见图1。

图1 吸附材料的合成示意图

1.3 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分别取25.00 mL不同浓度Cu2+溶液,加入0.15 g吸附材料,恒温振荡吸附一段时间,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残余Cu2+的浓度,通过公式(1)计算出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对Cu2+的吸附量,并绘制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1)

式中:q——吸附材料对Cu2+吸附量,mmol/g;V——Cu2+溶液体积,L;CA0——Cu2+溶液的初始浓度,mmol/L;CA——为t时刻Cu2+残余浓度,mmol/L;m——吸附剂质量,g。

1.4 等温吸附线的绘制

取25.00 mL不同浓度的Cu2+溶液,分别加入0.15 g吸附材料,恒温振荡直至吸附达到平衡,测定残液中Cu2+的浓度,通过公式(2)得出吸附剂对Cu2+的平衡吸附容量,绘制吸附热力学曲线。

(2)

式中:qe——平衡吸附容量,mmol/g;V——Cu2+溶液体积,L;CA0——Cu2+初始浓度,mmol/L;Ce——吸附平衡浓度,mmol/L;m——吸附剂质量,g。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动力学分析(图2)

图2 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对Cu2+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由图2可知,Cu2+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剂对Cu2+吸附容量越大,吸附平衡时间越短,这主要是因为初始浓度越大,推动力越大。当CA0为0.02 mol/L时,吸附量可达0.67 mmol/g,120 min达到吸附平衡,可见该吸附剂对Cu2+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较快的吸附速率。

用于描述固—液吸附体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动力学方程,见公式(3)~公式(6)。

(3)

(4)

qt=A+Ktlnt,Elovich方程[10]

(5)

(6)

分别用上述方程来描述吸附材料对Cu2+吸附过程,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作图,拟合实验数据结果见表1。

根据表1中线性回归系数R2值,说明该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粒子扩散模型进行描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中Cu2+平衡吸附量计算值(Qe.exp)与实验数据极为接近,该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12]。另外,粒子扩散方程线性回归方程并不通过原点,可知该吸附过程分别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13-14],回归方程的直线斜率Kt1>Kt2,说明外扩散吸附速率大于内扩散速率,Cu2+的吸附在颗粒内部逐步达到平衡状态。在以后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减小吸附剂粒度改善内扩散过程。

表1 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吸附Cu2+的动力学方程线性回归结果

2.2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热力学

吸附材料对Cu2+的吸附过程利用表2中Freundlich、Langmuir及Temkin等代表性等温方程对进行描述,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

表2 热力学方程

以qe对Ce作图,绘制吸附材料对Cu2+的吸附等温曲线,如图3。

图3 吸附材料对Cu2+的等温吸附曲线

由图3可知,随着温度升高,吸附材料对Cu2+的饱和吸附容量增大。通过利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Cu2+的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进行描述,具体见表3。

由表3中数据可知,Langmuir等温方程回归系数R2>0.99,该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表明该吸附材料表面存在着大量活化能相同的吸附位点,同时也说明该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另外,Freundlich等温方程回归系数R2也接近0.98,说明该吸附过程也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由拟合值1/n<1,可知吸附材料对Cu2+的吸附是优惠吸附过程。

由Van’t Hofff方程,可计算得出Langmuir常数KL随温度T(K)的变化关系[15]。

(7)

式中:ΔH0——吸附过程的焓变,kJ/mol;ΔS0——吸附过程的熵变,J/mol·K;R(8.314 J/mol·K)——理想气体常数;T——吸附温度,K。

以lnKL对1/T作图,有lnKL=7.066-315.088/T,R2=0.970,如图4所示。

图4 吸附材料吸附Cu2+的lnKL随1/T的变化曲线

由lnKL随1/T的关系,可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焓变ΔH0、熵变ΔS0,由计算吸附过程的吉布斯函数ΔG0,结果见表4。

表4 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吸附Cu2+的热力学参数

由表4中数据可知,吸附焓变ΔH0>0,说明该吸附过程为吸热;ΔG0<0,说明该吸附为自发过程;ΔS0>0,表明该吸附为熵增过程;在291 K~333 K范围内,|ΔH0|<|TΔS0|,说明该吸附过程不是由焓变控制,而是熵变控制过程。

3 结论

文章将Cu2+具有螯合作用的聚乙烯亚胺接枝到带有端基-Cl的烷基化硅胶(CPTMS-SiO2),成功制得聚乙烯亚胺硅胶材料。该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容量高达0.5 mmol/g以上,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是一个熵驱动的吸热、自发过程。

猜你喜欢

等温吸附剂聚乙烯
铜基改性吸附剂对磷化氢的吸附去除研究
球化退火等温时间对高碳H13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Zr-Mg改性吸附剂捕集热解气中CO2的实验研究
高炉喷吹用兰炭与煤粉非等温/等温燃烧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面向空间环境的聚乙烯基中子屏蔽复合材料
净水污泥柠檬酸钠改性焙烧制备陶粒吸附剂及其对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ZIF—8派生含氮多孔碳作为吸附剂固相萃取茶叶样品中6种痕量金属离子
CJ/T 124—2016给水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
新技术有望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等效平衡的原理、实质、类型及应用